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印象枫叶

文字:谢晖供稿:中学部图片:时间:2008-09-09点击数:2092




 

 

 

终于可以离开又湿又热的广州,想象中的温哥华气候是多么的怡人,外校赴加游学团一行51人由香港启程乘坐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班机经由台北前往我们的目的地加拿大的温哥华。
到达台北转机已是晚上八点多,想象中的台北桃园国际机场与我们内地的城市机场一样,只不过所见文字皆为繁体,女士们先生们都讲一口软绵绵的国语。我们大家总想透过候机楼那大大的玻璃窗去了解神秘的宝岛——台湾,但是夜色的阻隔如同那湾浅浅的海峡,使我们始终无法走进就在我们眼前那真实的台湾。毕竟我们分隔的太久太久。
经过11个多小时的长途飞行,我们终于抵达了温哥华。扑面而来的是华人带给我的气息,在温哥华国际机场包括旅客和工作人员,随处可见的是华人的身影。难怪我们的Homestay Family说:“Chinese people is all over the world”。
在温哥华接待我们外校学生的家庭来自世界多个国家,是经过主办方精心挑选的。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他的国民来自世界各地,包容、平等、共同发展的特征就如同加拿大那宽广辽阔土地与胸怀,随时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肤色,不同种族和不同信仰的人。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们学生将要感受的是来自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当然我们也更期待着中加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清香安静的和谐之美
刚上小学的时候,在母亲的办公室里从世界各国驻华使馆寄过来的宣传册中我认识了加拿大,她就是一片鲜红的枫叶,再过几年加拿大人“大山”为加拿大做一则广告---加拿大的鉀肥好,上中学时学过世界地理之后加拿大给我的印象是森林资源丰富,所以造纸工业发达,是世界上著名的新闻纸出口国,等我工作之后,我的几个儿时伙伴通过技术移民去了加拿大,她给我的印象是富有,再后来,加拿大有了赖昌星,高山...,不管是好的印象还是差的印象,反正眼前是一个真实的加拿大。
出了候机楼,迎面而来的便是凉爽并弥漫着草香的空气,路边小花在微风中安静的享受着北美热情的阳光,我想这一切足以让李清老师这样的文学青年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前往我们的Homestay Family所在地Richmond的路上,造型各异小别墅错落有致的散落在精心修剪过的草坪上,高大的成片针叶林点缀在其中,公路上几乎看不到任何行人,除了车还是车。躺在软软的席梦思上,除了几声乌鸦的叫声之外,便是别墅外偶尔听到的汽车的“刷刷”声。
空气就像被洗过一样,没有任何的杂质,是如此的纯净与简单,人们惬意的生活在这里,享受着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新鲜的空气,热情的阳光。有时一不留神我们会看到小灰免大大方方的穿梭在市区的道路上,小家伙不懂得遵守交通规则,但是它们也不用为安生担心,因为所有的司机会停下来让它们先过马路,有时这些调皮的小家伙会趁你不注意时溜至你家的花园,主人们也不会去伤害它们,来去是绝对的自由.人们以平和的心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里所有的一切是那么的悠闲与单纯。
 
我们的居住地
    温哥华市位于加拿大BC省的西南部,开车四十多钟就到美加边境,再往南就是美国的西雅图,她濒临太平洋,巨大的北太平洋暖流给这里带来了巨大的热量,在冬天当同纬度的哈尔滨已是冰天雪地时,这里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零上3度。当然由于纬度的关系,夏天要比广州凉爽百倍。
我们住在于位于温哥华南部的Richmond,有人将它译成富贵门,顾名思义富人所居之城,其实并非如此,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大批的香港移民来此,将这片荒芜的滩地变成现在的华人聚居地,很多人都说是Richmond这个地名,吸引了大批的香港人来此,不管是与否,这里的超市,餐馆,茶楼等等都是按香港人的生活与饮食习惯来经营的,甚至名字都由香港直接搬来.所以经常有人对我说,在Richmond工作不用讲英语,只要会讲广州话就可以了.当然走在街上我们还可以听到标准的普通话,软浓浓的上海话,炒豆子似的浙江话,土掉渣的东北话,不过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脏乱差的老唐人街无法比拟的.中国作为加拿大目前最大的投资移民来源国,也作为较大的技术移民来源国,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有知识,有教养,无歧视,无偏见,兼备中西方优秀文化的中国人在以西方人为主导的国度里愉快的生活,同时身处在此也不会觉得她离中国有多么的遥远。
 
我的Homestay Family
我们的家是一栋二层楼的小别墅,这里的小可不是真的小,而是无意中的精致,我的三个邻居都是二三十年前来自于中国香港的技术移民。主要从事医师,律师及建筑设计师等行业。
我的Homestay Family是来自于菲律宾的移民,来加已十五年了,我们的女主人Felly是一名为政府部门工作的家庭护理人员,在加有很多来自菲律宾的护士(从菲律宾、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移民至加拿大相对中国而言较为容易,因为菲律宾的第二语言是英语,同时她也是西方人眼中的民主国家),她的先生Ricky是位机械工程师,一双儿女均就读于公办的High School,出生在加拿大。
我们女主人与我们打交道机会较多,她常说她是a nice girl.,每天她会变换不同的菜谱来满足我们的口味,昨天是BBQ,今天是葡萄牙炒饭,明天是意粉,而且还从网站上学习中国广东菜的做法,由于菲律宾人的饮食习惯与我们中国人差不多,所以我们不必为不习惯而发愁,来加之前的吃西餐增肥计划也就打了水漂。
Richard 和Tansy是他们的一双儿女,之前我知道ABC(香蕉人),Richard和Tansy可以说是CBP,(我发明的单词,在加拿大出生的菲律宾人)与他们的父母相比,他们讲一口纯正流利的加式英语,番茄酱、鸡腿、麦当劳、篮球是他们的至爱。他们对中国了解并不多,在他们的心目中姚明和刘翔就是中国.
Felly的先生Ricky不善言词,但是很细心热情,并弹着一手好吉它,周日一早主人就带我们到他们常去的教堂参观,去欣赏他为教堂做礼拜的伴奏,去感受宗教的博爱。
Felly家在加拿大有一大家族,他们的七大姑八大姨都通过各种方式移民到加拿大来了,Felly的侄儿Mr. Bang 原来供职于菲律宾宿务国际机场,是一名警察,他通过Felly的担保,以厨师的身份来到加拿大,目前借住于Felly家,由于居留时间不够尚未取得身份,所以从事的工作性质只是Part Time,空余时间也较多,闲暇时就帮Felly做些家务,当然家里有个这样的大厨,我们自然是欣喜万分.因为每天的西式早餐都是由他来准备的。
Felly一家是热爱生活的一家,他们的生活方式基本是西化的,周末他们一家会去教堂、海边、购物、BBQ,家庭聚会甚至是开车去邻近的美国露营。
的确与东方人不同,西方人在节假日里他们的身影多出现在高山、湖泊、海边、高尔夫球场、在加国的公路上我们随时可以看到西方人开着车,后面挂着露营车,马车,快艇或是骑着自行车在公路上飞奔,在海边我们可以看到帆影点点,在落基山脉深处的湖泊上我们可以看到快艇飞驰,西方也通过与家人一起出游,来增进与家人的感情。
作为加拿大典型的中产家庭,Felly家的吃穿住行也可以说是一面镜子,为了使一双儿女真正的溶入加拿大,Felly家的吃基本上是西化的,他们不太注重口味,高蛋白,高脂肪是餐桌上的主角,牛肉,鸡肉,面包,蔬菜色拉,牛油,火腿,牛奶,朱古力等等,偶尔他们会吃点米饭,烹饪手法相当原始与简单,基本是炸与烤,或是生吃.对于口味单调饮食我们大家都不太适应,毕竟从讲究吃的中国广东来到此,多少会觉得加拿大人的饮食太过于简单。
Felly一家平时穿着非常简单与随和,他们只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穿着正装,衣物大部分都是棉质,而且基本上Made in China,在加拿大我们看到的最少的服装类型我想大概就是西装了。
刚来加时,Felly一家住的是apartment,等有钱了,他们买了一套townhouse,等再钱了,就花了六十多万就买了现在的house,据说在加拿大大部分的人住的就是house。车那就不用说了,依Felly一家向政府报税金额一年收入七万元,它们一年可以买几部家庭用车了.不过与国人最大区别的是---加大拿人认为车就是车,仅仅是代步的工具而已,这与许多中国人在加拿大开豪华车,买豪华别墅相比的确是相差较远。
从落后的菲律宾来到发达的加拿大,Felly总是说在加拿大,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机会是公平的,只要你努力工作,就能得到你所想要的,不管你是中国人,菲律宾人,还是加拿   大本地人,在他们的眼中你所从事的职业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同时在加拿大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的,政府会保障公民基本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权益。他们的国民不用为将来的养老与医疗担忧。所以人民的生活是安定和谐与休闲的,人们充分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各种保障,但是这一切都依赖于加国的高税收。Felly一家在付出高额税收的同时,每时每刻也在享受着政府所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所以有人笑称加拿大其实就是"大家拿"。
 
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自小就生活在大学校园的我,这辈子还没有离开过校园,所以对大学校园有份特殊的感情,每天Mrs. Angela(陈君与安运婵老师住家的女主人)开车带我们在穿过一片高尚别墅区后便来到UBC的校园,UBC是BC省最好的大学,与世界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等大学齐名,安静的校园里基本上是各国年青人的身影,早上同学们背着背囊匆匆的走在校道上,阳光从成片高大笔直的针叶林中穿过,落在成片的绿地间,木制的建筑散发着自然的沉香,教学楼前精致的木制招牌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所学校悠久的历史,虽然加拿大的历史并不长,但从这里走出来的人却为UBC带来的诸多的荣耀。
 
我们的外教
祖籍荷兰的Melissa,已是第二代加人了,而作为中国女婿的Thomas则是来自多伦多的一名中学教师,他的夫人来自中国台湾。
性格外向的Melissa在温哥华是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刚开始上课时,身为加拿大人的Melissa明显不服中国之水土,拿我们中国学生没有任何的办法,但自从学会了中国式的“Out Out”之后,情况才有了根本的好转,看来中国的方法还是挺管用的,在外国也一样。在课堂上Melissa会用各种方法来调动我们同学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而有着学者的风度的Thomas则沉稳多了,虽然已经49岁了,但与同龄的加人相比,确实是年轻许多,与他交谈你也会觉得他就是一个年轻人,Thomas比Melissa幸运多了,由于所教的班级英文程度普遍较好(注:主办方经英文测试之后将学生分成高级班和普通班),所以他不需要天天拿着口哨说“Out Out”,学生也比较懂事,他根本不需要用中国式的方法去管理我们的学生。Thomas非常喜欢他所教的高级班的学生,有时他还会带着我们的学生一起去打篮球。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习。
而作为Part Time工作的一部分,Melissa、Thomas不仅是为了挣钱,更多的我想还是要丰富他们人生的经历。
 
不同口音
在中国也许不同的区域就有不同的方言,语言的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在温哥华同样也是,我想这可能也是温哥华的魅力所在,我和我们的学生首先遇到的是不同的口音,由于是入住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的家庭,有菲律宾、希腊、荷兰、日本、印度,斐济,以色列及加拿大本地人,他们将各自的文化带到加拿大的同时,也将英语不同的发音带给了我们。作为教师由于需要与家庭沟通,所以经常要穿梭在不同英语发音中,尤其是作为不是英语教师的我,就要不断地动脑筋找出发音规律。努力地去适应不同人的发音。
 
一些话题
北京奥运会已落下帷幕,在加拿大的日子里我们每天都会关注有关北京奥运方面的新闻,加拿大的电视台很多,代表了不同势力的声音,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有正面的报道也有负面的报道,有积极的评价也有恶意的中伤.世界上有许多人都在关注中国的每一天,关注中国每一天所发生的每一年件事。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Mr. Ron,他来自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曾经到过中国的香港,于五十年代中期代表美国男子足球队参加过两届奥运会,是一名守门员,当我们游学团去位于加拿大西部Albert省卡尔加利市(1988年冬奥会举办城市)旅游时我们不期而遇,看到大批中国学生在酒店餐厅用早餐,Mr. Ron主动过来与我们进行交流,他以奥运会老运动员的身份祝北京奥运会取得成功,并表达希望来中国的旅游的愿望.
但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西方人对中国都抱有如此的好感,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他们往往会以看笑话的心态来看待中国,比如四川大地震,甚至他们更愿意看到法轮功,藏独,疆独及出现在中国的种种负面消息,并对此加以放大渲染后发布到各种媒体上。
在某些方面,西方人有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由于他们大多数的人对中国人并了解,甚至有些是对中国一无所知,或者仅仅是通过当地媒体了解中国,再加上自己的思维习惯,便形成了他们对中国的某些看法,在他们很多人当中并不理解台湾为什么不是一个国家,为什么在中国一个家庭只能生一个孩子等等在我们看来一些非常很简单的问题,他们会将所有这些问题想得非常的复杂,然后再给你上纲上线.最后与政治与人权挂钩对中国强加指责。并要求中方接受西方人的观点。
其实在加拿大你不可以去评价一个西方人的某些行为举止,因为这样做你干涉了他人的自由,是极其不礼貌的,也是对方不能接受的,但有些西方人喜欢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中国,并要求中国人接受,所以对于这一点我非常的不理解。为什么?
当然东西方之间有种种不和谐的音符,但是我总有一种印象那就是西方人并不了解中国,相互之间的沟通了解显得尤为重要,与其关着门去了解对方不如走入对方的世界。中国人现在能够走出去了解世界,我想西方人也应当向中国人学习,多点了解,少点误会。东西方关系会更和谐。而就中国与加拿大而言,两国之间其实存大着巨大的互补性,发展互补关系其实也是沟通与交流的好办法。
 
回国之后的思考
从社会秩序良好的加拿大回到世界工厂的中国,当我们走出深圳皇岗口岸时,听到的第一句中国话便是皇岗口岸保安骂我们的脏话,在口岸站立不到一分钟便有警察过来以奥运的名义大声驱赶我们,在工厂林立的东莞,我们看到大批车辆争先恐后的挤上高速公路,甚至看到一部逆行的汽车与正常行驶的汽车在高速公路口对峙,互不相让。所有的这些声音,行为与画面是如此不协调,也难怪我们的学生在回广州的车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不愿意回来。”
记得我们由UBC去温哥华市区Downtown旅游的路上,途经温哥华西区——温哥华的一个高尚社区,在车上无意中打开MP3,刚好听到<<二十年后再相会>>这首歌,窗外是豪华别墅及装扮精美的花园和高大参天的古树,许多华人在此置业生活。二十年之后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据当地华人告诉我们,当初30年前他们从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来到加拿大时,加拿大人的平均工资是中国人平均工资的50倍,而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目前加拿大的平均工资只是中国5倍。的确,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意识到了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而且保持良好的势头,中国正在逐步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是有目共睹的。
活跃的中国经济给世界各国的人民带来潮水般的Made in China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机会,所以大多数的人都看好中国的发展。
沿着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向东旅行,我们会经常见到载着来自中国的集装箱货物列车,大量的Made in China源源不断地涌入加拿大,甚至在落基山脉的深处我们都可以随意的见到来自中国制造的商品,但在与住家沟通的过程之中,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Made in China更多的内涵。曾经有个小插曲使我们非常尴尬,在住家的第一个早餐上,当我们的学生刚坐下来准备用餐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Made in China的裤子扣子脱落,我们男主人第一个反应是“Made in China”。随后住家主人还与我们谈到了中国Copycat的话题,虽然在中国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单词,但是此时我也立即明白了Copycat的含义。
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Made in China”,不过更多的中国人甚至是加拿大人深信,崛起的中国会有会更多的“Created in China”出现在世界的面前。
 
温哥华帕特森中学华人女校长Mrs. Amanda,以她在美国和加拿大生活15年的经历告诉我们,中国经济发展了,在国际社会话语权不断提升,华人的地位也随之得到提升。这种变化在2003年之后尤为明显,的确正在发生巨变的中国,引发世界的关注,当然也正是这种巨变成为中国与西方现在发生矛盾和将来可能导致冲突的主要焦点。身处加拿大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这点,不过美国总统布什认为,“只有中国才能决定她将走什么样的道路”。

近一个月的加国之行,我并不能了解一个完整的加拿大,但确实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有沟通也有碰撞。

 

网友评论

  • 网友:资讯中心  于 2008-09-11 14:11:45 发表评论  
    受益了,谢谢!
  • 网友:资讯中心  于 2008-09-10 22:46:26 发表评论  
    so good!
  • 网友:资讯中心  于 2008-09-10 09:19:49 发表评论  
    Wonderful journey!! :roll:
  • 网友:资讯中心  于 2008-09-09 22:28:39 发表评论  
    Impressive! ^_^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