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清华
文字:高三(6)班 程楷供稿:中学部图片:时间:2008-03-03点击数:2552
程楷同学,已经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以下,是他的保送生自荐书及老师的推荐信。
下 一页的人生,因未知,而迷人
一 样的我,不一样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站 在十八岁的窗前
清 风 夹着水木的芬芳,吹进了我的梦
华 彩的下一章,已渐渐被翻开 被品位
在我眼里,人生仿佛一次漫长的火车旅行,从这一站,到那一站,再向下一站进发。车窗外,各色的风景接连不断地映入眼帘,又倏然逝去,但哪一瞬间的每一屡阳光和每一份阴霾,都已在我的旅行日志里留下了一章又一章永恒的记忆。今天,我将这一份厚重再一次翻开,待那一片淡淡的薄尘渐渐飘散,泛黄的第一页上开始显现出第一行稚嫩的文字──1989年的夏天,我来到了人生的第一站:家。
第一站:家
常言道,家的氛围往往将定格一个人一生的基调。的确,我正是在家的温暖之中,开始感受这个世界的呼吸。
很幸运,我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外公也是知识分子,我的爷爷,不仅是村中声望最高的教书先生,还是远近闻名的老中医。于是,在家庭的熏陶下,我渐渐开始懂得了如何在“学”与“问”中,进行对人生的探索和追求。父亲母亲总会是我眼中无所不晓的智者,从《三字经》到十万个为什么,书本也从此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伙伴。而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父母也始终在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去满足着我对知识,对学问的渴望。每一个周六的下午,母亲总会牵着我的手,经历三次转车和两个小时的颠簸,去学剑桥英语;一个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父亲总会蹬着那辆吱吱作响的自行车,穿越半个城市,送我去学国画。当我获得了剑桥英语的五星认证,当我的作品获得了东南亚大奖,我从父母的脸上读到了欣慰,也在自己心中感受到了一份成功的喜悦,以及对父母的一份真情──感恩。
在学问之外,家给予我的更多影响,似乎更体现在对我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中。我记得,每次在街上,母亲总会给我些许零钱,让我去帮助路边那些可怜的人们,而他们脸上的那份微笑,是那么的善良真挚;我记得,曾经在爷爷膝上,看爷爷一心一意为病人把脉,听心,开处方,却从未收下过一分钱,而病人脸上的那份感激,是那样的诚恳动人。从此,我渐渐开始明白了做人的真正含义,那就是要拥有并坚持着一颗高尚的心。
第二站:广州
七岁那年,我迎来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在一段二十四小时的旅途之后,我跟随着父母,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广州。
虽然是从省会到省会,但在走出火车站的哪一刹那,我还是感到了一种震撼,熙熙攘攘的人流,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大街……是的,这就是广州,这就是外面的世界,一片更为广阔而自由的天空。从这一刻起,也就注定了我将随着这座城市的脉搏而一同长大。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开放的心态,站在祖国的南大门,我带着满腔热情,拥抱这个世界。广州教会我兼容并包的精神,由此,我开始了解异国他乡的社会经济,风土人情,在品位和思索中,增添自己的积淀。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魅力。原以为广州只是一个以经济发达而闻名的城市,但其实,羊城的魅力更在于她对文化的包容和沉淀。在七夕,端午,“乞巧”,“赛龙舟”这些古老的传统将一如既往地讲述着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在摩天大楼下那些清幽的巷中,沧桑的砖雕木饰依旧散发着悠远的韵味。我开始懂得,其实人的气质,也如一座城市一样,来源于文化的沉淀和陶冶。捧着译本唐诗宋词,独行于花前月下,含英咀华,让东坡的豪迈和柳永的柔情交相编织一片千古的梦境;抱一本史籍,挟一部经典,斜靠在窗前,静心评为,让华夏五千年的风雨与西方绚烂的云霞一同升华一颗纯洁的心。由浅而深的探索,由近及远的追寻,我的立身之处也正在点点滴滴地改变。
我一路走着,看着,我在成长。
第三站:外校
过往拾起的,铺就了身后一片广漠的星空。在点点星光下,我孑身徘徊着,思考着未来的旅程。星光伴我行,但在我内心深处,始终萌动着一种更强烈的渴望:我愿去追寻更多的光明和温暖,纵使脚下的道路将不满荆棘和泥沼。零二年夏,我报考了外语学校,我能行吗?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忐忑,我终于等到了那一封录取信,我是第一名。于是,我得人生翻开了新的一章,这是我的第三站——外校。
如果将我的生活比作一次蝴蝶的蜕变,那么在穿上中学校服的那一刻,即是我化蛹成蝶的瞬间,当那双褶皱而纤薄的翅膀渐渐伸展,变硬,我开始了真正的飞翔。
“舞台是一个孩子长大的地方。”这时教育家罗素曾说过的一句话。的确,当我一次次登台,从快步到自信,从冒汗到从容,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我成长的一点一滴。从初二到高二,在学校一号男主持的位置上,我一晃就是四年。在电视台,在交响音乐会,在元旦汇演,我渐渐学会了如何以自己的色彩,去衬托起舞台更多的绚丽。几年中,我也不时尝试去成为舞台的主角,由一名舞者到一位歌手,从一名指挥到一位演讲人,而与戏剧的两次结缘,更给予了我一段最美好的回忆。《茶馆》里踌躇满志的秦仲义,《人间四月天》里细腻而忧郁的徐志摩。在那一刻,我似乎就成了一个大人,如何将心比心,如何坚持豁达与包容。戏剧告诉我: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随着自己的成长,我在对智慧和知识的探求中,也逐渐有了新的发现和感悟。在《沉默的大多数》一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智慧永远指向于物质经,从虚无中生出知识和美。”由此,我开始懂得,智慧其实并不寄托于有形之中,而往往需要自己去钻研和扣问心中那一片变幻莫测的冥冥。于是,在那个珍藏着我的记忆的抽屉中,摆着的不是全国数学、物理竞赛的证书,而是那一搭搭字迹密密麻麻的卷子——那才是我思考和钻研的轨迹,我最宝贵的财富。
“文字是承载思想的船。”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不知从何时起,我也有了写作的冲动。与很多人不同,我并不喜欢写日记,随笔才是我的最爱。一个“随”字,是一种心情,更是一种心境。风霜雨露,喜怒哀乐,不断交织融汇,缠绵在那数年来千千万万的字里行间。本子上始终留着贾平凹的一句老话:“平生一片心,不用人热;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
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思考。我常常会想到未来,渐渐懂得设计自己明天的道路。我知道,人永远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想到自己,就不能忽略别人。我需要一双关注社会,关注群体的眼睛。于是我开始了自己在学生会中的四年旅程。从学习部副部长到副主席,从外联部长到主席。有人说,我从中得到了名誉,得到了经验。但在我看来,我在这一过程中所到的最大收获,在于视野的开拓和眼界的提升。传统的孔孟之道中一直信奉这样一个信条:以一己微热,暖世间苍生。而今天对其的解读,也就是一种人文意义上的关怀和奉献。在学生会的工作中,我们曾经深入穷乡僻壤去了解那里人们的生存状况,也曾在城市最繁华的地方去观察和分析每一幅表情和每一声叹息。校园里的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活动,也让我时时感受到群体意识的冲击和触动。由此,我开始懂得去感悟人生,并且用心去发掘更多埋藏在深层的意识和道理,去推敲和探究。
“人是一只有思想的芦苇。”我可以感受到,一个自己飞在芦苇蒿中以自己的节奏摇摆着,化作《日出印象》中浓重的一抹油彩。
下一站,清华
走过十八年的风风雨雨,抖落一身轻尘,深吸一口黎明时分清新的空气。我即将踏上一段新的征程。昨日的记忆已来到了尽头,明天的故事正等待着我去书写。高尔基先生有三部名著:《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对于我,童年是家的感觉,人间是广州和外校的故事,而我的大学,我愿将会是我与清华的一场机遇。
四岁那年,我第一次走进了清华,虽然当时还年幼的我早已将大多数情景淡忘,但那一座矗立了百年的牌坊“清华园”却在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初三那年,乘着赴京参加全国口语大赛的机会,我在一次带着一份庄重和敬仰,步入了清华。
荷塘中连天的碧绿,如风中扬起的裙裾;轻轻摇曳着的挂着露珠的荷角,亭亭净植,仿佛刚出浴的少女。这一切的一切,竟和梦中的景致那样的相似。行走在梧桐投下的那片荫翳中,我敞开心灵,任清风拨动我得心弦,向我诉说起清华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今天,清华,我再一次向你走来,满怀希望和志向,追随着水木清华的芬芳。清华,我愿将你化作生命最灿烂的一段旅程,更愿将自己融入你热烈的血液里,永远川流不息。
程楷同学推荐信
在我近20年的教育生涯中,程楷,堪称为数不多的才华横溢、全面发展的青年才俊。
获知他的大名,源于五年前的《美文》全球征文比赛,我深为文章表现出的才气和思想折服,惊异于他还是一名初中生。高一,在一场广州名校中学生辩论赛中,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令人领略了他敏捷的思维、出色的口才和儒雅的风度。有幸成为他的老师的两年中,我目睹他从容地游弋于日常学习、社团工作、学科竞赛、文体比赛之间,全国数学、物理竞赛的屡屡获奖,“广东大中学生英语口语大赛”决赛中流畅的口语,精彩的踢踏舞,学校戏剧节上一代诗人徐志摩的翩翩风采,广州市中学生网球公开赛上的潇洒英姿,校运会上打破多项记录,真可谓捷报频传,我一次次地由衷地分享了他的快乐。
我惊异于他学得轻松,活得充实。一篇篇佳作,构思新奇,意蕴深厚,让人手不释卷。一次次发言,见解独到,思想深刻,令人啧啧赞赏。身为理科生,功课之余,我却常常见他手捧中外经典沉醉其中。书,涵养了他的智慧,培育了他的气度。于是,他自由地穿行于文理天地,轻快地奔跑在文体空间,这种举重若轻,少有人能望其项背,无怪乎他总是成为众人的焦点。
才情之外,我更欣赏的是程楷对待社会的态度。每天的报纸,总能让他关注到现实与民生。山西频发的矿难,激起他沉重的思考;中国水资源的严峻危机,成为作激扬文字的优质素材。带领同学们远赴山村,真切感受到中国农村的贫穷和教育的落后;倡议捐资助学,彰显了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薪火相传。我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拥有这样富有责任心的青年,感到无比欣慰。如能接受博大的清华园的濡染,当是程楷之幸。作为他的语文老师,我衷心渴望清华大学能够瞩目于他。我相信,程楷,将会一如他的名字,在清华认真、工整地书写新的人生;在清华的怀抱里,程楷,将成长为一个更加挺拔方正、胸中充溢着浩然之气与书卷气息的优秀青年。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 任丽萍
2007、12、7
程楷同学的推荐信(二)
尊敬的清华大学招生办老师:
首笔祝安!
我是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的团委书记姚小平。当我在键盘上敲下“程楷同学的推荐信”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心里满是激动,这激动包含了欣慰,也包含了不舍,这便是我此时的心情了。
认识程楷同学是在2003年,至今已经四年了。
那时候,同事间对于年级里优秀学生的谈论是经常的,每个级里的优秀学生,我们如数家珍。最初程楷的被提及,是因为他以第一的成绩,被我校录取。那时,便常听到他们级里的老师说起程楷的种种,并让我一定要好好培养一下他,多给点锻炼的机会。我想,这倒底是一个怎样的学生?会让教过他的老师们都念着他的好?
2004年8月暑假,终于有机会在一起多接触,其时,他参加贾平凹、余秋雨、顾振彪主办的“全球华人美文大赛”,于20多万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参加了西安的总决赛。而总决赛的带队老师就是我。
去的时候,本来可以坐飞机,但是我想,既然是去比赛,可以提前一点走,坐火车,而且坐硬坐,这样,可以给他们更多的与底层社会接触的机会,或许,他们在写作中,能找到更多的真实得有血有肉的写作素材。
一路上,另一个进入决赛的女孩儿明显地不适应,她的出行,至少都是卧铺。程楷呢?却泰然处之,不一会儿,便跟邻座的人们攀谈起来,从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来源,到家乡的风俗,只要他能想得到的话题,他都与邻座们沟通。看得出来,邻座对这个孩子都有好感。并且愿意与他交流。
当时我就在想,一个初三的孩子,即使与陌生人交流,他却能融入得这样快,这种与人沟通的能力,实在是比同龄人要好得多的。
到西安,与全国五十多位百里挑一的优秀选手在一起交流,他又很快就成了朋友们的焦点。我想,他的成为焦点,大约最初的便是他儒雅的外貌。接触久了,便不得不被他的谈吐而吸引。参赛活动的几个晚上,我们所在的房间从来没有断过人,都是过来跟他聊天,交换电话与家庭地址的,想着以后还与他更好地交流。
第一次深刻的印象,就是这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强,而且文笔不错。
那个暑假过完,第二学期就是第八届校学生会选举,他参加竞选校学生会副主席一职。作为一个初中生,他敢于跟高中的学生一起同台竞争,我想,这是他自信的体现。而从全校的投票情况来看,当时全校2200多学生,他得到了过2000 的选票。也就是说,还在初三的他,已经得到了全校同学的认可。
进入学生会,因为活动策划与准备,我们在一起接触的时间渐渐多了,对他的了解也进一步增加。在策划过程中,他显得特别地冷静,从不急躁。这种沉稳的性格使得他在策划与实施活动的过程中极少出错。
那一年,他参与策划、实施了校学生会一系列的活动:DJ大赛、教师节系列活动、清远扶贫活动、中秋灯会、校园之星竞选等。在活动中,他增加了经验,也变得更加沉稳。同时,他也获得了“广州市优秀学生干部”的称号。
2005年,他参加了校第九届学生会竞选,几乎以全票通过竞选。这一年,他的策划能力得到了更充分地发挥,在总结前面活动不足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
比如中秋灯会,以前只是有灯谜区和练摊区,他建议增加表演的舞台、增加现场书法表演区、对联征集区。这些文化活动的增加,更加强了中秋灯会的文化气氛,也为更多的外校学子找到自己的舞台。
看着书法区,书法爱好者们挥毫泼墨的得意,看着对联区学子们不时地冥思苦想,看着舞台表演区主动上台表演学生的热情。我知道,他是对的。他的创意,为更多人提供了舞台,让更多人在活动中受益。
于是,他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即使就在这样的活动较多的时候,他每次的考试,居然都能位居年级榜首,这是我对他的要求,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可以想见,这里面的困难有多大。如果没有合理地利用时间,如果没有高效率作保证,如果没有突出的协调能力,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不仅在学习上保持着领先,而且这种学习的能力不仅是学校的第一名,即使是全国性的物理、数学竞赛,他也都能好的奖次,在这里,不想列举,有他的各种证书为证。更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体育成绩,居然也特别突出,他是校400米纪录保持者,200米成绩也平了校纪录。同时,他还是校篮球队队员、校足球队队员,网球比赛也拿过广州市的奖项。
在老师与同学的眼里,他是全面发展的全才!他是我校当之无愧的“全面发展之星”。许多老师评价,像他这样的全才学生,外校几年也出不了一个。
在与他相处的四年里,对他的了解逐渐增多,也便更多了欣慰与快乐。我之人生三乐之一,便在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得程楷而为弟子,吾之幸也!
听着我的介绍,各位可能有些将信将疑,可这都是事实,我以我的人格担保,我所说的,没有一点虚假。
当然,他也不是没有缺点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完人。程楷同学的缺点,我想,正是他这一路走得太顺了,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而每一个成人都知道,没有什么困难与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当然,我的这点要求显得有点苛刻。然而,最为遗憾的是,我将不能看到他在人生的困难与挫折面前的表现了。针对他的这点缺点,我也与他交流过,告诉他,面对挫折、面对失败,要学会更好地调整自己,这是人生的必修课,也是人生中必将面对的真问题。我相信,他会找到自我安慰与释放的途径的,我想,他已经做好的这个准备。
写到这里,这推荐信是终于要写完了,心中的欣慰与不舍,却还是久久不能散去。但我知道,他是终究要飞出去的。情之所致,想着明夏的离别,填词一阕以赠:
蝶恋花
学生毕业在即,词以送之。
阑夜高楼闲信步。
夏暑正浓,
盼几回清雨。
无力东风摇碧树,
棉木轻飞满天絮。
满腹离愁无处诉,
已近高考,
弟子终须去。
再聚莫言能几许,
前途远大别辜负!
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清华,我祝福他。作为他的老师,我是没能上清华的,然而,清华园始终是中国学子的一个梦。我衷心祝他能梦想成真。而我将来,也可借着探望,而一圆清华之梦。
此致!
姚小平
2007年12月7日于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