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愿汶川在废墟中重生

文字:高二1班 陈绮珊供稿:中学部图片:时间:2008-05-22点击数:1512
                                                     
 
08,注定要成为所有中国人生命中最不平凡的一年。
                                                               ——题记
 
 
当我们怀着对奥运到来的欣喜和作为东道主的自豪迎来了08年,我们知道,这一年将不再普通。我们在凛冽呼啸的风雪中感受到了人心的热度;我们在护送圣火的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凝聚炽热的赤子之心;我们在列车相撞后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还在罹受着手足糜烂的孩子嘶声痛哭中竭力抢救……现在,我们所有人的心都为那大山深处的地震废墟中的生命而牵动。
              
 
一、感于震中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千年前的李白如此感叹,千年后看来此言仍非虚。那些通往灾区的道路,随着山势蜿蜒起伏,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湍急的流水,狭窄泥泞。那一次次地动山摇后,倾泻的山泥隔断了这些纤细的联系,千沟万壑昭示着灾难的威烈。然而,就是在这样凶险的条件下,许多人依旧奔忙于这些已经不成路的“路”上:一大部分是救援的官兵,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跋涉于奔往灾区的途中;还有一些则是历尽艰难逃生的灾民,同样是对生命的热爱让他们相遇,互相的扶持与避让,让我们肃然。
感谢不畏艰险的新闻工作者,是你们用手中的镜头迅速及时地把灾区的情况传输给所有人。我们通过那些同样泥泞、同样摇晃的镜头真切地感受到地震的惨烈,救援的极度困难,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博思韦尔曾说过:“人只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人的生命的价值,在于个体思想的光辉。而人的生命的脆弱,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显露得淋漓尽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在灾难面前的所表现出来的超越一切的勇气与坚毅,足以让世界动容。于是,我们听到,那些在废墟的缝隙中传来的尽管微弱但并不无力的生命的呼唤;那些生命同样遭受着无数次余震的威胁的人们,用生命的代价交换对另一个生命的承诺;那些伫立在废墟面前等待一丝亲人的信息哪怕是噩耗的人们,看到亲人获救而感激下跪,而或是等来亲人的冰冷的尸体而悲恸欲绝……都无言地诠释了人间的至情、至爱、至悲、至痛。还有那些自己的亲人生死未卜甚至早已离开人世的人们,却毅然咬牙忍住了悲痛,把他们的关爱与援助无私地帮助其他活着的人,直到自己因过度劳累而晕倒;还有那些牺牲休息、花费时间、精力与金钱,千里迢迢投入抗震救灾的大军的志愿者……在这个时刻,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贵贱亲疏,有的只是一样的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我们同样感触于,全国上下、海内海外,团结一致、守望相助的无比巨大的凝聚力。这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年近古稀的温总理,大震一小时后便启程前往灾区。全世界的人们,都看到他安慰孤儿时所噙住的眼泪,看到他不顾年龄的奔波跋涉,更听到了他平和的面容下斩钉截铁的号令:“你们是人民养的,你们看着办吧”“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打通去往汶县的道路”……我们的领导人,身体力行地担负起抗震救灾的中流砥柱的责任。
              
二、动于震后
 
树倒了,可以再种;房屋倒了,可以再建;只要意志不倒,一切都有希望!正如一位坚强的小女孩所言:“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难过。”我们也许无法预知灾难,但我们能够做到的,在灾难来临后积极的应对。大震过后,灾区缺水,缺电,缺衣,缺药,连安身之地都岌岌可危。必须妥善地安置所有幸存者,这不仅需要我们所有人的物质支持,更需要我们的精神关怀。那些经受地震悲情的人们,尤其是孩子们,他们遭受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损伤,更有心灵上永久的创痛。他们要活下去,还要快快乐乐地活下去,不仅是他们周围人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义务。灾后防疫,乃至灾后重建,是横在所有人面前的艰巨的任务。我们相信,汶川乃至所有受震地区,在重重废墟中,焕发重生的光辉!
 
苏小莲老师   推荐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