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交流,构建学术共同体
——EPD课题组“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研讨交流会侧记
文字:文言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03-04-03点击数:1070



4月1日晚7时,我校EPD课题组“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研讨交流会在第一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学校教科室主持召开,“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子课题组全体成员、我校常务副校长兼学校EPD课题组组长刘世平、分管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副校长王秀民参加了会议。
我校于2002年12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简称EPD)”课题组并成为其成员学校,成立了以常务副校长刘世平为组长的课题组。“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作为其子课题组,其基本工作思路是:以环境教育为突破口,以课堂渗透和学科活动为主要载体——挖掘学科教学中显现的和潜在的教材资源,建立起学科教学与环境教育之间的联系,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开展教育;同时,设置情境,拓展空间,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3月上旬召开了工作布置会,子课题组工作正式启动。召开这次研讨交流会的目的有二:为参与者提供一个研讨、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布置下阶段相关工作。
与会教师均提供了交流材料,交流材料分别印发,以做到资源共享。有些老师的交流材料多达三篇,字数达万字以上。会上先后有陈宇丹、吴宏、张启华、郑云、胡庆华、陈其升、黄玉章等七位老师做了主题发言。他们分别从教育理念、实践操作和活动拓展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体会、见解、思路和做法,令与会者启发良多。体现着我校教师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意识,迈开了我校教师迈向“学者化”之路的坚实步履,洋溢着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文气息,氤氲着孜孜钻研、交流碰撞的学术氛围。
中学部英语教师陈宇丹在题为“爱的教育”的发言中,首先谈到自己对EPD教育的认识,她说:“我先后上过联合国和EPD的网页。在学习和思考中,我认识到,在今天,我们必须将和平、公正、环保、适度发展、热爱民主等观念传递给我们的学生,教育他们成为具备时代素质的新人。教会学生敬畏自然,启发他们淡化自我中心和人类中心意识,使孩子们学会与自然、社会和他人和谐共处。”
小学部数学教师吴宏、自然教师张启华、小五③班主任陈其升等分别介绍了自己结合学科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开展环境教育的经验和思考。英语教师黄玉章强调指出:“坚持环境教育的学科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理解为权宜之计,不可一阵风就过去了。面对低年级的孩子,要注意创设教育情境,营造教育氛围,给学生多一些感性认识、亲身体验的机遇。”
中学部化学教师郑云介绍了自己制作环境教育网页的思路、内容和成果,他的努力,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环境教育之窗。中学部语文教师胡庆华老师介绍了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心得,她说:“作为承担着百年树人天职的教师,帮助我们的孩子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如何营造教育情境,抓住教育契机,我的焦点在于两个字:关注!”
王秀民副校长在发言中指出:“参加今天的会,很受感动,也很受启发。关于环境教育的课堂渗透,我理解首先是一种价值观的渗透,一种胸怀的的形成。我们通过有效的教育来影响我们的学生,影响他们长大后的价值取向,未来当他们为官一方的时候,就不会去追逐一种短期效益……”
常务副校长刘世平高度评价了老师们的工作,她说:“很高兴,很感动,大家的工作,就是在培养自己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是达成我们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实践。希望大家先行一步,摸索经验,以后逐步推广。”
学校教科室扈永进老师在发言中对大家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并对以后工作的开展提出原则建议:“希望老师们在实践中注意归纳和总结,将自己的工作逐步常规化、系统化,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后构建起来一个立体的包含着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教育教学体系。在成果上,可以借鉴,但更要注意发挥原创精神。要注意在工作中积累材料——师生两方面的素材。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强化教育情境的设置。课题组成员要实现资源共享,互相提供思想交流和思路碰撞的机会,在共同理想的旗帜下努力工作,使我们的课题组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