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正是山花烂漫时

——十年校庆校友座谈会(高中部)纪实

文字:王春燕供稿:教科室图片:潘毅时间:2003-10-24点击数:1252
题记: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03年10月18日,南国都城——广州还是一片生机盎然的图景。这里,花儿不愿凋落,树木依然葱茏。广外外校校园内,更是彩旗飘飘,人流涌动,各方人士汇聚于此庆贺外校的十岁生日。十年之于历史,犹如沧海一粟,不禁让人产生转瞬即逝的感慨,但对于外校却是非同寻常的十年,是艰苦创业的十年,是发展壮大的十年,是破茧成蝶的十年,是创造了奇迹的十年。 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让我们一起走进校友座谈会现场,聆听莘莘学子的心声,解读绿叶对根的情意…… 下午2:30阶梯教室,座谈会在主持人任丽萍老师深情的祝词中拉开帷幕:“我们的青春起源于外校,延伸到无限的未来。离开外校的时候,我们便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候鸟,带着母校的馈赠,奋力不倦的飞行。当我们飞得很高很远的时候,或许就不期而遇了。只是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习惯:每年的某个时候,我们总会不约而同的回到这里。” 是的,他们回来了。看,台上…… 岁月如歌,但总有一些东西会在时间的淘洗冲刷后积淀下来,珍藏心底。听,任老师对台上每个孩子的故事都如数家珍…… 诸坤宇,93级,外校毕业的第一届学生,当年的“浪里白条”,母校成长的艰辛他品味得最为真切;刘思然、程达超、陈尚实、郑玮莹、黄钰敏外校的第二届毕业生,白云山下有他们晨练的身影;贾炜、苏卉、何晖、邢晓蔚、沈励五个一样娇小可爱的女孩子,分别在清华、浙大、广外大、广商学院……演绎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 台下,是在校的00和 01的学生,绿白相间的校服映着满脸的好奇与稚气.﹗ 师兄师姐师妹师弟的亲切称呼, 台上台下没有距离。这是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这是一次心与心的对白。这里,情境,友好而热烈;笑声,真诚而开怀。他们畅谈外校的历史、现在、将来;感悟亲情、友情、关爱…… 1.师兄师姐,你们初到外校,有何想法?今天,你们风尘仆仆,从各地赶来,觉得外校变化大吗? 诸坤宇:初到外校,条件极为艰苦。男女生宿舍都在一起,从来没有享受过空调。但师生情同学情胜似亲情,感触最深的是拥有一帮亲人。现在,外校的条件太好了。 郑玮莹:当年,在白云山下,外校就只有租来的一栋宿舍楼。没有操场,连跑步都在白云山下。你们今天真是太幸福了! 苏卉:初到外校,觉得是冒险性投资。谁也不知晓,他能有今天——校园焕然一新,知名度极高。 2.你们现在的大学生活如何?你们觉得外校生活对你们现在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贾炜:大学生活非常好,丰富多彩。我现在在清华外联部,外联部的工作要求我必须具备超强的社交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出色的学习成绩。是外校独特的育人模式为我奠定了一切,尤其是外校的外语特色对我大学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读到这里,你是否记起了刘校长从北京清华园带回的录像?贾炜身着牛仔裤,骑着单车,穿梭于校园的各个机构之间。这就是外校的女孩:青春、笃学、积极、进取!) 陈尚实:我正在中山大学读四年级。刚入大学,我就开始写歌,我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外校,是外校给了我很多机会,比如当时我们就组织了小乐队“四人组合”,还多次参加演出。可以这样说,外校是我最初的舞台。 (这位新潮的小伙子,大学未毕业,在广东乐坛上已小有名气。他一开口,掌声雷动,原来这些师弟师妹还是他的歌迷。不但唱歌,写歌,还参加了电影《外来媳妇本地郎》音乐制作呢。这又让我们想起外校的办学原则之一:尊重学生。其中是这样阐述的:教育的前提是研究人、尊重人、满足人;目的是成就人,发展人。发展是生命最本质的抵达,热爱是通往发展的唯一道路。) 陈尚实话音未落,一位高一女孩迫不及待得将纸条递了过来,她的问题新颖而有趣: 3.请问尚实兄,你有为母校写歌的想法吗? 陈尚实:有,并希望诸位与我配合,负责填词。 (听,多么美好的愿望啊!这就是外校的孩子——时时处处都关注着母校!) 4.刘思然兄,我们都在网上浏览过你写给刘校长的信,十分感谢你对母校的热爱与关注,你的建议已被采纳。我们也知道,你正担任北外的学生会主席,你觉得学生会工作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你是如何面对挑战的? 刘思然:(当年那个满脸稚气的男孩,而今已是铮铮铁骨的七尺男儿,眉目间透着一股正气。正直的心灵,活跃的思维,积极的参与意识使他顺顺当当的做了六年的班长,学生会主席,并和几个学友一起创办了《星海扬帆》)杂志。也是外校第一批被保送的学生。)学生会工作最大的挑战是把某项活动从计划变为现实。任何一项活动,要办得好,都需要资金、人才、和观赏者,这就要求你必须去拉赞助,策划组织,做好广告宣创。可以说,选择了学生会,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大一时,我成为学生会一员,参加了首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赴革命圣地延安教学;大二,在学校成功组织了“学术北外”的活动,邀请了众多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大三,作为总策划,组织了北外第十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 回忆这几年的大学生活,在学生会,从普通干事到主任到主席;从中游的学习成绩到综合评估班级第一到取得学习一等奖 ,我觉得这就叫超越自己。面对挑战,我总记得外校一位恩师的话“不要因为工作而影响学习,也不要因为学习而放弃工作”,当别人因工作太累选择放弃时,我就要求自己和时间赛跑,去赢得多彩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外校塑造了我,塑造了我的性格。 5.各位师兄师姐,你们几乎都在大学的学生会、 校团委 、外联部担任一定的职务,你们是如何从众人中脱颖而出的? 何晖:脱颖而出,就是Outstanding﹗就是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要给人一种自信。 程达超: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大学是实验场,有许多中学阶段体会不到的东西。出类拔萃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足,才能质变。而这种量变必须从中学开始。 沈 励:要主动学习,要积极参加活动,要努力提高。只要去尝试,就一定会成功。 邢晓蔚:要有优异的成绩,因为,我们必定是学生。要积极参加活动,要脚踏实地的去干。也就是说,要有实力。这种实力就来源于中学阶段的积累。 刘思然:Believe in yourself﹗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在外校的大舞台上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广州是个富裕的城市,可能你的家中有很多钱,如果只看到这些,不去提高自身素质,那是很危险的。你家中的钱算不了什么,在美国可能还是贫困阶层。而良好的素质是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也只有拥有这些,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振兴。 (听到这些,你会有何感想?在世风日下的感慨声中,人们的追求依然浮躁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似乎已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还有多少人保持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炽热心肠?) 6.外校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好,如何建造外校文化? 刘思然:文化建设要靠时间的积淀。我们没法改变时间,但可以拿出措施,付诸于实际行动。外校要给人一种做人理念,要让人知道来外校是提升价值,是要利用外校的条件,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邢晓蔚: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每一个外校人都要努力,再努力。 何晖:要决不放弃,决不。 时针滴滴嗒嗒的走着,座谈会就要结束了,校友们开始用一句话表达对师弟师妹的深情。十几个孩子谈话也许不能说明什么,他们也只是外校五届高中毕业生中的一分子,还有很多远涉重洋、苦心研读的外校学子,没能参加今天的聚会。但是,他们没有忘记,没有忘记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听,任老师正朗诵着他们从远方发来的短信。 93级的“大眼May”张春意,曾经求学京城,而今就职深圳。她说:十年前,我和44名兄弟姐妹在白云山下租借的教室里分享了外校初创的甘苦;今天我在美丽的让人迷失的校园里捡拾记忆——余光中的诗句似乎还在夜空中吟唱。我在喧嚣中常想念我的老师,因为,他们让我懂得诗意的栖居。 94级的郑超雄,而今正读上海交大。他说:怀念大朗隔一阵就有一次的书展,满屋的书让我心跳加速。如今每天睡觉前,我还是会读一篇文章,虽然室友们会笑话我。 还有94级的许玢,97级的郑慧君、姚雯敏、许方圆,你们听见了吗?老师同学正倾听你们的心声呢!从外校走出的孩子们,你们好吗? 看着这热烈的场面,聆听这直抵灵魂深处的话语,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在创造着奇迹?是外校的决策者领导者,是每一位勤勤恳恳的老师,是学生,是家长 ,是社会 …… 是每一个身在外校或心系外校的外校人。他们每一个都是那样悄然无声,默默无闻 ……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此刻,不正是一幅山花烂漫的景象吗?十年来辛苦耕耘的外校人啊,你们听见了吗?听见孩子们深情的表达了吗?你们的脸上是否正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呢?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