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兼济天下的精英教育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散记

文字:王秀民供稿:校办图片:时间:2007-06-13点击数:2107



四月底,南方刚刚入夏,清早还未启程,暴雨便昏天黑地倾盘而下,陪伴我们一路南行。到了香港红堪车站,雨似乎更大了,冒雨登上的士,驶离拥挤的市区,直奔此行的目的地——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

来之前,我对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的了解非常有限,只记得去年年底,来自这间书院的几位黑人学生在学校呆过,他们在世界文化巡礼的闭幕式上演绎了一段非洲舞蹈,真正的黑色,略带羞涩的表演,不折不扣的非洲感觉,使我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学校充满了好奇。两天的行程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所极具特色的国际预科学院,也丰富着我对教育的认识。

 

依山傍海好学堂

提起香港,总让人想起维多利亚港,那些密集的摩天大楼璀璨的灯光充分展示着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的城市文明。其实,在香港,并不仅仅只有铜锣湾的喧闹和中环的高楼,还有许多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的去处,李宝椿书院便是这样一个好地方,它座落在远离繁华闹市的马鞍山下,环境清幽,背山环海,白色的校舍掩映在树丛中,刚到那天,雨雾蒙蒙,透过密密的树林,隐隐看到山脚的一湾海滩,让人眼前一亮。而离校门几百米就是九铁的乌溪沙站,交通便利。在寸土如金、人流密集的香港,能在这么一片依山傍海建起学校而不是半山豪宅,真是难得。

 

财力雄厚支撑精英教育

在国内,谈起基础教育的类型,我们习惯于“重点”与“非重点”,近年多了一个分类的维度:民办与公办。可是,在我看来,不管有几个分类标准,绝大多数的学校毫无特色可言,每个学校都无法回避高考升学率的激烈竞争,大家都挤在一条道上累得精疲力竭。而香港的教育体制和大陆不同,不少学校特色鲜明。国际化的精英教育,这是李宝椿学院给我的印象。

从校名上就能一窥这所学校的办学实力。它的全称为“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香港”容易理解,姑且不表;“李宝椿”是香港开埠的首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慈善信托基金会获得上市公司李宝椿置业集团、恒生银行等多家财团的支持,负责提供办学经费;“联合世界书院”(UnitedWorld College)是一个国际性的教育联盟,1962年由德国教育家Kurt Hahn倡议并创办,宗旨在于让教育成为一支联合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和各种文化的力量,以共同寻求世界和平及可持续未来。现在全球共有12家联合世界书院。在每一家书院,不同肤色、种族、宗教、政治背景的孩子在一起学习,以消除隔阂,增进理解,促进世界和平。联合世界书院委员会的成员通常由世界知名人士担任,前南非总统曼德拉就曾出任主席。李宝椿基金会同样是香港知名的慈善基金会,现任主席是香港著名社会活动家利国伟先生。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从创办之日起就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开办计划在中英谈判中已经涉及,书院的土地由香港政府无偿提供,英国查尔斯王子还出席了李宝椿书院的奠基仪式。有财力雄厚的基金会支撑,引入成熟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奠定了李宝椿书院跻身一流的基础。

来到李宝椿书院的校园,如同进入了小联合国,这里有来自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各种肤色的250名精英学子汇聚于此。它是一所学制两年的预科学院,1993年正式开学,学生年龄在1619岁之间。进入该院的门槛很高,须经过设在世界各地的联合世界书院委员会的遴选才能进入。李宝椿学院由于有雄厚的财力支持,设立了完备的奖学金制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奖学金,不少还是全额奖学金。如果全额自费的话,一年的学费是17万港币。奖学金制度使得他们得以最大限度地吸引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学子精英。

 二十几名教师在书院任教,这些教师也是国际漫游型的,来自世界各地,都有在非母语国家受教育和工作的经历,只有六名华人教师。校长是一位高大和善的澳大利亚人,中文名叫郭林同,老师中有波兰人娶了湖南太太的,有马来西亚华人,也有大陆出去的留学生。老师们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兼任宿舍管理和学生辅导工作,每人负责十位学生,他们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里,学校也在学生宿舍中配给条件不错的套房,收入待遇令人羡慕。

学生们在学校学习国际预科会考文凭课程(IB课程),优秀的生源和优良的教育质量使李宝椿书院成为香港最好的预科学院之一,不少学生尚未完成全部IB课程的考试就已收到名校的录取通知。去年访问过我校的五名非洲学生,分别来自埃塞俄比亚、博茨瓦纳、乌干达等国,他们已经手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通知,即将开始大学生活。院方特意安排了我们和这几位学生的座谈,我们谈及了他们的国家、他们的大学和未来的打算。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一样,他们也偏向于选择电子、生物化学、医学等理工科类专业,成为专业技术人才。书院提供的机会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书院的办学理念会使他们成为推动世界和平的使者。

 

走马观花管窥一隅

书院的教学楼上挂着两条深蓝色的横幅,一条书写着联合世界书院的价值观:国际和跨文化共识;求同存异;个人责任感和个人全面发展;相互责任感和相互尊重意识;珍爱和服务他人;爱护环境;完美主义意识;挑战自我;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树立个人典范。另一条则是中英文对照的唐代大诗人王勃的名句:Friendships Across The World, Make Near Neighbours of Far Horizons.(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条横幅突出了香港教育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

 在江杰森博士的安排下,我们走马观花,得以了解书院的教学和管理情况。书院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香港学生,在宿舍安排上,本地和外国学生混合安排,四人一间宿舍,每个宿舍既有本地的又有外地的学生,有助于相互了解和沟通。学校设有生活管理部门,主要人员皆有老师兼任,主任是一位来自法国的女教师,她还担任法语的教学任务。学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自主管理,宿舍内部发生矛盾则通过宿舍会议解决

书院上课时间从早上八点上到中午一点,其余则是学生自习的时间。一个教学班只有十几名学生,老师和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交流。我们观摩过一节艺术课,年轻的女教师和十几位学生在楼下的大厅里围成一圈,或坐或站,一位中东学生把纸糊的教堂模型摆在中间,老师和全班同学介绍,老师和同学则自由提问。限于英语水平,虽然我并不能明白全部的内容,但从师生专注的神态中,能感受到课堂中思维的激荡和文化的理解。

听课的间隙,我们到书院的教师休息室小坐。里面有咖啡机、微波炉,还有茶叶和咖啡。告示栏上贴着各种通知,两张新教师介绍吸引了我的注意。上面有教师的照片,有国籍、爱好、经历以及接替某某老师的某某课等几百字的信息。我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在这么好的学校里,教师的流动也是正常的,学校对此保持着一颗平常心,而文字介绍体现重视和真诚的欢迎,也便老师们相互认识吧。

校方还安排我们列席了校务会议。那天下午校务会的参加者是全校的教师,老师们有的端着杯子,有的拿着面包陆续到场。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两位学生如何处理的问题。两人刚巧都是由国内官方机构选送的学生,经常缺课,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等等。老师们自由发言,谈及他们在自己那一科的表现,发表处理意见。最后,校长会根据老师们的意见作出是否准许学生继续就读的决定。第二个问题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是讨论对一位同性恋教师的配偶学校是否应该给予家属待遇。讨论的详细过程我们没有旁听,可学校管理中的民主、平等、尊重确实令人感慨。

 

两天的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之行收获良多。学校就今后加强学生交流活动和书院达成了初步协议,刘校长和郭林同博士就联合世界书院的办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相信这些收获会对外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网友评论

  • 网友:资讯中心  于 2007-06-13 19:35:20 发表评论  
    他山之石,可以错玉也!
  • 网友:资讯中心  于 2007-06-13 14:19:50 发表评论  
    教育是一种理念,让这种理念传递。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