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入选南方都市报民办教育发展蓝皮书
文字:南方都市报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06-09-03点击数:1249
[color=blue]2006年9月1日,南方都市报辟出B1~B16版,隆重推出“民办教育发展蓝皮书”专刊。蓝皮书分五部分:前言;庆祝篇;回顾篇;发展篇;人物篇。[/color]
今年,是《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3周年,应该可以视为“蓝皮书”出台的基本背景。对此,南都报记者在“蓝皮书”前言中写到:
“自2003年,期待已久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不断发挥作用,民办学校的设立、管理和监督、扶持和奖励以及举办者的权利和义务有了法理的依据,民办教育的投资者意气风发、豪情满怀。2004年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则让法理有了更明晰确切的操作可能。”
“2006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三周年;2006年,广东民办教育走过二十年。无论是二十年还是三年,每一家民办教育机构都可以在其间找到自己的血脉缘起和发展坐标:筚路蓝缕时,内心也徘徊,学员也寥寥;宵衣旰食时,举目四望无可依,只有步履维艰,孤独向前;扬帆急进时,正是青春作伴,总有干云豪气;如今大步流星,一切平稳发展——逝去者光荣,坚持者伟大,都在广东民办教育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传奇佳话。”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大背景下,教育现代化更显得具体而生动,迫切而亲切:就公办教育、政府职能部门而言,这种现代化的首要要求就是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要学会接受和尊重民办教育;就受教育者而言,这种现代化就意味着对民办教育无差异的理解和接纳;就民办教育举办者而言,教育现代化表明他们与公办教育时平等的,民办教育有理由、有资格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color=red][b]庆祝篇——民办教育群芳谱。[/b][/color]
[color=blue]推出12家民办学校的领导者。我校校长刘世平跻身其中。[/color]
B特02版,刊登了刘世平的照片,与题词。题词写到:“开现代教育新风,育走向世界人才——办中国最好的基础学校。”
题词凝练概括了我校办学理念,并且,首次向社会媒体推出我校“办中国最好的基础学校”的奋斗目标。
[color=red][b]回顾篇——弹指一挥间,狂飙已突进。[/b][/color]
[color=blue]B特06版,以《办中国最好的基础学校》为题。专版报道我校。[/color]
全文如下: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简称外校)是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办的一所全日制民办寄宿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58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学校创办于1993年9月,办学第一年,只有一个班40名学生,现有中小学十二个年级127个班,学生5000多人,教职工700多人。学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首批十三所具有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学校之一。
学校在总结十三年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办学目标:办中国最好的基础学校。校长刘世平对此的解释是:我们深知,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有目标高,才能对自身的要求高;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学生和学校不断发展的过程。
[color=blue] 一、好学校应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color]
要办最好的基础教育,首先要明确好学校的定义。刘世平校长的理解是:“好的基础学校应该是让孩子们开心的地方,是塑造孩子们健全人格的地方,是为孩子们打好学力基础的地方,是让毕业生离开学校后心存感激的地方。我认为好学校的概念有三点:先进的办学理念、突出的校园文化、每个学生的潜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为全校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学校最根本的价值观念。随着学校的发展,逐步确定了外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办学宗旨:对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
所谓“终身发展”,外校人的理解是:要使学生在学校中能尽可能多的获得终身发展所需要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让毕业生离开学校,进入大学和社会后,比同龄人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有更好的道德品质。
管理理念——研究、规范、服务、变革
好的基础学校首先是要有好的管理,管理是研究,意味着管理者要接受新教育理念和管理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统筹能力和决策能力。
管理是规范:包括建立规范和实施规范。外校实行大学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学校长与外校校长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责权利。学校推行层级目标责任制,责任制的核心是制定目标,确定责任人,健全评价体系。上至每个校领导,下至每一个员工,都有明确的责任意识,每件事都有人负责,每个人都有责任负。
管理是服务:学校管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
尊重老师,关心老师,为老师们解决切身的、实际的困难,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大内容。学校服务于学生的第一步在于给学生配置尽可能好的教师。外校是一所国有民办性质的学校,其最大的优势是用人体制上的优势:广泛的师资来源营造了一个多元碰撞的文化氛围,使得外校学生拥有了相对丰富的人文资源。
管理是变革,就是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作出正确而有力的回应。每隔一段时间对现行的制度进行完善,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育人理念:锻炼健强体魄、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突出外语特色
健全人格是一个人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外校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进取意识,使学生能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综合素质是相对于只有考试分数而言,但决不是相对立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它也就需要多元化的人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学校的任务就是提供机会,让学生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超越自我。通过一次次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行动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作为一所外语学校,外校在教材、师资、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与多国学校结成友好学校,给老师和同学们提供国际交往的机会。
教学理念:轻负荷,高质量
造就一支思想观念新、敬业精神强、学术功底厚、业务素质高的专业教师队伍,是保证“轻负荷,高质量”的基础。 “轻负荷、高质量”,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花最少的时间和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佳的身心和学力发展;而对于教师而言,则意味着花费更多的课外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去认真备课、精选教育内容和恰当的教育方式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设具有外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是“轻负荷,高质量”的支撑。外校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英语特色课、文化专题课、文学欣赏课、学科拓展课、音乐体育特长课在内的校本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综合素质的提高,自然也包括学习成绩的提高。外校高考和中考成绩始终保持在同类学校前列的位置就是最好的说服力。
[color=blue]二、好学校应该有突出的校园文化[/color]
一所好学校不仅需要建筑、设施等硬件,更需要包括理念、内涵、个性等软件,不断积淀的传统校园文化是构成一所品牌学校的重要因素。
学校有良好校风,有压力但不压抑的人文环境:和谐的大家庭氛围,使得老师用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合理的管理体制,良好的学校发展愿景,使得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得以发挥;逐步提高员工的物质待遇,让外校教师成为真正令人羡慕的人,是学校不断追求的目标;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是校领导提倡的境界。学校的橱窗文化、舆论文化、活动文化等,构成了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color=blue]三、好学校应该能促使学生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color]
当今中国,大部分基础学校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老师关注的固然只是学生的分数。外校人认为,衡量一所好学校的标准应该是看它的毕业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潜力是否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要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首先要使教师的潜力发挥,个性发展。在教书育人的生涯中走向自己人生的成功,是教师工作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学校努力为教师的成长和提高搭建平台。
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用良好的教育环境熏陶学生成长、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开发学生潜能,使外校十三年来一步步走向教育的成功。作为一所新型民办学校,外校的良性发展必将远远超越自身,进而产生更为深远的社会效益。
[color=red][b] 人物篇——在竞争中慢慢成熟。[/b][/color]
[color=blue]B特16版,整幅版面。南都记者采访我校校长刘世平专稿。 [/color]
题头照片:刘世平与何畅在美国合影。照片说明:刘世平暑假访美期间,看望即将毕业的外校1996级学生何畅。何畅于2002年考上芝加哥大学。因何畅的推荐,刘世平获得当年芝加哥大学授予的“杰出教师奖”。
访谈稿全文如下:
1993年,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应运而生了。当时的情况是,别人是有学校就有学生,而这个学校则必须是有学生才有学校。刘世平很清楚这一点,作为一所高收费的民办学校,想要生存,必须要有超越公办学校的地方,否则家长凭什么把学生送到你的学校来?学校是大学办的,但并不是有一块牌子就行了。如果办学质量不好,学生进来了也会出去。
[color=blue]精神的累远超体力[/color]
刘世平至今记得93年国庆节那天,在连续几个月的超负荷运作后,终于可以在家里休息一天。那天就是她和儿子在家。突然间,在年幼的儿子面前,一向坚强的她就哭起来了。儿子非常惊讶,说妈妈你怎么哭了?刘世平说,妈妈太难了。办学之初连续几十趟的跑批文、跑报建还只是体力上的累,精神上的累远远超过体力上的累。
刘世平常说,如果没有十年下放的锻炼,她是绝对熬不过来的。办学头几年,生源差,教师不稳定,学校前景不明朗。每年过年时她给老师们打电话拜年,潜台词就是:开学时你可要来呀。头几年,她没跟家人过一个周末,所有时间都给了老师、学生和学校。以致儿子在日记中写道:“我希望外语学校尽快地从地球上消失,自从有了外校,我就没了妈妈。”办学之初,学校是借用大学附中的校舍,因为要在附中校园里新建校舍,会影响学生上课,附中的家长集体抗议。有一天儿子着急地找到她说,妈妈那里很多人骂你。看到儿子那么小就要为我分担忧愁,刘世平真是很心疼。加上来自社会、家长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实在难以承受。有一次,站在七层学生宿舍楼上真想往下跳。
[color=blue]不需要任何框框[/color]
1996年,学校刚刚趋于稳定,又遇上了搬迁风波。大学合并,决定将外校从校本部迁到大朗校区。这无疑对外校的发展是有好处的,现在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在当时,家长不理解,老师也担心。整整六个周末,家长联合到学校来抗议,刘世平声嘶力竭地作工作,体会到什么叫筋疲力尽。办学之初,学校三天一小事,五天一大事,她半夜里经常被电话惊醒。以致于后来电话少了她还不习惯,经常看看电话是否坏了。现在回想起来,刘世平说,那跟自己没当过领导有关。在担任外校主要领导之前,她从没当过“官”,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另一方面,也没有任何框框,所以我校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
[color=blue]每一年都是创业[/color]
十三年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从第一年的一个班40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127个班5000名学生。刘世平从自己身上悟出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有时连自己也不知道,但只要有责任感,有行动能力,加上一点悟性,就能做到自己的最好。这么多年来,她就是凭着对老师、对学生、对中国教育事业的一份责任感,走了过来。
几乎每年开学的第一天,她都会跟员工们说,新的一年开始之际,新的创业又开始了。当然,每一年对创业的理解有所不同。办学的头几年,是生存的压力,然后是发展的压力,现在是提升的压力。她现在给学校定的目标是:办中国最好的基础学校。“可以说,我们永远都在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