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促膝倾谈 真情对白

——十年校庆校友座谈会(初中组)小记

文字:涂志强供稿:教科室图片:潘毅时间:2003-10-22点击数:1145




2003年10月18日。风雨球场。 在这里,以校庆的名义,在中学德育处的组织下,外校历届的部分校友怀着对母校的一份深情,和在读的初中部的学弟学妹们作了一次最直接的最真情的对白。“对话”由中学部德育主任孙传华老师主持,特邀嘉宾:外校“元老”级教师王志宏老师,10来位已就读大学的原外校学子。没有鲜花,没有仪式,敞亮的舞台上,一排桌椅,干净利索。悄然而来的“学哥学姐”们,往台上一坐,整个会场就浸在浓浓的氛围里了。 会议的初始,学哥学姐们作了个简介,并谈了对外校的一些看法。94级的刘思然同学讲了当年的外校情形,校舍简陋,生活艰苦,而今回来一看,大吃一惊,外校的建设速度可以说是超深圳速度了。刘思然同学一板一眼的大哥风范之风度,博得了弟妹们热烈的掌声。接着,现场提问就开始了。以下是相关的话题(没有一定的顺序和设定,都是临场即兴)和内容记要。 提问一:学习、工作之间有矛盾吗?如何去处理好? 刘思然:我首先要强调的仍然是:学习是我们学生的首要任务。我以前一直都是做“官”的,都担任班干,高二时是学生会主席,就读大学也还是学生会干部,但我认为它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学习。一个学生,应该多参加各类的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平衡。一句话,不因学习影响工作,不因工作放弃学习! 提问二:学习的东西对今后会有用吗? 贾 炜:我来说说这个问题吧。学习的东西是否就为了应用?这个很难说。我记得我当初在外校的学习就是为了高考,这是现实,不能回避。现在看来,当初的学习情况,我觉得在外校的英语学习是很有用的,它对我的大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觉得知识的东西不仅仅是拿来“用”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思维的一种训练。它教会我们去思考问题。 提问三:学习中出现的嫉妒心理如何去处理? 何 辉:学习中出现嫉妒是属于不正常的心理。以我的学习为例子,我是从来不去嫉妒别人的学习怎么好的,虽然我的学习一直都不见得很好。但是,我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我看重的是我自己的努力。对成绩好的同学,应该用敬佩的眼光来看待,嫉妒毫无好处,我们再怎么优秀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 提问四:学习和运动(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取得平衡? 程达超:我一贯都喜爱运动,这个问题我来说说。我们的压力来自学习,但你们现在的压力有我们当初高考的压力大吗?有将来面临大学毕业面对社会的压力大吗?肯定没有。所以,现在的外校的学习,你们完全可以在学习和活动(体育运动)中过得比较有滋味。当然,现在的外校不比当年的外校了,条件好了很多,我想大家还是应该珍惜这一点,学习是第一的。 主持人谈到校外的生活,要求学哥学姐们说说对外校印象,尤其是觉得我们外校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针对现在的大学生活,我们还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超越和提升? 刘思然:任何一个学校都是有不足之处的,所谓此强彼就弱。我刚进北外时,对比其他也是从外语学校出来的学生,我觉得我的英语水平比人家要差很多,不管是从语汇、发音,还是词汇量的积累,我都觉得有差距。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的学习积累不如人家。当然,现在外校的学习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老师们又非常努力,这是我们应该庆幸的。说实话,我这次参加校庆,也不仅仅是为了校庆,另一方面也是冲着对教过的老师们的感激之情而来的,我感谢我的外校的老师们,没有你们,我就没有今天。请大家也珍惜吧。 何 晖:刚才刘思然说了我们外校在学习中的不足。我来说说外校的一个好的地方。我觉得外校出来的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比较好,灵活、易于沟通、宽容,能取长补短,这都得益于当年的老师的教导。我想问问,我以前教我的陆老师来了吗?(当陆老师表示到场的时候,何晖同学一时热泪盈眶,哽咽难言)我真的很感谢当年陆老师对我的悉心照顾,给了我无比的鼓励和信心!没有陆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请大家真的要好好珍惜身边的老师,切勿自以为是。(掌声) 王志宏老师:我等会要去参加高中部的校友会,我有很多的话要说,但都可以浓缩成一句话,那就是:我期待着分享你们的成功,分享累累硕果的一刻! 贾 炜:当年去清华的时候,我以为大学也会像外校一样丰富多彩的,因为在外校我参加很多活动,我精力充沛。刚去清华,我参加了很多协会,只要我想参加的我都想去,我要丰富我的学校生活,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但是后来,我的日语专业成绩下降得很厉害,老师找我谈话,我这时才意识到我的心理是过于自我膨胀了。没有勤奋的精神、敬业的态度,无论怎样“丰富”都是不够的。这也是我对大家说的真心话,学习,我们还是不能丢下。 程达超: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10月16日的《羊城晚报》的头版,登了三个头条,其中一个就是我们外校的校庆的报道。我以我们外校而自豪!我知道,我们在座的同学都应该是属于中上阶层的家庭,这是一种优越性。这是我和大学周围的同学比较中得来的感受,我的那些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我有这个比较,有这个深切的感受。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学校环境是很好的,学习条件是很好的。我们应该为外校感到自豪和自信,然而,我们不应自傲。 杨 诚:我在外校的六年,学会了沟通、交往和做人,这是我六年来最大的收获。我现在大学的专业是传媒设计,这需要创新精神。我们外校的校风里就有一个“创新”的字眼,但我们是否会把这个“创新”理解得太狭窄了呢?我们可能容易把它时髦化。这是我要提醒大家的。 提问五:学习中遇到挫折怎么办? 贾 炜:挫折是肯定有的。我的体会是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轻言放弃。我在清华也曾遇到过挫折,有一天晚上,我一个人在校道上跑步,使劲地跑,跑累了我就回去睡,睡醒了之后,我也就知道:新的一天又来了! 何 晖:是的,不要轻言放弃。我们要“立常志”,不要“常立志”。 郑玮莹:我相信,天道酬勤。要相信自己,同时付出努力,这就没有什么做不了的事情。老天是不会辜负每一个付出辛劳的人的汗水的。 陈尚实:我觉得,我们应该坚守。我原来在外校读书时是很喜欢唱歌的,我现在大学仍然很喜欢唱歌,虽然并非出了什么成绩,但这就是一种坚守。我们不能以成功作为筹码,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精神。 提问六: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应该如何对待? 苏 卉: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的确不能回避。我们在成长着,也在萌发着,选择着,我们的身体、心理在变化着,对于早恋存有意识,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不过呢,我觉得,我们都还很幼稚,都还很不完美。我们应该首先让自己不断地完美起来,然后去等待一个完美的人。 陈尚实:我们的眼光是否可以放宽一点?现在看起来很合适的人,放在将来未必就是最合适的了。现在我们的要点是基于我们是学生的身份,我们要做的是“准备”的工作,不是“实施”的工作,现在只有把学业基础打好了,将来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提问七:如何看待时尚、新潮以及追星行为? 陈尚实:我也曾经是追星一族。我不反对追星。真正的追星是不过时的,我们追什么?追那个“人”么?这么理解追星是不对的。那个被追的“星”是一个现象,是一个存在的事实。我觉得明星们之所以被追,是由于他们有着执著的追求,有他们不断奋斗的历程,这是我们追的意义所在。而他们还年轻,有着光华亮丽的青春形象,被追是很自然的。 杨 诚:追星是时尚,是潮流,是青春激情的释放和展示。时代不同了,对事情的看法也要改变。当年的老一辈其实也是“追”的,只不过追的现象和今天不一样而已。追的不是“现在”,是一种精神和热爱。比如,我热爱张学友,当张学友年老的时候,他风光不再的时候,他在我的眼中仍然会有着高大的形象。这样的追星行为,我觉得没错。 …… 座谈会持续了二个钟头左右,然后在出奇意外的平静气氛里结束了。我们的学生没有因为校庆而展现出过分的雀跃和过多的浮躁来。这是很可嘉的。座谈会上的对白,可以说是一次心灵的会晤,现实的探讨,成熟的表征。之前,笔者曾和中学部德育处孙传华主任作了一次交谈,看看他对这次座谈会的安排意图。原本是有一个座谈系列主题的,一是通过校友的介绍,介绍外校的昨天,借此进行校史教育,激发同学们的爱校思想,另外也介绍他们现在的大学生活,比照我们今天的外校,思考我们还欠缺什么,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以此来达成理想教育的目的;二是就一些中学生话题进行对话,比如怎样的学习观才是正确的?人才的定义是什么?中学生早恋问题大家谈,还有作为我们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等等;三是现场提问,解惑启思,触而有感。可实际上的座谈情形,没想到演变成了临时性的直接对话,打破了原来的预想。这当然少了点条序和相对的全面性,但却仍然还是很实在的。这毕竟是一场真诚的、实际的、有效的对话。 “对话”远没有结果。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走出外校的学子们,他们多了一分从容,一分自信,一分成熟,一分由外校而衍生出来的淡定而又乐观向上的精神。外校的精神从校友们的身上是可以折射出来的,虽然它远不是全部。外校的一个精神首先应该是“不忘本”,十年校庆,是历史的回顾,是行进中的回眸,是远足时的归结和对未来的了望。我注意到了舞台上两侧悬挂着的对联—— 学泽深长夭桃秾李沐朝日 师恩浩荡春华秋实谢春风 这就是心存感激,这就是“不忘本”。然而,光吃“老本”是不够的。在为十年校庆出版的《十年树木》师生文集里,黄建华教授在序中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小小”的告诫,他引用了司马迁的“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这的确是很“聪”“明”的前瞻眼光和对外校人的深切警醒。十年校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才是它应有的意义所在吧。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