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意在“达标”之外

——中学部新聘教师“达标课”活动回顾和思考

文字:孙传华供稿:中学部图片:时间:2004-12-23点击数:1453
从11月26日到12月16日,历时20天,48位新聘教师的达标课全部结束,标志着中学部本学期“改进课堂教学”系列活动之四——新聘教师达标课活动(上课阶段)的顺利完成。本次活动有48位教师参加,其中新毕业的大学生13名,教育硕士3名,来自其他学校的教师32名。48节课中,高中22节,初中26节。 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面对“达标”这个词汇,也许自尊心上都会有几分难以接受。不过从三周多的时间48节课上可以看出,老师们并未因名字原因在心理上产生多少阻力,恰恰相反,各位因此更严肃认真地对待学部的这一课堂教学活动。没有任何不满,没有一丝懈怠,只见一个个勤勤恳恳伏案备课的身影。可见,各位在心理上、态度上已经达标,或者可以说已经在“外校人”的道路上迈开了第一步。 平心而论,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时间久了,由于惯性原因其行为、态度、观念都会烙上环境的痕迹,每一个不同的环境对人的行为、态度、观念也都会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不得不承认,每一位刚进外校的老师,新也好老也罢,都有个对外校、对外校学生、对外校课堂的适应过程。作为外校,突然接纳了48名新人,也必然有个吸收和整合的过程,抱着相互学习共同研究的态度吸纳,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的育人目标和“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理念来整合。这是开展这次“达标课”活动的第一个目的。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特色,对课堂教学也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可以说新聘教师都是身怀绝技走进外校的。就这个意义而言,“达标课”何尝不是“献艺课”,组织“达标”何尝不是“收见面礼”呢?事实证明,活动的第二个目的已经基本达到,经过精心准备悉心打造的48节课正是各位新聘老师为外校捎来的第一份厚礼。 王小娟,乘着全国EPD会议在我校召开的东风,以一节数学课《由视图到立体图形》拉开了“达标课”活动的序幕,她的严谨凝练的教学语言,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融洽和谐的教学气氛,给所有听课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谢江阳,以感性化的教学语言,举重若轻地把几个充满严密逻辑关系的物理力分解得清清楚楚,让整个物理课上布满理性思维的符号。 贺永忠,不仅讲评更是让我们分享同学们的英语作文,而点评过程中师生的联翩妙语不正是一篇篇口头作文吗? 余月利,用丰富的感性材料把“三农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城里的中学生们也来思考一个人口大国的农业问题。 李雪梅,借助音像画面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并以“wedding”为载体,让学生们学习、感受西方的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文化。 马忠,用他独有的“多一个字不好,少一个字不行”的语言风格,不仅让听课者清楚了税收的种类,而且在学生心中深深地埋下了税收观念。 吕晓波,明显正在积累着课堂教学的量变,相信不久的将来她的课堂教学将会发生一个质的飞跃,我们共同期待。 此外,朱文广、方学军、王强、侍行讯、骆杉夫、潘康宁等老师课堂的清晰、沉稳,张强、刘克山老师的精选材料和课堂延伸,何共雄老师深厚的功底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旁征博引,还有赵群、刘婕、杨波、陈海文等老师和谐活泼的课堂,等等,都给听课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中,刚踏上讲台不久的真正意义上的新教师表现不凡。他们以饱满的热情、严肃认真的态度参与这次活动,他们是抱着真正“达标”的心态备课、上课的,所以显得特别的执著和投入,也给这次活动增添一个又一个亮点。 董晶晶,以他对语文的热爱、虚心好学的态度,在短短的几个月里表现出明显的进步。他在教学中对课文和课堂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调动能力、面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许多课堂机智等等,都让人看到他逐渐步入成熟的足迹。谢莹莹老师(应该是本学期才开始登上中学讲坛)的课堂,时刻能让人感觉到老师、学生和英语的存在,并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那种融洽和谐气氛,相信在老师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课堂的熏陶下,学生的英语能力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章琳,课堂上表现出良好的教学素质,一进课堂就让人感觉到一位天生的语文教师的存在。井咚、禄懿瑶给我们奉献的是我校新的课程——舞蹈课和戏剧课,不仅使学生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而且课堂生动活泼,体现出学生的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还有张敬老师“天上的街市”、鲍二曼老师的“欢乐颂”、廖志妮老师的“诚信”、陈艳萍老师的“food and trink”、杨亮老师的“思乡曲”、梁毅梅老师的“魔王”、谢永晖老师的“体育与健康”等课均让人感受到各位新教师在外校几个月中的成长。尽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均多多少少显出些许稚嫩,但他们在努力上进,他们在用未来外校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年轻教师旺盛的活力和成长愿望。一个个鲜亮的名字,一个个活泼的形象,让人看到了外校未来的希望,看到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希望。 遗憾的是,还有19节课没能及时听到,失去了直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想必也一定是精彩纷呈。然而听别人间接介绍,难免有些偏颇,所以不敢妄加评论。 当然,从听课情况来看,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部分课堂还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个别老师仍然是那么的“目中无人”。 2.部分课堂教学目标仍需要做些调整。就课而言,个别课堂稍许有些偏离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部分课堂时间利用率不高,知识、思维容量上还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4.年轻教师在处理教材把握课堂上还需要做出很大努力。 …… 关于什么是一堂好课,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既然都是课堂就必须存在其共有的特点,有着共同的规律,我们当然也必须遵守某些共同的规范。 课堂是一个系统,其中存在四大要素,即教师(一般是一个老师)、学生(必须是每一个学生)、教学内容(教材内外、课堂内外)、教学环境(硬环境如设备、教具、课件等,软环境如课堂气氛、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所有事物,物质的精神的,都应该为教学——严格意义上讲,应该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提供帮助,所以无论怎样的一节课,无论老师以怎样的方法途径教学,他都应该设法整合各种各类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应该是广义上的学习)服务。 对课堂系统质量优劣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结构联系:四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内外联系是否存在?是单向联系还是双向或多向联系?联系是否紧密?联系是否自然合理?各种联系是否和谐? 2.要素状态:四个要素是否都处于积极状态、鲜活状态、蓄势待发状态,即充分的开放状态。(1)教师、学生应该是开放的接纳的(个体心理开放,彼此之间开放,对知识开放,对环境开放);(2)教学内容应该是开放的鲜活的(书本知识开放、生动,前后教学内容相连,课内课外知识相连);(3)教学环境是开放的和谐的(对环境的充分调动和利用,环境要素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和谐搭配);(4)建立在各部分开放基础上的整个课堂系统的开放(时间上注意与前后的联系,空间上注意对课外的开放)。 3.信息交流:系统的质量关键在于其内部要素之间、系统内外信息交流的数量和质量,这里的信息不仅是知识和能力,也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1)速度。一节课的信息流量(流量的大小,各部分之间速度是否协调);(2)效度。信息必须进行有效的交流,交流的信息应该是有效的信息,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3)信度。信息必须通过正确的渠道和方式交流,交流的必须是正确的信息,即突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总之,作为一节好课,应该是课堂各部分密切相连,部分和整体都处在积极开放状态,课堂中不停地进行着信息交流而且具备适当的速度、较高的效度和严密的信度。 当然,作为教师每个人都有其优势和不足,课堂教学自然也应该扬长避短发挥强势智慧了。课堂教学有模式,但课堂模式一定是多样的、开放的、灵活的。我们要继续反对单一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模式,也要反对为了活动而活动的低水平浅层次形式上的无意义的课堂活动,还要防止走进其他任何一种僵死的教学模式。我们提倡个性化工作,呼唤个性化的课堂。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