百家讲坛第四期:生本教育研讨暨经验交流会

4月19日晚,我校全体教师在中学阶梯教师聆听了中小学部的6位老师的生本教育经验汇报交流。研讨会由教科室主任扈永进主持。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讲台上的老师们激情表达各领风骚,毫无保留地介绍了开展生本教育一年来的经验,为其他年级的老师提供了可行有效的生本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交流内容充实丰富。
感言
李建民 掌握生命化教育的规律
我要感谢在小学一年级以及初一年级的老师们对于生本的探索,并祝贺他们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生本使我们的课堂更活跃,使我们的教学改革开始呈现活力,是十分可喜的。我曾说过,“搞教研如爬山,只有爬过千山万水,才能道出千言万语”。很多不在“生本”年级的老师也开始了对生本之路的摸索,这对教师们的成长乃至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帮助。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开展生本教育?首先,生本不仅提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生本为教改提供了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生本理念与我校办学理念相吻合,为什么孩子喜欢读书而不喜欢语文课?为什么孩子喜欢唱歌而不喜欢音乐课?为什么孩子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就是因为孩子没有体验到学习的价值,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生本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生本教育是我们打造生命的课堂。孩子的生命价值能否得到实现,这是我们要考虑的。我们的使命是,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灵动,让孩子的生命更加精彩。
再谈一些我对生本教育的个人看法。我认为,生本教育一定要与传统教育、“双基”教学相结合。完全否定传统的教学改革是注定失败的,生本教育更应是一种继承、扬弃。我们也不能否定老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一味强调“把一切交给学生”的课堂是不负责的,老师要把正确的教育思想灌输给学生,对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生本模式应适合所有年级的课堂,甚至可以搞生本中考、生本高考。
只有真正掌握生命教育的规律,我们的生本之路才能越走越宽,生本之花才会开花结果。
王秀民 “尊重”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核心
郭思乐教授曾说过,生本无模式,是指生本模式并非是以不变应万变。因此,我们要防止一味把生本技术化、机械化,要注重生本的引领作用,使其具化为教师自身的价值观。
其次,生本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更要对我们的教学管理起指导作用。“尊重”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核心。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被批评与被惩罚,是一个始终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我看来,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应该是契约式的,教师需要丈量好惩罚的度。
生本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而我们在学生管理上还有更多可维空间。我希望在座老师们能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融入“尊重”理念,把我校真正建设成为一所民主学校。
故事妙喻
●向郭思乐教授致敬
阅读夸美纽斯和卢梭,感叹人类近几百年教育航船罔顾航标,走上迷途;
阅读陶行知,惋惜中国教育近百年的探索是在弃明投暗,折腾不休;
阅读郭思乐,欣喜当今的教育尽管沉疴重重、积重难返,但在黑暗尚浓的情况下也曙光初显。(徐华宁)
●寻找快乐教学法
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的“引子”中摘引了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扉页上所写的话,可谓一语中的,道出生本教育乃至教育的终级目标。好的教育理念自然能得到多赢的局面,绝对可以使一些东西得到解放,而另一些东西得到解脱。(徐华宁)
●从批判走向建设,由大勇走向大智
在当今社会,批判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成为一种时髦。人人都在慷慨激昂地揭露它的弊端,他的腐朽,他的垂死。但是大多数人都只是见死不救,甚而幸灾乐祸。
有多少教育家能够从批判走向建设,由大勇走向大智?每当想到这个问题,便愈感郭思乐教授的可贵和可赞。(徐华宁)
●生本教育的试金石
只要是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景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的个体相联系的意义。
郭思乐教授提出的这个标准,既是为现代课堂诊断后开出的良方,或许也是判断是否生本教育的试金石。(徐华宁)
●“生本”联评
拜读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联评:
大爱良心,以生为本;
哲思妙语,引教归真。(徐华宁)
●“生本”桃花源
读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想到了《桃花源记》中的那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并想像着进去后一定会“豁然开朗”,那一定是个“教师不教而教,学生忘我而学”的桃源仙境。(徐华宁)
●孩子有学习的天性
故事发生在印度新德里,在穷人住的一条街上,穷人的孩子没有钱上学,整天在街上疯玩。试验者在一间房子的墙上开了一个方形的洞,洞的大小刚好镶嵌进一个电脑,荧光屏正对着街上,旁边有一个触屏,电脑荧光屏和触屏跟孩子的高度差不多,可以让孩子们自由触摸。街上的孩子被这新鲜的玩意吸引住了。第一个星期,街上的儿童都在这个洞前乱摸;第二个星期,好几个孩子都开始找到了窍门;三个星期后,街上的孩子虽然都没学过英语,没学过电脑,但是都初步学会了上网。
新德里街头的孩子们是在学习吗?是——虽然不是在学校。何谓学习,学习是学习者积极地自我构建,电脑屏和触屏深深的吸引了孩子,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和兴趣,说明他们是有学习的天性的,这是一切教育入手的最佳契机。
这与生本教学模式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都是充分立足孩子的现有状态,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他们来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形态。(张敬)
●从有型到无型
我觉得对于生本的认识应该是一个从有型到无型的过程。所谓“有型”,就是初始阶段,就像认识一个人,起初我们观察他的外貌、形态,生本的也有它的“外貌”,基本上是:(1)课前的前置性学习;(2)上课时的小组交流,(3)班级交流、聆听、质疑与碰撞;(4)课后的追根究底、延伸拓展、广义探究。(张敬)
●教育的慈悲就是尊重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在雪山修行的释迦摩尼需要一些柴禾,他找到了一棵枯枝败叶的死树,然后就把它锯倒了。到了春天,令他惊愕的是,树干周围满是绽放的新芽。对此,释迦摩尼无不感叹地说:“我原以为他肯定是死了,现在却看到主根处这棵树依然有着生命的活力。”于是他叮嘱佛徒:“别忘了这个教训,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不要在不明情况的时候做出消极的结论。”其实,这个故事告我们一个道理——教育的慈悲就是尊重。(张敬)
●浅挖池,深淘沙
“浅挖池,深淘沙”,这是研讨过程中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也是我很赞同的一个观点,浅挖池就是说门槛要低,从最近的发展区域入手,尊重每个人的起点,承认差异,但是不强调差距。(张敬)
●生本,是一种“放养”
生本,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放养”,放养也是养的一种方式,也需要牧羊人的介入,不然天真的羊羔在草地上漫无边际的游走,也许他会吃到“毒草”,也许会跑到狼群里面去,也许还会掉到山沟里去。(张敬)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福尔摩斯和他的助手一天晚上在山坡上搭起帐篷露营,睡到半夜,福尔摩斯推醒旁边的助手,指着满天的繁星问道:“看到这么多星星你想到了什么?”助手沉思了半晌,说道:“天空真是无边无际,每颗星星都相当于一个太阳,而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太阳系里只是很小的一颗行星,我们人类又是显得多么渺小啊!”
“你这个笨蛋,我们的帐篷被偷了!”福尔摩斯怒道。
笑过之后,联想起我们的教学,你可以看到:
我们的以前“师本”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一篇课文繁琐的分析就是“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生本教育则是:“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郭思乐说:“教育可以这样简简单单地来做,但学生能够学得无限精彩。”(王鑫)
●孩子为什么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孩子为什么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呢?为什么受到表扬时候会高兴呢?这就是人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别人的认同。当我们感觉到被认同被接受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到了爱,感觉到了力量和自信。当孩子做小老师的时候就是如此。老师退下讲台,孩子走上讲台,你看到孩子们举起卡片那份自豪和开心了吗?(王鑫)
●“双胞胎”和“同名字”
我常把形近字叫做“双胞胎”,把同音字叫做“同名朋友”,并鼓励孩子们自己去找出“双胞胎”和“同名字”去辨认,考考同学。“火眼金睛”的游戏就是集中辨认同音字、形近字,教学中再配上孩子喜爱的顺口溜和自编动作:“小小孙悟空,眼睛亮晶晶,字字看清,火眼金睛。”这些口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也起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王鑫)
●“攀”的故事
在学“攀”字时,学生小组合作编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天,有个猎人到森林中去打猎。天黑了,他想睡觉了,于是取出睡网系在两棵大树上。(攀字上半部分)后来一想,森林中会有野兽出没很不安全,于是他就用他的大手(攀字下半部分)抓住树干往上爬,爬上树之后再把睡网系在树干上。这样猎人就美美的睡了一觉。”
听了这个故事,我大力表扬他们敢于创新,故事编的很接近攀字的起源了。“攀”字的金文为: 下从手而上从林,意思是:双手从树下向树上攀。而我们的孩子善于观察联想,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理解了“攀”和“爬”的意义关联。同时注意到“林”与“手”的意义关联。这不能不说孩子们有让人惊讶的学习语言的天分。(王鑫)
●关于杯子的智慧
郭教授说:“杯子装水,平平常常,却隐藏了智慧。……我们看到,尽管杯子的边能装住水,但另一方面边也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这就要求恰当地调配边与内容的份额,实现边少而容多……教学就像是一只杯子,杯子的边薄,装的水才多。也就是教少而学多。”
“怎样令学生兴奋地学习,办法是把你眼前的那个茶杯好好端详一下,斟满香浓的茶,并深深地喝一口。”生本就像生孩子,只有亲历了十月怀胎,你才知道生的酸甜苦辣,你才会更懂得生出来之后的欣喜。(王鑫)
“生本”解套
●徐纯 成功的生本是高效之道
一、选择生本的原因
1.价值观层面:
外校追求: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
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
2.操作层面:
外校追求:轻负荷、高质量
生本教育:全面依靠学生
二、我们的经历
1.学习
2.家长会沟通(介绍生本、介绍课程、建议)
3.期末评价的改变(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小心翼翼地呵护老师转变的积极性)
三、科研实施的过程
1.理论学习与培训期(08年6月至8月底)
2.模仿与实践期(9月至12月)
3.熟练期(预计要持续一个学期)
4.创新期
四、方法论
1.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教
2.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3.汇报、质疑、讨论是推动学习深入的必要手段(促成学生从一般认识向规范化认识提升)
●周光群 生本课堂,小组合作交流促发展
(一)完善学习小组的建设。
1.学习习惯先养成。
2.两人合作引路。
3.四人小组巧建立。
4.组长的培训与指导。
5.引导学生正面的评价。
(二)教学中充分依靠生本小组。
案例:“口算训练”的优点:参与面广、趣味性强、反馈及时、针对性训练。
●汪春辉 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
四点感受
感受一:生本教育下的课堂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感受二:精心设计好前置作业是上好生本课的关键;
感受三:前置作业不等于上课的全部教学内容;
感受四:生本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及尊重他人的道德观念,但是学生动手书写的规范性相对较弱,二者如何兼顾。
我在数学教学中前置作业布置的一些原则:
1.简单原则也就是“低入”原则
“低入”是生本教育的另一个理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遵循“切进重点、降低起点迎学生;深入浅出、设置情境引学生; 长期规划、精心设计练学生;发展能力送学生”。教师在完成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内容后, 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布置层次分明( 指学生个体层次、知识层次) 、结构合理( 指题型) 、题量不宜太多(2-3个题目)。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 按优、中、差三个学生层次来精心设计或选编练习, 设计布置作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适合自己难度的练习来巩固和发展原有知识, 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 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 不断提高作业质量。比如数学课中代数内容设计前置作业时,计算数字不要太繁;几何内容要体现图形的认识上,动手操作,通过画图、度量、剪拼等试验,让学生人人都能动手感悟、都能发现一些、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知识。
2.根本原则
所谓根本原则,我的理解就是设计作业要突出本节内容的重点,更有效地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
3.开放性原则
部分作业可以体现开放性, 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特别是数学课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渗透“一题多解”的重要数学思想;在设计前置作业时, 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 围绕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要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开放性作业及时加以布置。合理开发教材资源, 深入挖掘智力潜力,积极注重发散思维的作业布置是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布置开放作业, 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