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糍粑味的四川话
——“在灾区做心理志愿者的日子里”系列之二
文字:姚美兰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08-09-04点击数:3174

我去打防疫针
知道我要去四川,周围的朋友都在关心着我,并给我建议,这个说要买什么,那个说还带上什么药。习惯低调自在的我突然变得好像有些重要起来,这让我有些惶恐。呵呵。从灾区回来的北京的一位大姐更是一下子给我开了张长长购物清单,防蚊子的,防晒,防雨,防外伤的,防拉肚子的……内服的,外用的,应急的,维生素片也少不了,最后还建议我到了成都,买把小刀。一个朋友在Q 上给我发了个帖子,说什么灾区三防:防盗,防抢,防瘟疫。人没去,却有种去上战场的感觉,闻到了一些味道。静下来问自己,真有那么可怕复杂吗?只是未雨绸缪,要做的准备还是去做做吧,别让自己到时乱了阵脚。开了清单,照着清单买了一堆的药和用品:藿香正气丸,止血贴,雨衣,蚊怕水,防晒霜……从来没有一下子买过这么多的零碎东西,没有这样繁琐过,更没有这样认真地对待过自己。生活中大大咧咧的自己突然变得琐碎细腻起来,尝试改变常态生活,做些事情,发现不一样的自己,呵呵,也真好。
要走了,跟同学一一道别,同学Q 在电话里反复交待说:“你一定要去打呼吸道一类的防疫针,到医院跟医生说,他们知道要打什么针的”。她比我还急,有人为我急,真好。感谢我的同学们,青葱岁月结下的友谊像一棵树一样长得枝繁叶茂,让我总生活在温暖和感动之中。今天早上吃早饭,跟朋友一说打针的事,她也说:“你怎么还没去打啊?”感觉好像自己不爱惜自己似的。慢性支气管炎,喉咙里痒痒的,喝中药喝烦了,管它呢,无所谓,生死有命,何况只是一个炎症,不要太娇惯自己。自己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可是朋友们都这样说,那就去吧。下午来到深圳南山医院,找到导医护士一问,她说:“没有呼吸类的防疫针的,预防乙肝类的针如果有抗体,也没有很大的必要,做体检却是可以的,但现在来不及了。”最后她建议我去看呼吸科医生。来到三楼呼吸内科,一个长得很秀气的女医生要了我的病历。我把自己的情况跟她说了,并问她这样能去四川灾区吗?她,冷冷的,给我检查,完了用没有表情的声音说:“去四川会好得慢,要少说话,多喝水,给你开一周的药。” 几分钟就把我打发了。到灾区能少说话吗?走到楼下,有些失望,怎么就这样把我打发了,可转念一想,不打发我,还能怎么样?要她热情、耐心?自己的失望也许来自内心的不安吧?
到药房,抓起这一大把的药,走出医院,望着门口川息的人群,想着:这看病的,有多少真的是身体的需要,还是内心的需要?至少,现在的我,就是内心的需要。呵呵,去四川灾区前的我,不安什么?
7月21日
糯米糍粑味的四川话
早上5:40起床,朋友送我到深圳机场,过关登机,8:10分飞机准时起飞。10点10分到达成都机场。打车到五块石客运站,等待A ,与她吃完午饭,我们到旁边的一个小超市里扫了一通:方便面,饼干,蛋糕,面包,本地产的牛奶……也不管好与不好,能填进肚子就好。吃都是自己解决的,前面的队友说他们天天吃方便面。想着,下山不容易,要呆那么长的时间,没吃的,饿了可不好办。我们把长长的背囊和行李箱塞得不能再塞了才罢休。背着鼓囊囊的行囊,拖着宽大的行李箱,像难民一样,艰难地把自己和行李扔上了开往彭州的大巴车。
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到了彭州客运站,太阳毒辣辣的在顶上照着。找到售票处买了票,又把自己和行李扔进了开往白水河方向的中巴车。农用的中巴车慢吞吞的开出了这个简陋的车站,摇摇晃晃的走着。四十开外的乘务员一出站就开始向路人吆喝着卖票:“到白水河”,温温润润的四川话,有糯米糍粑的味道。不再年轻的她,依然有着一种清润和恬美,一如四川话。坐在车上,看着窗外低矮的楼房,闪过的树木绿草,我有种不真实的悠闲感觉,恍若自己是去度假。一切平静安闲,丝毫没有地震的痕迹,连上上落落的乘客也是慢悠悠的,脸上恬静安然。我诧异是否走错了地方,但无疑这是多疑的,山上的队友就是这样交待路线的。只是震撼世界的事件就这样如被蜻蜓掠过的湖面,一下子归于平静了吗?我努力的寻找着地震的印记。正当自己有些疲惫昏昏欲睡的时候,悬挂在马路上的一条条红色的横幅异常耀眼的闯进了我的眼睛,近了一看,上面写着什么“龙岩人民与灾区人民心连心”之类的。横幅有部队的,有省市的,挂满一路,偶尔迎面疾驰而来的写着“抗震救灾”字样的工程车,也提示着自己,我在走向灾区。
果然,没多久,前面出现连绵高耸的大山,我们到了山下。右边,远处,一片白白的矮矮的什么东西簇拥在一起,好像是倒塌后的断壁残峘。农用车来到一座桥前,桥面已裂开,左边的一半已塌陷下去,栏杆早已不见了,司机小心的挪动着车辆。桥的另一端,工作人员在拿着红色的小旗在指挥。转弯,又是一座桥,几十米长的桥面倒是没有多少的地震的痕迹。乘务员告诉我们,通济大桥到了。桥头,我们下了车,环看四周,两边是高山,中间是宽阔的峡谷,异常的宽阔。桥的下游,刚才看到的簇拥一起的不是断壁残峘,而是临时搭建给灾民住的样板房,一大片的灾民安置点。站在桥头,我们给约好的当地司机打电话。旁边经过的一个女孩问我们是不是志愿者,她会带我们去。
这里的人,热情友善。
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