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春光
——中学部课改工作侧记
文字:姚小平供稿:中学部图片:时间:2004-09-17点击数:1384
九月,秋的季节。
都市里的高楼,遥远地盘结着平静的黛蓝,各色的植物没有在意秋的严肃,盈盈地抖落一季的疲惫,在充满生机的校园里恣意地流泻着没有人了解的行书,曲折,明快,用以描绘纯净的秋天。
然而,我们迎来的却是一个梦寐着希望的春天———那个属于我们外校人的教学改革的春天。
我们应该感谢刘校长,她微笑着在这个秋天里播种了三颗希望的种子:提升英语特色、完善科组责任制和立足课堂搞好校本课程开发。这种子孕育着外校第二个十年的腾飞,这希望燃起了外校人所有的激情,外校人正以满腔的热忱用心浇灌这三颗闪着金色的种子。
于是,风动了,洋溢着春的气息。
中学部各教研组首先行动了,激烈的探讨和冷静的思索过后,计划制定出来了,方向很明确———新课标下,我们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去演绎那四十分钟的课堂?
各教研组长身先士卒,开学的第二周,第一轮研讨课开始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虽然没有变,但却不再像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发布学习命令,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他们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他们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是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以及成长道路上的密切关注者。
一阵阵激烈的探讨,一番番冷静的思索。教研会成了老师们教学反思与研究的阵地。
第三周,紧锣密鼓,第二轮研讨课开始了,这次上阵的是各备课组长。
我们更加欣喜地看到,课堂上少了些传统的师道尊严,多了些平等、和谐。是的,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是以“人”为本, 我们时刻不会忘记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是为了不教。
在这里,我们找不到师生情绪的对立,我们感受不到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学生的心中涌动着创造的欲望,让我们真正领略了情感因素在认知中更具广泛微妙的影响力,和谐的氛围刺激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学生们的思维更加灵活,开放了。看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听着有理有据的分析,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欣喜在我们的心中涌动。
下一步怎么走?我想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又是激烈的探讨,又是冷静的思索……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耕耘不止。
九月外校的天空,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