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走在新诗教的路上

文字:无痕整理供稿:小学部图片:时间:2007-09-27点击数:1696

两天前,接到教学处杨波老师一个电话,说是叶主任拿到了一张关于诗歌教学讲座的入场券,问我是否有兴趣参加。说实话,我平时零零散散地关注过诗歌教学,但系统性的“诗歌教学洗脑”还没有经历过,于是便欣然应许了。926日下午,由现代中小学生报社主办、广州市小学语文教研会协办的全国第三届“儿童诗歌创作”大赛系列活动中的“儿童使教学与儿童诗写作”专题报告会在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三楼礼堂举行。全国“新诗教”实验课题的主持人、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冯铁山教授作了题为《走在新诗教的路上》的专题报告。报告会230准时开始,原本只有300个座位的礼堂挤满了500人,但会场静得很,没有嘈杂的声音,也没有形式上的虚假的掌声,只有聆听、思索、颔首默许、会心的微笑……“上帝无法降临在每个人的身边,所以造就了母亲。”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授以典雅的语言,将新诗教的探索主张和丰富内涵娓娓道来——
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新诗进入小学语文课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的价值是多向度的,主要表现在:关注心灵,陶冶诗情;开发右脑,形成诗思;传承文明,培养健康的人文精神;弘扬诗韵,丰富、深化少儿对人生的体验和认识;热爱汉语、积淀诗语,内在地推动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挖掘、培养少儿的创造潜能。
一、诗情:复活感性 唤醒生命
人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必须有一个社会化进程,而这个进程是在少儿期完成的,因而又被称作“少儿的社会化”。人之所以能完成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少儿期,儿童通过教育这一媒介,尽可能多地获取人类社会丰富的优秀文化成果。新诗具有“反映生活集中形象、抒发感情饱满强烈、进行想象丰富大胆、语言表达和谐凝练”等特点。因而,具有陶冶性情,塑造人格,为少儿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提供动力等作用。
当前中小学所设置的课程,自然学科关注的是自然现象,力求揭示自然规律;社会学科崇尚的是对政治权利与经济力量的诠释与建构。它们不约而同地将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的心灵塑造置之度外,使个人陷于权与利的追逐之中,迷失自我,日渐成为“物”的奴仆而不自知。新诗作为人文学科中最纯粹的文学式样,它的抒情言志、直觉感悟,往往直接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新诗教育不像科学教育,把已成定论的知识经验从外部灌输给学生,而是发挥熏陶、润泽、美化等独特功能,把诗意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从内部解放学生,将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诗心引导出来并进行渲染、培养、放大。同时,使它能够有力支撑起少儿的内心世界,使之将自我意识的抒写熔铸在人类的精神追求上,从表现小我的对个体行为品格的追求,而走向表现大我的对民族性格、世界和平、保护地球家园和崇高精神世界的追寻。从唤醒自我意识的角度审视,“新诗进课堂”有效地弥补了科学主义教育在人性发展方面的严重缺损。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学生品性的陶冶。少儿期是人生的基础时期,这个时期所创建的心灵特质决定学生一生的发展。少儿期发展得愈优越,则其对生活及社会的适应性愈显优越。一颗干涸、粗糙的心灵,难以把握人生美好的图景。新诗是主情、言志为主的文体,优秀的诗歌作品,作为创造性精神活动的结晶,往往凝聚着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闪烁着进步社会理想精神的光辉,折射着灵魂深具穿透力的人文之光。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这些优秀诗歌作品的洗礼,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少儿性情、品格的变化。即由认识而动情,再由动情而移性,让融汇于诗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培植于他们的心里,成为塑造品性不可抗拒的人文力量。创作新诗则是少儿自我体验、反思、感悟、表达的过程。尽管其作品含有些许稚气、天真,但这些小“诗人”在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对话中,无不蕴蓄着磅礴激情,无不隐含着对人生、对未来抱有积极情感的理想品格。
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创造性地运用符号学习“生活知识”、习得“生存技能”、感悟“生命意义”,从而自主生成理想自我的人。学生成为“理想自我人”,离不开人文信念的导引。所谓“人文信念”,就是人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和基本生活方式的坚定态度。当今社会人文精神世界之所以发生危机,其实质就在于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冲刷导致健康的人文信念失落、破碎甚至荒芜。帮助他们建立崇高的人文信念,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诗教育为人文信念的建构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视角。
其一,采取涵泳、吟味的方式,让学生阅读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前人对人文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点燃学生内在的需要。其二,生活是幸福的源泉,学习新诗就是让少儿学会用诗意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用更加睿智的眼光将生活“擦亮”,唤起少儿对生活深刻的体会,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将他们的想象力和激情调动起来,用到升华自身的精神品质之中去。其三,在所有的文学样式里,新诗是能够最直接联系生活、最强烈地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生活中我们不经意脱口而出的“妙语”有可能就是诗。应让学生“密咏恬吟,以玩其味”,直接与新诗文本进行对话,融会贯通地理解作品里的人文精神,将新诗学习变成自己个性化的行为。读诗、写诗一旦成为学生的爱好和习惯,他们就会变得更加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新诗教育凭借新诗这一定特定语境和意境,支撑着学生向往光明、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之帆,铸造具有无限活力的品德之剑,自然对塑造学生“理想自我”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诗思:回归图景 协同双脑
传统基础教育存在的基本问题,就是单向度智力发展价值取向占住了主导地位,而多向度的协同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致左右脑协同训练极度失衡,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在新的世纪里,基础教育要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取决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否促使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激化和升华。凭借协同双脑的教育特性,新诗进入中小学课堂有其现实的必然性。
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左脑是依靠语言为主的分析、判断和抽象概括中枢,是科学脑;右脑以形象思维为主,是直觉思维中枢,是艺术脑。如果左脑加右脑协同活动,其效果会增大5倍、10倍,甚至更多。新诗教育在保持原有左脑积极加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诗境,感触诗象、品味诗意、感悟诗魂,就能激发潜在的右脑形象思维能力。同时,新诗的欣赏也是一种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概括的过程,即进行抽象思维的过程。在新诗创作活动中,真正创造性的突破都是直觉(右脑)的结果,而直觉本身在未能得到语言和逻辑的确证和描述之前,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只有运用逻辑(左脑)才能证明顿悟的真理性。同样,由于逻辑和语言结构的严密性,如果没有右脑的创造性突破,也不会产生灵感与直觉。利用新诗这一左右大脑协同的原理,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共同发展,使左右脑互相配合、协调,可以大大改善语文教学中以理性思维为主从而使学生思维畸型发展的状况,有力地推进大脑功能的完善,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少儿天生就是诗人,具有非凡的创造“潜力”。而这种“潜力”就像酣睡在摇篮里的婴儿,需要教育用恰当的方式将之唤醒,并且不能错过关键期。单就语言能力发展来看,一个人一生中有两个加速发展的时期。第一个是4岁~8岁的“学话时期”,第二个是在约10岁~11岁的“语言变化时期”。从思维表征来看,第一个时期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迅速,第二个时期,从具体形象性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性思维转化,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存在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从学生心理来看,此时他们思想活跃,无忧无虑,正是进行新诗教育的好时机。少儿天生的诗歌灵性,主要表现在感受语言的节奏、韵律的敏感性和亲近性,以及不受理性限制的审美感动上。新诗具诗情、诗思与诗语的内涵和特征,这三者的完美融合最具审美价值。任何有价值的新诗作品,其诗思的厚度来源于诗人对客观事物的多角度的描写,其诗情来源于生活的最初经验的沉积和感悟。当诗人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符号记载被表达的信息时,其熔铸的情感必然带有诗人的主观的审美价值。让最有诗意的年龄,最具情思的少儿,从小浸润新诗,去触动诗思的人生哲理,去沐浴诗情的阳光,就能激发他们的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理解力,而这些正是创造精神培养、壮大的基础。尽管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成为作家、艺术家,但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少儿较之成人,这一能力的可挖掘性会更深、更强。在小学开展“新诗进入课堂”活动,就是有目的地为具有先天创造性的少儿提供成长的广阔天地。它不光是训练驾驭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它能够促进多元智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注重激情想象力的自由驰骋,注意饱含诗意生活的真切感悟。同时,注意启发、引导孩子们形成敏锐的诗思,使他们的创作潜能得以激活、勃发,永远对世界、对人生保持一种新鲜活泼的感情体验,从而内在地推动少儿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对生命意义创造性的感悟。
三、诗理:传承文明 诗化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实现本国、本民族共同理想和发展目标的内在动力。民族文化是孕育、保存、发展民族精神的沃土,是民族精神得以传承、弘扬、光大的载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选择有效的实现途径。汉语是诗性的语言,新诗具有天然的诗性特征和历史意识,新诗教育在有效地保存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形象生动地传承民族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被誉为“文学中的文学”之诗歌,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是一切知识的精华。符合现代人审美需要的新诗,流光溢彩的不单是诗篇的语言、节奏和旋律,更主要的是诗篇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民族的思想、民族的意趣、民族的诗韵等因素。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中华民族融入世界提供了世纪机遇,但西方多元价值观念的侵入,民族精神的主体性面临严峻的挑战。民族精神的承继与发扬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活动。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创造物质产品还是创造精神产品,也不管最初带有怎样偶然的目的和动机,当这种活动按照历史所提供的条件进行的时候,它的结果一定符合历史的必然性。民族精神的塑造,不可能单靠理性说教形成,还必须通过感性的熏陶和渗透,使之变为一个人的“内在之物”。新诗教育以新诗作为媒介,以教育作为沟通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具有对少儿进行理想塑造、人格薰陶、情操净化的强大功能。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觉地运用智慧、经验去感悟、体认前人的文化积淀,自由地支配、享用、创造民族的精神遗产,从小得到爱的、善的、美的诗歌种子的播洒,无疑就是直接地进行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特色的生命塑造。它有助于孩子们完成自我的角色定位,创造性地去实践人之于社会、之于民族、之于人的生命价值与历史责任。没有民族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就没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没有了自己生存立足之根基,于是便失去了自身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新诗教育在现实语境中辐射出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维护了民族话语的主导性,从而内在地维持民族精神的主体性。
教育的功能不仅是把人类积累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新一代,最重要的是把民族精神传递给新一代,以促进人的总体生成与发展。其标志就是,人能够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少儿是诗歌教育的主体,少儿期在本能上是一种缪斯性存在,少儿文化则是缪斯性文化。这种缪斯性文化,主要表现为充满旺盛的想象力,具有诚挚的情感,保持独立个性,保持对自然、社会、自我充满幻想,充满热情,具有艺术化的生活态度。新诗教育不失时机地挖掘少儿身上具有的这种文化特质,让孩子从小就执著地传唱着自然、社会、人生三大主题。当新诗关怀社会、关怀社会人的时候,他们自然习得了人类良知、正义、美德;当新诗对自然、对自然人倾注情感的时候,他们对自然理趣、自然情怀以及人的自然存在,有了真实而艺术的感悟;当自然主题与社会主体融合的时候,人生的情怀、人生的志趣就成为少儿生命力向前发展的原动力。从中可以看出,新诗进课堂确实能够引导少儿的灵魂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它是凝聚民族精神的利器。
四、诗语:讲究神韵 高扬个性
理想的语文教育,在于以典雅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去开辟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空间,用理想的形象和真诚的情感敲击学生的心扉,用饱含智慧的哲理塑造学生的心灵。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诗意教育,应该焕发诗的激情。从这一视角审视新诗进课堂,对推进语文教育改革具有特殊的功能。
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可持续地发展”,这已形成共识,是语文教学改革艰难曲折的历史性总结。这历史性总结,带来了新诗进课堂的历史性转换。新诗是借助白话文体,唤起想象力,将欢乐与真理融为一体的艺术,将它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有语文学科发展的必然性。首先,精炼的新诗语言可称得上是“一种语言中的语言”。海德格尔说:“语言是由人创造,是人的感情和世界观的表达”也就是说,人在创造语言的同时,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沉浸在新诗的话语中,一方面在自主的言语实践过程中使用语言充实富有激情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在一种真实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含英咀华,获得丰厚的语言底蕴,从而使文章写作生动活泼,口头表达文雅而富有诗情画意,文学创作流光溢彩,增强学生对母语的认同意识,提高学生热爱母语的感情。这正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义:学习与创造。其次,诗人作为一个国家中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经历、思想、想象力等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精神的烙印。学习新诗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体会诗人所处的文化氛围及文化背景。再次,新诗蕴含着一种巨大的潜力,它有能力体现作者的独特心声,并因此引起读者的独特感受。诗歌以其非常规的语言形式,最大限度地激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展现其内心的“独特性”。“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新诗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此。
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构成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或者说符合语文教学个性目标的,其实就是“语感”。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们生存在典范的、优美的、充满生命力的语文环境中,培养他们对汉民族语言、文字的敏感。语言能力的习得不在于规则的掌握,而在于言语实践。新诗进课堂,“以诗情为先导,以诗思训练为主旨,以诗语积淀为主线”,引导学生享受新诗,同时,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具体的新诗常识等知识性目标的传授上,而是选取学生喜闻乐见、具有生活色彩的题材内容,通过幻灯演示、竞技活动、师生表演等直观教学手段,将生活情景直接或功能性地、形象地引入课堂。通过教师散文化、诗歌化的语言描述、学生闭眼静思默想等形式,营造课堂浓厚的诗情氛围,诱导、唤醒学生的想象。同时,采取“即兴朗诵”与“新诗擂台赛”等激励机制,让小诗人“换位写诗”“复调写诗”“词语式写诗”“名画题诗”和“即兴性写诗”,有助于建立一种以人为本,以学为主体,促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自主求知、启智、健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新模式。孩子们在自由、快乐的新诗阅读和创作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体会到的绝不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吟,而是发自内心的声音的流淌,是内心体悟的自然情感的外化。他们在语言链条上连接和割裂时,感到的完全是自由快乐语言的狂欢。或者说,孩子们本身就生活在诗的语言里,诗是孩子们的本能需要,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血肉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新诗教育更直接而真实地培养了孩子们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语音、字形所表达的意义的能力。新诗教育自身的功能,决定了它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对语文教学目的的科学认识,又使它在语文学科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张扬新诗魅力,实质就是张扬汉语魅力;热爱新诗,实质就是热爱汉语;进行新诗教育,实质就是内在地推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报告会接近尾声了,冯教授仍在反复强调,语文的支点在于“言语实践”,汉语是一种诗性的语言,其魅力在于丰富性、典雅性,只有每位教师成为典雅汉语的代言人,在生活中、教学中营造典雅汉语的“场”,才有希望让学生走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成长之道。

网友评论

  • 网友:资讯中心  于 2007-09-28 10:52:56 发表评论  
    真是难得,一篇“形而上”、“意识流”的报告,项老师这么详尽地整理了出来,也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辛苦!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