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外校百家讲坛】乔玉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外国语学校建设
文字:阮婧供稿:教科室图片:张洪亮时间:2009-02-23点击数:1990

2月22日晚,我校“百家讲坛”迎来了第一位登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处长乔玉全。
乔玉全用深刻而不失诙谐的语言,围绕“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与外国语学校建设”这两个中心,抓住外国语学校的定位,英国伊顿公学,欧美、日、韩等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案例等这几个关键点,为我们展现了他在教育文化领域辛辣独到的观点。
网上关于乔玉全的动态很多,他的名字总是出现在各种报告会与活动报道的显眼处。这位有着外交官背景的教育官员,他操着味儿并不太浓的京片儿,亲切得就像北京胡同里走出的某位大爷。他的演讲风格谦逊平实如细雨春风,在他质朴的话语背后,藏匿着这位老知识分子最深切的忧民情怀与教育理想。
即兴之语
◆上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出了一本小册子,说教师职业仅仅停留在半专业化水准。中国所谓有文凭就可以做老师,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当今教育工作者的看家本领说到底就是人文精神。我们热爱、关心学生的方法才是教师们的立身之本。
◇我们的学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举例来说,在曾经的一次世界中青年科学家年会上,要求各国科学家们要用最通俗的语言介绍自己的专业。中科院挑选了几名科学家去参会,然而人家却压根听不懂我们的科学家在说什么,原因是我们所用的语言太不通俗、太程式化,这不得不承认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好学生?差学生?我们的学校不应该有这种说法。什么好学生差学生!
◇贫寒家庭的孩子进入伊顿公学,给公学带去一种文化,一种奋斗精神,所有的学生都有他独特的价值,都是一种教育资源,学校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
◆英国伊顿公学从不把自己当成工厂生产线,而是希望每个孩子认识自我价值和发掘自我潜力。奥巴马在当选美国总统后感叹:我感谢美国教育带给我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中国现在还没有诺贝尔奖,如果有了一个,恐怕很多学校会为此打起来……外校的优势在于12年一贯制,我们应该发挥这个优势,除了教学理念的一以贯之,还能给学生刻上文化烙印。
◆老师和学生围成一圈讨论问题,用研讨班的方式上课,这是“英才教育”的基本形式。
◇1997年金融危机以后,泰国人反思他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总是在把不同的儿童整成一样的。
◆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教牧关怀与支持,以此培养学生强健的体制、成熟的情感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所谓教牧关怀是指,教师走进孩子内心,真正打动孩子。孩子始终是天真的,教育的根本是发现并保持童真。
◇在中国,我理想的外国语学校就是办类似英国伊顿公学的教育。一所优秀的外国语学校,不仅仅是传播外语,还是传播国外具有先进性和丰富性的文化。
◆双基教育文化的出现,在普及教育方面立下了丰功伟绩,却不得不说是英才教育的缺失。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学校教育,教师成了教育机器的一个部件或机油。
◇双基教育的毛病之一,就是,不用读原著。
◆为什么学生不爱读书?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的:“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本来获取知识是一件十分愉悦的事情,却让我们给教死了。
◇现代教育的理念是:有生活才有教育,有体验才有学习。
◆人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闲暇教育对人的职业培养有莫大的关系。
◇我在国外考察时,在一位教师的课堂上发现这样有趣的事情,一位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规矩的制定:一是思考,二是提问,三是大笑,其中最独特的地方在于第三点。
◆所有知识都是在一定背景下才是对的,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我认为,外国语学校的教育乃当代社会英才教育,应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远远超过与普通教育。
◆学校的教育文化越丰富,学校越具专业化。
◇沉默寡言的儿童,我们不要想方设法让他变得八面玲珑,不要让他学会迎合大人。
◆愉快地认可和支持多种宗教信仰的重要性,是伊顿教育理念的核心。在那里,有阿拉伯人的儿童,也有以色列人的儿童。
◇你怎么看待知识呢?人类的知识和认识是形成性的,而非结论性的。
◆你不要以为,学校永远是这样,过20年还是这样。美国的许多孩子在家上学,有些一直上到高中。
记者手记:教育让生活更美好
如果以“ 让生活更美好”填空,音乐家大概会填上音乐,画家会填上图画,建筑师会填上建筑,正如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乔玉全给我们的答案则是:教育。教育是要让生活更美好,不只是看上去很美。
有同事曾经多次在不同场合与我们深情地谈起他在英国海滨小城多基上的一幕见闻: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叼着一根棒棒糖,在林荫小道上天真无邪地蹦跶着……每当回忆起这一场景时,同事的眼睛亮晶晶的,仿佛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澎湃,忍不住大声嚷嚷起来:“看人家的孩子,那个无忧无虑劲,再看看我们的孩子……”言下之意,我们的孩子不快乐,我们的孩子所受的教育,还在“美好”的边缘线徘徊。
我们的教育离“美好”这个词,究竟还有多远?《南方都市报》日前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为标题撰文指出:一方面,教育的进程里面,有着许多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的东西,比如考试,比如成绩;另外一方面,它还有着很多本不该缺失的地方,比如生命,比如趣味。合乎尺度,也就意味着,当事情出现时,有一个刻度可以让公众认可,或者,需要我们去重新衡量,什么才是合适的?教育没有永恒的成功与失败,只有永恒的探索。
说的真好,美好无极限,探索无止境。人们在教育中探求生活,在生活中探求教育。以至于我们有那么一会儿的恍惚,到底是教育成就了生活的美好,还是教育的美好成就了我们的生活?
正如诗人咏叹的那样:“在举起地球时我们被同一个地球托起,在无限的真理中我们反复分解真理,自然的杠杆是真理极度延伸的一部分,以我们的信仰为另一个支点,而我们的存在仅仅是最任意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