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校电视人的日常叙事
文字:涂志强供稿:教科室图片:张洪亮时间:2008-06-13点击数:2019

老北京有“燕京八景”,比如那个“居庸叠翠”“西山晴雪”什么的;近在身边的有“羊城八景”,比如那个“珠水夜韵”“天河飘绢”什么的。照此类推,我看我们漂亮的校园也可以鼓捣出“外校八景”什么来的,比如“钟楼晚照”“鹅湖柳影”“长廊巡礼”“凤凰涅槃”之类的胜景。不是我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看着咱们的校历校刊上的精美插图,禁不住就要这样去想。是谁给我们留下这美好的凝眸的一刻?比如张洪亮老师。
张洪亮是谁?外校电视人。
在这个团队里,还有唐建军、独成义、胡亮三位老师。
外校电视台就设在新教学楼中庭处六栋六楼的横层上,你若是打那经过,恰好沉思点什么,不经意就错过然后就遗忘了它。然而,就是在这个“偏远”的一角,外校电视人硬是苦干加巧干,为我们奉呈了无数的精彩节目,让我们透过镜头看到了外校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从外客来访到大型节日活动,到各部门各科组年级组活动,到生活宿舍区的点点滴滴,还有外出活动留踪等等。
从电视台到电视节目,这之间有多长的一段距离?恐怕很多人还未曾计算过。
偶尔碰个面闲聊,我“非正式”地问过张洪亮老师:
问:简要地说,外校电视台主要做些什么工作?
答:就是做电视节目。
问:就这点事么,那挺简单的。
答:看电视当然简单了,要“做”出来就不简单了。
……
我没有再深问下去,三言两语也问不出所以然来,因为我对电视台的运作几乎一无所知。事实上,不止我,很多老师在“电视台做了什么”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几乎就是空白的。从周一到周四,19:00到19:30时段,学校里每个教室都播放着由外校电视台制作的“内部节目”,周一是全校性的综合新闻,周二是新闻广角,周三,七彩天空,周四,周四有约。
我尝试给小学部114位教师发调查邮件,咨询老师们对电视台电视节目的看法,结果,收到11个回复,其中,还有5个是属于礼节性的“无可奉告”型。
项恒鹏老师说:“这支团队很专业!很敬业!服务态度也很好!节目质量也很高!如果当周新闻能当周播就更好!”一连串的惊叹号。
海晏老师说:“校园电视台的新闻,我经常和孩子们共同收看,可看性很强。一是音乐的渲染非常到位,有一期的‘外校之星’用了《越狱》的主题曲,有震撼力,在一些活动画面中用比较幽默的音乐,而在悲伤的画面时则配以感伤的音乐,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二是制作的专辑较受欢迎,如一年级孩子的上学篇、外校之星篇、为赵希捐款篇等。三是拍摄的细节打动人,两位一年级家长在开学时探望孩子,得知不能进宿舍,只好把毛毯交给管理员,在这雨夜,两人搀扶着离去的场景打动了老师和孩子。”
张霞老师说:“我校电视台的节目很不错,孩子们也很喜欢看,在二年级时,要求老师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我就经常和孩子们一起聚精会神地看;三年级了,要求孩子们自主看,老师不在教室,我就很少有机会看外校的新闻了,很多是从孩子们的口中得知的,不过孩子们也会很及时地告诉我一些熟悉的新闻。总之,很受大家欢迎的!”
李艳平老师不但对节目有看法,而且有建议:“新闻栏目办得好,很有特色。作为外语学校,特色可进一步体现出来的(如英语节目、学部明星、特长生等的专辑)。另外,建议电视台举办一些电视比赛,像我们生活中的电视台那样举行适合我们学校学生的比赛,如模特、DJ、星光大道、歌曲擂台赛、英文演讲等,找些赞助商或合作部门,给学生颁发有份量的奖状。”
只是,像海晏、李艳平两位老师这样去思考的,太少了。
我在小学部五(3)班做过一次“七嘴八舌看节目”调查——
王灏贤:外校的电视节目让我了解了周围的生活,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也收获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徐嘉键:周三播放的是“七彩星空”节目,里边的“开心一刻”脑筋急转弯,有奖竞猜,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故事大王”是不同班级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精彩,“卡通有益电影”增长了不少见闻,“小学部文艺展示”是我们的才艺表演,给我们带了往事的回忆。这些节目,我都喜欢。
梁铭邦:《走进科学》太短了,做长一点好不好啊。
夏倩仪:我喜欢“好书推荐”这个节目,它使我了解了不少好书。我希望从中能看到更多的好书,希望电视台多了解学生的兴趣再多推荐。
张宇欣:好喜欢“七彩星空”,这样可以放松心情好好上晚自习。
颜经倚:外校的新闻很丰富,除了身边的事还有国家国际上的事。
张雪:整体来看非常不错。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在电视节目里让我了解到了。中学的节目我们也都看,这样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外校。我们的电视节目,有很多好玩的事。
叶蕴芊:“开心一刻”很好玩,我回家还把这些谜语让爸爸妈妈猜。
张静:我觉得“校园实拍”很好,有好的和不好的现象,可以比较,这也是收获。
江政恒:可不可以多播放点NBA啊,辛苦你们了。
……
如果说在关注学校电视节目上,教师们属于“缺席”状态的话,孩子们的反应就表现为热烈的“在场”。学生们普遍觉得,外校电视台的节目很综合,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了解许多东西,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外校电视台制作的节目,也是了解外校、认识外校的一个独特的窗口。每年一主题的(如《责任2006》《2007 外校新闻记忆》)年结片,正是从林林总总的巨量的各类活动摄像资料中剪辑制作出来的。
节目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很多人就像我当初想象的一样,拍下来,一播放就完事了。我们理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电视台的节目,其实也同样体现了幕上一分钟幕后数天乃至数月功的精神。走进电视台,走近张洪亮,透过镜头,体会一下电视人为人所不知的艰辛吧。
镜头一:
春雨淅沥。校园青青。窗外,是一片雾蒙蒙的世界。春天,笼罩在雨帘里了。有一个身影,掀开了雨帘,走进了春天。雨伞、三脚架、相机,还有雨中人。相机是淋不得雨的,于是,湿透了手握相机的人。于是,我们看到了《三月春雨如画来》的绿色梦幻世界。想起那英的歌声《青青世界》:“青青从哪里来?青青从这里的每一片草上来,青青从这里的每一片树叶上来。青青从哪里来?青青从早晨的鸟语声中来,从夜半的蛙声中来。青青从哪里来?青青从您的眼波中来,从您的梦境中来。”谁的眼波谁的梦境?张洪亮的。
镜头二:
关于张洪亮老师的摄影,我曾经写过这样的一句话:“摄影机被张老师握在手里,就是一把刷子,随意挥洒,指东打西,‘喜刷刷’出一片意态丛生、奇姿异彩的万花筒影像天空。”老张有什么拍摄窍门么?有的,第一,是热爱,第二,还是热爱。为了拍好一组校园夜景,因为拍摄点的选择,老张钻窗户爬阳台,折腾了3个多小时,从晚上7点一直拍摄到10点多,期待着光与影那最绚烂的一刻。为了勾画出一幅契合心中美好意象的图片,其中所迸发出来的热望,所付出的汗水,难以言说。没有人要求拍摄者非得要顶着烈日冒着冷雨,这完全就是一种职业本能的驱使,归根究底,是因为热爱。
镜头三:
外校人熟悉的记录片《上学》,很多师生一定还留着深刻的印记。这样一部长度仅仅为35分钟的记录片工作量有多大?确定选题,取得校领导的支持后,就是摄影人自己的事了。片子能否出彩,还完全是个未知数。在《上学》里,老张追踪了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孩子的日常生活图景,这些普普通通的镜头在荧屏上真实地再现时,收获了多少观众的感动。凌晨4点半,老张匆匆爬起,往孩子家赶,为了拍摄孩子晚上睡觉的一个画面,在孩子家里等到晚上10点半。在宿舍里的跟踪,上课、吃饭、冲凉、谈天、折衣服、叠被子,又得花去多少时间?后期制作的35分钟,是从将近10个小时的素材中剪辑而成的。一段配乐,要从网上下载大量的音乐资料里去甄选……家长会上,当家长们流出感激地眼泪时,老张心头的那个滋味,这轻轻的笔端如何能形容万一。
张洪亮老师如是说——很多校园风景,从春花绽放到秋实累累,这都是稍纵即逝的风景。我们作为摄影人,只有留意去记录,才最大可能把学校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广大师生和各社会人士的面前。每年新生入学时,当有些家长面对镜头说:“我们是看了你们的记录片才最终决定把孩子送进外校的。”我觉得,我们的所有付出是值得的。
在外校电视台,可写下来的故事实在太多了。
一则关于演播厅的故事。每周的节目里,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主持人中又出现了新面孔。这些小主持们,大多数还是第一次主持节目,演播室里灯光一开,很多同学立刻头脑一片空白,先前背诵得滚瓜烂熟的主持串词顷刻忘得一干二净。鉴于这种情况,有时候几分钟的串词居然要录制几个小时。这一点,现在读高二的蓝盈盈同学最有切身感受。她第一次主持节目时,从晚上7点一直录制到第二天0点30分,一次一次,反反复复。电视台老师一直就秉承着“不放弃不抛弃”的原则,为每位愿意出镜的同学提供机会,只要你报了名。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份财富,也许,一次主持的经历就可以改变你的学习生活态度,甚至你的人生态度,这是没法预见的。正是这次长达5个多小时的主持经历,蓝盈盈同学脱胎换骨变成了另一个人似的,学校大小活动中常常出现了她的身影。
只有走进演播室的同学,才能深切地感受到主持的不易和荧屏背后的艰辛。
外校电视台,区区四人,张洪亮老师身兼“台长”——这可能是世界上领“兵”最少的电视台台长了。然而,他们的工作量,绝不“区区”。老张给过我一份文件夹,里边,全是电视台每周的工作部署计划。且看其中的一周工作内容安排:
3月17—21日计划
上周工作注:完成播出计划、整理招生宣传画册图片、制作学校宣传片
本周工作安排
新闻部分:中学部积极筹备模拟法庭(独成义);教工排球赛鸣锣开赛(唐建军);初三年级积极备战体育会考(独成义);中学部卡拉OK报名工作结束(张洪亮);初一年级乒乓球赛热火朝天(唐建军);哈特尔普学院来访(张洪亮、唐建军)
广告部分:校园歌手大赛宣传片(独成义、张洪亮)
周三节目:科学世界——彩虹的形成;故事大王——3.1 王嘉邈;好书推荐——《窗边的小豆豆》;活动天地——三四年级元旦片段展播(下)
周四节目:科学世界;元旦晚会;展播《外校人:遥遥》
此外:老唐负责本周二及下周二《新闻周刊》录制,胡亮全力以赴制作宣传片。张洪亮配合世界文化巡礼,着手搜集相关素材在周一、周四节目中开设相应栏目。独成义拍摄制作《岁月有痕:孙传华》。
外校电视台有说不完的故事,因为外校电视人有计划不尽的工作。
生活万象,统摄于镜头方寸之中。镜头下,有感性的直呈,也不乏深刻的内蕴。镜头下的细节与肌理,蓄积着震颤心灵的力量。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叙述方式,外校电视人不仅在工作着,更在创造着,并不断地诠释着外校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十九世纪初,当摄影诞生的时候,画家们惊呼“绘画死了”。绘画当然不会死,而摄影从再现物象的机械行为发展到今天的视觉艺术,已然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色彩、光与影的语言。外校电视人,这个用色彩、图像和声音告诉我们校园生活百态的群体,理当获得更多外校人的关切和敬意。
外校电视人的精神,可以用张洪亮老师的这一段自白作结:相机对我来说,是身体的一部分,习以为常,割舍不去。我喜欢在熟悉的环境里,寻找新的风景,有意无意地捕获一些被人遗忘的细节。生活是枯燥的,我愿意用相机来挑逗那不甘枯燥的视觉末梢,用镜头感悟世界、感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