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阔学生视野 展示教师风采
——中学部校本课程主讲老师访谈选录
文字: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03-11-14点击数:1083
我校校本课程的起步较早。1997年秋,中学部语文组就开始了校本课程《文学欣赏课》的教学试点,1999年将其正式列入课表。另一门校本课程《文化专题课》则从1999年开始尝试,2000年秋正式开课。这两门课程都深受学生的欢迎,并获得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的首肯与好评。
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我校的另一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已呈现出多点开花、多元渗透的良好局面,成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校的《综合实践课》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即人的资源和知识的资源,体现出拓展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同时也很好地实践了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与人本化。它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地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主讲老师们也各展风采,尽显所长。师生们真诚对话,平等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时闪现出灵感与创造的火花。也许,火花仅存于一瞬,但却也可能会定格于师生生命的历程中。为此,新闻中心记者子曰近日专门对朱龙、陈宇丹、侯甲爱、郭兴刚、郭旭江、刘书沛、李清、杨世华等老师进行了采访。
朱龙(《西方文化》主讲人,中学部英语教研组组长,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自幼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一定程度上“崇洋”,但绝不“媚外”。去年曾飞赴欧洲,耳濡目染“西方文化”。他手捧一张地图,怀揣一本《圣经》,欣赏名胜古迹,了解风土人情,浪迹城市乡村,遍访芸芸众生。他给全校教师所作的《英国文化狩猎记》的讲座图文并茂,声色俱佳,风格独特的“朱体诗” 更是机智幽默,妙趣横生,给大家带来了愉悦开心。一夜之间似乎成了外校名人的他,据说一夜未眠。难怪他的一位朋友曾这样对记者说,朱龙回国数月之后,其身上的西方文化气息仍旧挥之不去。)
我校是以英语教育为特色的一所学校,旨在“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学英语就应该学习西方文化,自然也就包括了解西方宗教,这样才有利于沟通,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西方文明,不至于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大惊小怪,手足无措。而西方文明的渊源来自《圣经》, 所以,本学期我选择的《西方文化》讲座,首先就讲《圣经》。
《圣经》是一部不朽的巨著,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同时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语言种类最多的书。它不仅讲到天地、万物、人类起源,也讲到人类的婚姻、家庭、罪恶、社会、国家、种族、文化、法律、政治及城市的起源。举办这个讲座,我不想讲文学故事,因为它超出了文学的范畴;我不想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本人不具备这种资格;更不想搞宗教说教,因为这是不合适的;我只想生动地陈述文明的史实,让同学们自己去感受。因为,每一个人对《圣经》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是一部人生必读的书。对《圣经》的蔑视,只能证明一点——那就是自己的无知。对于外校的学生来说,了解《圣经》及其思想内涵是有必要的。
来听讲座的同学不是特别特别多,但都是忠实听众。我采取一种朴素的讲故事的方式,从“创世纪 ”讲起,介绍了天地、万物和人类的起源,介绍了七个代表人物——亚当、夏娃、诺亚、亚伯拉罕、以萨、雅各和约瑟,讲了两个重要的事件——伊甸园、诺亚方舟;学习了几个关键词——太阳、生命树、皮衣、羔羊、虹和天梯;再讲“摩西五经 ”,了解犹太人苦难的历史以及他们的救赎和赎罪计划,追溯“阿以冲突”的根源,探求解决战争的方法,激发同学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我备课准备充分,讲析严谨认真,同学们兴趣盎然,听得津津有味。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讲了六讲,本学期计划讲完“旧约”。在后面的几讲里,会有更精彩的故事。
郭兴刚(《简易逻辑应用》主讲人,中学部数学老师。永远长着一张娃娃脸的他在数学方面却表现出了惊人的成熟,太不标准的普通话却影响不了他清晰的思维与简明的表达。你也许不相信,若干年前在贵州的一所汞矿子弟学校任教的时候,他却找不到多少自信,因为那里的矿藏与他的知识同样丰富,不相上下。)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数学时,处处涉及到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推理。开设《简易逻辑应用》这门课程,就是要介绍一些简单而又实用的逻辑知识,使学生能弄清命题与命题间的逻辑关系,增强判断是非的能力和推理能力,避免一些易犯的逻辑错误,从而有助于学好各门学科。同时,介绍逻辑运算和一些数理逻辑知识,并简单说明它在自动控制、逻辑电路、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李清(《朗诵的艺术》主讲人,中学部语文教师,喝着湘江水成长,喝着赣江水成熟,她期待着喝着珠江水成功。自幼就酷爱文学、深受文学影响的她,经过大学中文专业的系统学习,自然对缪斯更加钟情。去年暑假,她专程北上北京广播学院,置身于她心仪已久的艺术殿堂,虔诚聆听诸多大师的教诲,虚心学习各种朗诵的技巧,反复领略这种文学与声音完美结合的艺术之美。从听艺术地朗诵,到讲朗诵的艺术,她孜孜追求着。)
李银河说王小波是诗人、骑士、小说家、自由主义思想者,他不是个朗诵家,但他欣赏“朝雾初升,落叶飘零”诗句内在的节奏与旋律,他赞成好的小说应该像音乐,好的文字不只是看,而应该拿来读。
朗诵是文学声音美的外延和再度体现,而文学蕴涵丰富深厚的生活又使有声艺术的创作有了灵魂依托。
北京广播学院名师们真正一流水准的示范依然萦绕耳边,回忆使人心潮澎湃。基于对文学的热爱对声音艺术执着的钟情,我首选了《朗诵的艺术》。
有了文学这块广袤的大地,朗诵的天地便十分宽广。从《唐诗宋词》到《红与黑》,从普希金的《致大海》到马丁·路德·金的《终于自由了》……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章、影视经典、主持热播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讲座的主题鲜明自由,传承古典切近现代,讲座的方式灵活,文学创作与朗诵交流相得益彰……也曾犹疑声音魅力的验证是那么直接,诗与歌、文学与创作好像是不宜宣读的自我,但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真诚更可贵呢?
因为钟情,所以无畏,无悔。
郭旭江(《数学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主讲人,一位颇受学生爱戴和家长好评的数学老师。去年刚来外校的时候,他曾遥想过故乡内蒙古草原的蓝天、白云、碧水、绿草,但学生们中秋的问候与真诚让他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丰姿与色彩。曾经有个学生对记者说,我们不仅需要内蒙古草原的“伊利”“蒙牛”这种名优产品,更需要像郭老师这样的名优教师。)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偏重思维训练,题目的过难过偏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数学。新课标要求使数学成为人人的数学,有用而并非只为考试的数学。为了将数学变成一门使学生能够更易接受的科学,我想应该早一点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艰难,让学生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中加深对数学的认识,逐步建立历史辨证的思想,提升对数学这门科学的作用与意义的认识。因此,我选择开设了《数学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这门课程。
侯甲爱(《周易文化》主讲人,来自泰山山麓,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因而以孔子的老乡自居时就显得底气十足。四年前的元旦联欢会上,他曾把他家乡的历史故事通过一首《好汉歌》豪情万丈地演绎出来,几乎引起轰动,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这位历史老师在现实中的另一面。)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是一部指导人们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经数千年之沧桑,《周易》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众劫而不覆,逢畏难而不倾,不断发展壮大,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把握息息相关的。
这就是我要主讲《周易文化》的原因。
刘书沛(《趣味数学》主讲人,是这个学期才加入到外校大家庭的数学老师。他特别欣赏从他家乡走出来的名人李小双。在他看来,李小双就是凭着平时那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训练创造了中国体操史上的奇迹。于是,他与同学们一起致力于研究如何让“数学”也充满“趣味”,并乐此不疲。)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趣味数学,这是我的开场秀。让枯燥的数学不再枯燥,这是我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希望通过系列讲座,架设起一道桥梁,让学生领略数学的趣味与玄妙,让焕发出美丽的数学之花绽放在每个学生的心中。
杨世华(《珍惜生命,远离“艾滋”》主讲人。洞庭湖边回荡过他童年的笑声,岳麓山下记住了他求学的身影,巍巍天山留下了他青春的足迹,滔滔珠江奔涌着他生命的激情……他这个有些特别的“物”在很多地方都能找到他“生”的踪迹,难怪有人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生物老师。)
国家教育部要求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开展有关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是责无旁贷的,更何况学生们对艾滋病了解得太少了。但具体讲什么,又怎么讲,开始还真有点茫然。首先,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哪些途径会传染?现在的流行情况?怎样预防?我们的知识来自哪里?其次,收集资料。上网查是主要途径,另外,学生廖子坤的父亲是佛山市疾病防治中心的,他给我带来了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小册子。于是,我制作了五十多张幻灯片,主要内容是传播的途径和怎样预防。学生的反馈意见很好,部分学生还认为要讲多点时间,要讲得更加深入。我感到让学生们完整地了解艾滋病的知识,是控制艾滋病蔓延的最好“疫苗”。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这是2002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通过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如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远离艾滋病,选择健康之路,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我就感到非常欣慰了。
陈宇丹(《看原版电影 学真正英语》主讲人,加盟外校仅仅才一年多,便很快成功地完成了从迈出大学校门到跨入中学大门的角色转换,一如瓜熟蒂落,现已成为学校年轻的优秀教师之一。如果她穿着校服,你绝对看不出她的教师身份。说她更能与学生交流沟通,与学生一同成长,自然就不是一句空话,更何况她的粤语和英语都是那样的出色。)
这个暑假,无聊得很,天天在家里看碟,跟着电影里的人物疯狂地念,几乎可以把对白背下了。这时突然有了一个伟大的想法:开学以后让学生也看一看这些我钟爱的电影,一起跟着那漂亮的演员们学说话。
无意中把这想法跟朱龙老师说了一下,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因为事实告诉我,学生根本上就没时间来看电影。可是上个星期,朱老师跟我说,这个周四,你来开场讲座,就讲你那个电影吧。我一口答应,心想正好可以把我暑假时的设想付诸实践。我选了一部语言最简单、情节最健康、我自己心里最喜欢的电影——《You’ve Got Mail》(《电子情书》)。
于是忙乎着弄海报,查资料,找剧本,尽管我之前已经看过四遍了,我还是不敢懈怠,害怕到时让到场的同学扫兴而归。但最后,我想,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只想跟感兴趣的人分享一些我喜欢的东西,分享我对这一部电影的感觉,透过电影体会美国的真实生活和真实语言。所以我决定放弃所有从互联网上堆砌的资料,以个人情感和感受为切入点。
到了星期四早上,我找电教室的史原老师教我怎么操作英语俱乐部的多媒体设备。折腾了老半天,到了下午的时候还是得再找史老师帮忙调音响。一开始,初一、初二一共十来个我认识的学生已经在英语俱乐部等我了。学生陆陆续续地进来,大家都充满期待。电影开始的时候,大概有四五十个学生坐在里面。我一开始问了几个没有人能回答的问题,中途插入我的点拨和见解,学生进进出出,我想,总算开了个头。本来我想五点一刻结束,结果有几个高二的学生还想继续看,我便跟她们以及两个初一的学生一起从四点钟呆到六点三十五分。我们把整部电影看完,她们中途有看不懂的地方就问我,我也时不时提醒她们注意一些经典的、有趣的对白,告诉他们自己对某段话的感受。虽然坚持到最后的人不多,但是留下来的是真正对这件事情感兴趣的人,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吧,所以我们都学到了很多东西。
把看电影冠一个学英语的名义,让我可以通过“校本课程”把自己的想象变成现实,我真的觉得很兴奋。我只是觉得一群喜欢电影、热爱生活的人能够在一起探讨人生、学习语言,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就是我为什么举行这个讲座的原因。
下次讲座我将继续对《电子情书》这部电影说说我的感受,把电影的男女主角的电子情书跟愿意前来的同学共同交流。
最后说说我为什么对这部电影如此钟爱呢?——那是因为里面的两段话:
(女主角)我过着一种平淡的生活,也许不平淡,但是很受限制。有时我问自己,我这样过日子是因为我喜欢这样的日子,还是因为我不够勇敢去改变它呢?我见过的许多许多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本书上的话:什么时候才要改变一下呢?我想不到答案。我只能把这个深奥的问题送上虚无飘渺的太空。晚安,亲爱的虚无飘渺的太空。
(男主角)当你在最需要说的时候说出了你心中最想说的话,你会得到快感。但是快感过后,你马上就会觉得后悔。
我把这两段话放在我的海报上面。海报上还写了我主持这项活动的初衷——
了解一点点语言
了解一点点爱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