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天下能辩之事,虑国家可虑之业
——我校学生与华附、省实学生进行友谊辩论赛

在校团委与学生会的牵头下,我校高一、高二学生与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省实验中学的学生辩论队在12月11日、12日晚接连进行了两场激烈的唇枪舌战。
11日晚的首场比赛为英文辩论,辩题为“团队合作是否抑制个人才能”,我校学生为正方。我方二辩欧阳晨曦在场上能言善辩、妙语连珠,她那一口纯正地道的美式英语更是令观众叹服,当仁不让为最佳辩手。
英文辩论赛两校学生合影。
12日的中文辩论辩题为“学习要‘专’还是要‘博’”,我方的观点是学习要“专”。双方辩手思维缜密、逻辑清晰,引经据典、攻守兼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辩手们的智慧与才能。最佳辩手是我方四辩。
我校参赛学生与省实学生合影。
辩手们在台上短兵相接,评委台下的点评条分缕析,观众提问更是锦上添花。尽管两场辩论赛我校学生均不敌华师附中、省实验中学,但辩论赛带给他们的启迪、感悟、思索却是满满的,请听他们的心声——
何嘉玲:该如何“活动育人”?
英文辩论结束了,作为参赛者之一的我,百感交集。
从准备到结束,我们一共用了大约20天的时间,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自己找寻了很多资料,开了许多会议,再经过多次的漏洞修补,经历了多次的“头脑风暴”,终于成功地建立起自身的框架。比赛的过程,我们十分享受。
从这次辩论赛中,我感受到了外校的优势。我们态度认真,准备充足,落落大方,但是也暴露出相对的缺点。我们组织语言的能力不够好,想表达却有心无力;听力也不够好,虽然听清楚了,但是却反应不过来。相反,对方的辩手虽然准备不充足,但是他们却针对我们的每一个论点进行反驳,语言表达能力强,仿佛英语成为了他们的第一语言一样。
于是我开始反思。我们虽然是“外语学校”,但是外语特色并不突出。首先,外教课并不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的内容总是有点过于简单,外教说话的语速也故意放慢来迁就我们,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其次,学校活动虽然丰富,但偏向文娱类,缺乏带学术性质的。再次,社团活动严重不足。在和华附的同学交流中,发现他们是来自“模联”(模拟联合国)这个社团的。身为外校学子的我,居然从未听闻!也许是因为我本身孤陋寡闻,但是外校的确没有这个社团,我们也没有辩论社之类的社团。这的确是我校值得学习的地方。
通过辩论赛,我们不仅得到了锻炼,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训。但是我希望能让更多的同学分享我们的经验,共同推进外校的进步。
毛蕴怡:过程比结果重要
这次英文辩论最大的收获便是学到了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的态度。尤其是和我一起准备的三位选手,他们备战时严谨的态度让我十分钦佩。我们一有空就聚在一起讨论,请教各个老师。虽然华附的同学赢得辩论,并且从他们的口中得知他们一共只碰了两次头,可是我丝毫不觉得难过,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这过程中,我们收获了思维的乐趣,一起并肩作战的信心与珍贵的情谊。
郑雅文:发现差距,也是一笔财富
辩论过程中,思路被对手搅得乱七八糟,同一个事例提了三次,被对手驳斥到哑口无言,头脑空白说话结巴,机关枪般的语速无情地披露了我的慌张,如梦般的结束辩论,过程却像一种煎熬。
我们输了,输得心服口服;我们输了,输给了差距。
走出阶梯教室的那一刻,月亮依旧平静。夜在轻吟。
其实,输赢并不重要。
见识到山外的山,大概是我们最大的收获。缜密又灵活的思维,平稳沉着的应对,学科串联的能力,还有开阔多元的思路,一切优秀变瘦应该具备的素质在省实学子的身上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令我们惊叹,令我们折服。
回想当初准备时我们爆棚的信心,跟井底之蛙又有何异?没错,我们就是井底之蛙,眼光被局限在我们小小的世界里,偶然看到井外的天地,才明白原来有一种东西叫做差距。
发现差距是为了进步。我只希望我能做到。如果是,这次辩论将是我收获到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陈晰皙:同志仍需努力
在对方辩友身上,我们看到了临场应变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辩论赛中应该具备的风采和素质。我方的四位辩手都是第一次参加正式的辩论赛,所以随机应变和捕捉信息并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团队凝聚力较高,默契较好。这是我们觉得对方辩友身上较欠缺的。希望今后学校能更加注重学生的各种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欧阳晨曦:“Good Luck”,贴心的安慰
辩论之前,我们很紧张,辩论时,我们还是很紧张,即便这样,大家还是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别紧张”。毛蕴怡在每个人的牌子后面写上“Good Luck”,赛完后才意识到那是多么温馨。虽然最后赢的不是我们,但我们的兴奋之情丝毫不亚于对方。这其中既有赛后的如释重负,也有对反方辩手出色才能的钦佩。对方的三、四辩给我们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三辩流利清晰的英语以及敏捷的思维令我们防不胜防,四辩超人的听力与捕捉信息的能力我们都有目共睹。我之前没参加过辩论赛,对它的概念一直很模糊。今天他们教会了我许多。当然也很感谢学校给我们的这次机会,让我们成长,还有台前幕后的工作者们,辛苦了,谢谢!
郭灵菲:准备的过程是艰辛的
第一次从老师口中得知辩题时,我是有点诧异的。学习要“专”还是要“博”?在我脑海中从来都不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我理所当然认为是要“博”,但我们分到的论题是“专”,所以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
于是,我们从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两个大方面建立起以四个小版块为主的架构:社会分工细化;社会需要专才;信息大爆炸时代;个人精力有限。
我被分在精力有限问题方面,并且在准备过程中寻找了大量的事例和理论文字以驳斥对方。无奈对方几乎没有举例,而是牢牢抓住“学习是过程,博是专的基础”做文章,一上来就把我们的思维打乱了,于是我们几乎是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虽然后来我们又抛出很多问题,但是没有形成强的逻辑思维系统,时间也浪费了不少,致使我们最后败北。通过这次辩论,我们确实学到很多东西,希望以后能在这方面有较大的进步。
杜韵翅:我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
经过这次辩论赛,我不仅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还懂得了如何去收集资料,并把资料分门别类。这次辩论赛,让我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
虽然这次的友谊辩论赛我们不敌省实验中学,但我们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还与对方辩友交流了经验,所以总的来说,这次辩论赛对我们而言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