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请让我来帮助你

——小学部“手拉手”活动纪实

文字:潘毅供稿:教科室图片:潘毅时间:2002-12-04点击数:1093




在清远县高田镇的偏远山区,有一所为群山所环抱的学校——西坑小学。这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只有9名教师和6个班不足200名学生。由于地处贫困山区,这所学校的教学设施非常简陋:一幢砖瓦结构的二层楼,楼前是一个只有30平方米的运动场,运动场上孤另另立着一个破烂不堪的篮球架;楼的左边还有一所同样破烂不堪的厕所。这就是学校的全部设施。学校的学生来自周围的农村,大多数学生到学校上学要走两、三公里,有的要走十几公里。孩子们的家庭一般都是比较贫困的,因此他们的生活很俭朴,甚至是很艰苦的:身上是单薄的、已经褪了色的衣服,许多孩子在冬天还穿着凉鞋,有的孩子连凉鞋也没有,只好打着赤脚。几个住校生的宿舍里空荡荡的,徒有四壁,他们的日常用品也是他们唯一的奢侈品就是一张床,一顶帐子,一床被子,一张席子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他们享受不起褥子。还有些家庭就连这样的简陋的生活条件和每年几百元的学费也负担不起,他们的孩子只能辍学。 简陋的条件,艰苦的生活,没有泯灭孩子们对知识的追求、对学习的钟爱。他们渴望读书,渴望上学,但是政府的能力有限——镇政府每年只能拨出不足一万元的教学经费,这点经费别说整修校舍,增添设备,就连应付日常教学开支也常常是捉襟见肘,根本不可能再来帮助那些辍学的孩子。 西坑小学的困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也震动了我校小学部孩子们单纯的心灵。2001年3月,我校小学部开始实施“手拉手”活动。老师引导学生开展以“关注贫穷”为主题的班会,以唤起同学们对社会的关注,对穷孩子的同情,鼓励他们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组织学生观看录象《来自贫困山区穷孩子的呼喊》,使学生初步了解那些贫困家庭孩子们的艰难。随后,各班选派三名小记者,由学校统一组织,到西坑小学实地调查,深入了解他们的贫困状况。2001年4月,外校的一百多名小记者和他们的班主任老师一起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来到了西坑小学。 眼前的情景使这些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愣住了,他们感到难以置信。 “一条刚好可以通过一辆汽车的泥泞的山路,路旁是稻田,几个小孩穿着再破烂不过的衣衫,光着脚在田埂上奔跑着,路的尽头则是几间破破烂烂的小屋……那就是我们要访问的学校。” “课室里布满青苔,阴暗潮湿”,“课室的地面和山路一样,凹凸不平……”, “黑板是几块木板拼凑起来的,课桌也是很破烂的,有些桌子还是‘三条腿’,本子是草纸订成的,圆珠笔芯用纸卷着……” “所谓的饭堂也只不过是一间比我们的宿舍还要小的小屋,没有冰箱,没有消毒碗柜,没有微波炉……” “我们看到的,是积满污水的操场和简陋的宿舍里硬硬的床板上冰凉的草席……” 这些山里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环境是如此,那他们的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他们穿的都是普通的、陈旧的衣服,条件稍好一点的还有一双球鞋穿,大多数穿着凉鞋、拖鞋甚至光着脚什么鞋也没有。吃的是粗糙的农家饭,每天上学要走好几里山路,回家后还有干不完的家务活。 六(2)班的一位同学说:“我上下打量着他们,稀黄的头发搭拉在肩上,所谓的‘校服’就是不知从哪儿弄来的破衣服,再看看他们没穿鞋的脚,又黑又瘦。一位小姑娘告诉我,他们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都光着脚。回头看看我们生长在城里的孩子,个个精神抖擞,黝黑的短发,漂亮的新衣裳,发亮的名牌运动鞋,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滋味。” 但是,无论生活是多么艰苦,命运是多么残酷,这里的孩子们依然顽强地生活和学习。教室的后墙上,贴满了他们的作业、图画和奖状。“字写得多么清秀,画画得多么漂亮,他们的每一次作业都做得十分认真,每一幅画都表现着他们内心的希望。”那些奖状,记录着他们前进的历程,记录着他们曾经的“辉煌”。 面对此情此景,外校的孩子们陷入了沉思。 到西坑小学实地调查的小记者说:“他们每人一年的学杂费只需600元,十年也就6000元,而我们呢?这种差距太大了。” 有位同学在西坑小学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她的新朋友告诉她每天回家后,还要干很多家务事,并问她会做什么家务事,这位同学很难为情,同时也深有感触,她在日记中写道:“同样是人,同样是学生,为什么城市的孩子生活能力会比乡村的孩子有那么大的距离呢?城市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都是父母的宝贝儿,可乡村的孩子就不是父母的小宝贝了吗?不!他们很懂事,他们的父母已经很辛苦了,他们懂得去帮助父母承担家庭的重担,身为家中的一分子,就有义务去撑起这个家。实在是令人敬佩啊!” 许多同学都说:山区的孩子们“生活这么苦都不愿放弃学习,而我们的条件那么好,那么优越,如果不好好学习,说得过去吗?” 通过实地调查,外校的孩子们深入地了解了山区的贫困状况,贫困家庭的艰难、困苦而又无助的现状,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他们决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帮助这所学校,帮助这里的同龄人。 他们提出了“让我分担你的忧愁,让我们共同分享快乐”的口号。同学们捐出了大量的图书和文具,甚至捐出了他们心爱的玩具。还有许多同学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他们还把自己在西坑小学亲眼所见的情况告诉了家长并获得了家长的支持,这些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与西坑小学的特困生结成了一帮一的对子,他们每年拿出600元钱资助一名特困生,以便使他完成学业。其中四年级的魏心怡同学和她的家长一次就拿出3600元,帮助了6名特困生。在这次活动中,外校小学部的同学们除捐赠了大量的图书和文具外,还捐款66738.6元,有62名特困生得到了资助,学校也得到一笔宝贵的资金。 “请让我来帮助你,就是帮助我自己。”在这次活动中,受益的不仅仅是西坑小学的同学,外校的孩子们也深受教益。他们走出都市,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社会,了解了“别样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在体察“民生疾苦”的同时,爱心与同情等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在心中滋生发芽;西坑小学的同龄人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更是给了他们极大的震撼和激励。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