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方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及成果展示研究
——教育部重点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为了贯彻实施《非遗法》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教育部提出课题的研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探索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的新方法、途径和规律,深入持久科学的开展非遗校园传承教育活动,进而提高非遗校园传承的水平和质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不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而且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1、国外研究动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遗产保护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并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其目的在于保护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支撑主要是跨文化教育,为保障多样化民族文化背景者及其子女,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使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及特点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实施的教育。
2、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抢救与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采取许多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但是,通过文献研究检索发现,目前,我国关于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多集中于其价值的介绍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有关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承的研究极少,研究对象包括民族传统节日、戏曲、服饰等,与教育和传承相关的比例少且不系统。未见国外研究的相关报道。
总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为主体的且系统的、有组织的、深层次的研究工作还未形成。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教育,通过课程开发、社团活动、品牌建设、机制创新,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充实了教育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开发,社团活动,品牌建设,机制创新。
在青少年群体中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工作,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对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选题、立意的现实意义
子课题《广东地方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及成果展示研究》,源于地处岭南的广东省,人杰地灵,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瑰宝。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已有一百八十多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9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剧更是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有著名的潮州音乐、梅州客家山歌、广东醒狮、佛山木板年画等,均一一在列。许多文化遗产,还有待我们去开发。广东地方艺术在校园的传承与保护,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
我校生源几乎都来自广东各地,子课题《广东地方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及成果展示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课堂教学、学校活动、艺术团队等,可以激发广东本土学生对广东地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并在有利的生活学习实践中,自觉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利于我们开展各种研究工作。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研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这为学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四、研究假设
本课题的研究,可使广东地方艺术走进校园并转化为资源为教学所利用,通过课堂教学、外请“非遗”专家、学校活动、艺术团队展演等手段,让学生感受广东地方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地方歌舞、绘画、建筑等风格特点。通过该课题研究,对广东地方艺术文化的整理、研究、理论分析等,用于课堂教学、对外交流、学生艺术团队等,形成校园文化“亮点”,为校园文化提供多样化的色彩与教育选择的可能性,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实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五、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广东地方艺术如广东民歌、岭南舞蹈等项目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最佳策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利用。
2、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现阶段学校课程教育中的最佳契合点,如中国画(岭南画派)校本教材等。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广大师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爱好,并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自觉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4、探索学校积极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方法,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课程,如民歌、舞蹈、阳江风筝、木屐、岭南画派等,支持、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丰富非物质文化教育的内容,在传承文化中育人,在育人中凸显民族文化的特色,成为学校打造特色教育品牌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内容:
1、广东民歌:
广东民歌使用粤语方言,本土的各种民歌,由于各地语言,音乐曲调,生活风俗有别,形成了不同的民歌类型,如越讴,山歌,田歌,咸水歌,木鱼歌等.粤语,潮语,客语几个方言支系语音,字调的反差,衍生成音调和结构形态相异的百十个不同的歌种。
2、岭南舞蹈:
岭南舞蹈贴近岭南人民生活的舞蹈,这样的舞蹈,不仅能激发出创作者的热情,也比较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岭南舞蹈”的根是岭南文化,岭南舞蹈作品体现的应该是地域风情、岭南特色和生活气息。“岭南舞蹈”自身的颜色是舞蹈语汇的岭南风格;岭南舞蹈有其岭南的表达方式,作品突显舞蹈语汇的岭南味;“岭南舞蹈”的气质具备一定的现代感。从中能看到一种充满了时代感的节奏,一种实实在在的舞蹈表现,从而浮现出一种令人惊艳的美。
3、广东民间舞蹈:
广东民间舞蹈中动物舞种甚多,其意思有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有的是祭神驱鬼,保佑老少平安;有的是欢迎喜庆,娱乐大众;有的则是歌颂英雄好汉,体现英姿风采的。著名的民间舞蹈有潮汕一带的“英歌舞”、“钱鼓舞”;粤北一带的“闹花灯”、“春牛舞”、“采茶歌舞”; 粤中佛山一带的“十番舞”;粤西一带的“舞英雄”和“傩舞”等等。
4、阳江风筝:
它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阳江背山面海,旷野辽阔,到处都是天然的放飞场。阳江是南国风筝之乡为南派风筝的代表之一。广东阳江市扎制的风筝,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技术精巧,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不但放飞效果良好,而且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5、岭南建筑:
岭南的建筑园林有着江南园艺的风格,却又不同于江南园林水榭亭台的精致;有着西方欧式风格的影子,却又不同于教堂的典雅端庄。作为中国人在建筑中最喜欢雕刻的龙凤,在岭南的建筑中却无法寻觅。然而,南方的水果食品以及有别于内地的气候环境,影响着岭南独特的建筑风格。
6、广东木屐:
通称木底鞋,是我国一种民俗用品。晋代以后木屐形式多样,用途也有所不同,既可作为军旅工具,又可作为生活所用。屐中可以践泥的齿是为了走路轻便及雨天防湿防滑的作用。我国南方地区气温高雨量多,着木屐较北方普遍,而以潮汕地区最为闻名。
7、岭南画派:
是中国画体系中继“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它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绘画流派。继承、研究和发扬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是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手段。
六、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适合在当地学校开展传承教育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研究,结合目前学校的特点,利用编写校本教材、外请民间艺人、组织社团活动、校园活动、对外交流展示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校园,探索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的新方法、途径和规律,进而提高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案例研究法:针对目前校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特点,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从实践案例中寻找并形成规律,使之形成可推而广之的方案。
2、经验总结法:通过研究、分析、归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在校园活动中的各种经验和认识,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丰富的、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3、成果展示法: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开展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现场授艺演示,对外交流、专题讲座,非遗校本教材的研发,论文、案例、资料成册汇编等,引导学生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主要是广东地方艺术,其核心是研究广东地方艺术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学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模式。
七、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
(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本阶段主要是课题组分工,开展文献资料研究,制订调研计划;课题小组收集资料,确定校园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二)课题启动阶段
(2012年3月)开题会正式启动
(三)课题研究阶段
(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开展实施研究工作
(四)课题中期检查
(2015年3月)中期评估报告会
(五)课题结题
(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结题报告,校本教材、成果汇编成册等。
八、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非遗”进校园,有效促进学生对“非遗”的了解
“阳江风筝”进校园
2013年5月,“非遗”阳江风筝进校园活动在我校顺利进行。在风筝千年的不断延续之中,产生了“南有阳江,北有潍坊”的这样一种形势。在国内,阳江与山东的潍坊匹敌,南北遥相呼应,成为中国南北风筝实力最为强大,最有可比性的两个流派。为了推广和宣传风筝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把民间文化引进校园,同时丰富中学生的“第二课堂”,锻炼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互相配合的能力,举行了 “阳江风筝进校园”现场绘制与放飞大型活动。
第一阶段:为了解阳江风筝的制作过程,艺术组老师亲自走进阳江风筝传承人协会,与风筝传承人进行交流并现场参观了风筝制作。
第二阶段:省风筝协会有关领导及传承人走进校园,对学生进行风筝文化与制作的授课,并现场指导学生制作风筝。
第三阶段:5月30日,在学校足球场集体举行了风筝放飞活动。随着老虎、蜈蚣、大树……千姿百态的风筝飞上天,2013阳江风筝进校园活动圆满结束。
通过“阳江风筝进校园”这一活动,我们在教学工作及学生活动中,探索出一套“非遗“校园教学传承模式,用理解的方式来教学,让“非遗”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的伟大民族精神。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首次举行校园风筝节,日前正式把“阳江风筝”引入了学校。千姿百态的风筝中,初一级雷涵同学的风筝是绿树造型,还有专属手印,她说:“树在天上飞很漂亮。”而初二年级的陈晓靖和黄滢睿组成的“T V组合”带来的风筝也足够特别,有着金鱼外表的蜻蜓上是各种涂鸦,如海棠花朵朵。
附报道:省风筝协会走进广外外校授课实践
导读:近日,广东省风筝协会走进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开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江风筝走进校园”活动。活动中,省风筝协会有关领导对学生进行风筝文化与制作的授课,并现场指导学生制作风筝,于5月30日集体举行风筝放飞活动。
近日,为了推广和宣传风筝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为丰富中学生“第二课堂”,广东省风筝协会走进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开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江风筝走进校园”活动。活动中,省风筝协会有关领导对学生进行风筝文化与制作的授课,并现场指导学生制作风筝,于5月30日集体举行风筝放飞活动。
广东省风筝协会副秘书长梁治昂、阳江市风筝制作艺人梁玉泉、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河英和冯文斌等有关领导、老师莅临现场并指导学生制作风筝,对学生的表现甚是满意。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课外相关指导老师配合工作,有关校领导出席并观赏学生作品,对活动给予极高评价。
广东木屐
我校“非遗” 子课题开题,活动现场,几十名中学生现场进行木屐彩绘,吸引了与会专家与艺术家们,纷纷惊叹孩子们的出色作品。
通称木底鞋,是我国一种民俗用品。晋代以后木屐形式多样,用途也有所不同,既可作为军旅工具,又可作为生活所用。屐中可以践泥的齿是为了走路轻便及雨天防湿防滑的作用。我国南方地区气温高雨量多,着木屐较北方普遍,而以潮汕地区最为闻名。
(二)校本教材开发,引导学生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校园传承国画——岭南画派(校本教材)
中国画亦称“水墨画”, “岭南画派”属于其中。它以笔墨为载体,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文化艺术的象征和瑰宝,是一方艺术创造与思想升华的沃土。挖掘、发扬中国艺术的优秀传统,是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艺术,提高儿童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开题会与中期评估会,52名小画家在我们的国画作品展前摆好的球桌上挥墨泼彩,画桌前,孩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作画,他们专注可爱的神情也吸引了一些路过的老师和家长。孩子们顺利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领导、老师和家长惊叹于孩子小小年级就对画面的把握有较深的领悟。
(三)地方艺术对外交流,打造学校特色,提升校园文化建设
艺术团悉尼歌剧院行
2012年8月,我校艺术团特别受邀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澳建交四十周年文化中国.澳大利亚行”活动,此次活动由文化部、澳大利亚教育学会、澳大利亚华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等联合主办,8月12日,我校艺术团共有四个节目参与了展演和一批学生木屐及国画的展出。具有广东地域特色,表现岭南风格的舞蹈《女孩芭蕉》、、西关风情的岭南舞蹈《 嘻雨》、运用广东方言, 以纯粤语的童声演唱,幽默生动,通俗自然,在伴舞表演中运用小竹凳、大蒲扇及鲜明的广东传统服饰来表现浓郁的岭南地方风情的歌舞《月光光》、早就见于清代广东粤音曲谱, 其轻快独特的风格,抒情的诗情画意即典型的广东民间音乐风格的合唱《彩云追月》,作品以全新风格再现广东地方艺术,并将其呈现给观众。 同一时间在悉尼歌剧院画廊展出的学生岭南美术作品:木屐与岭南绘画,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次,通过悉尼歌剧院这一国际艺术殿堂,充分展示了我校艺术教育的最新成就,此次展演活动,我校艺术团将极具岭南特色的艺术作品推向世界舞台。
艺术团参加俄罗斯圣彼得堡《白夜》青少年国际艺术节
2013年7月6日至14日,在课题组组长万清华校长带领下,校艺术团赴俄罗斯参加了“圣彼得堡《白夜》青少年国际艺术节”。我校艺术团包括舞蹈团、合唱团、戏剧社及美术团学生作品分别参加了此次艺术节比赛,除了舞蹈、合唱获得最高金奖,特别是参加评比的学生岭南画(国画)作品,分别获得金奖、银奖等许多大奖!我校艺术团在此次比赛中喜获丰收。
课题组教师潮汕考察
2014年5月16、17日两天,我校“非遗”课题组全体艺术老师赴潮汕地区进行广东地方艺术实地考察,短短两天行程,老师们考察了潮州地区的民居民俗、潮州的工艺、木雕、中国刺绣(潮绣)、潮乐……感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为“非遗”子课题的结题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感受到我国“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非遗”校园传承任重而道远,值得我们深思!
(四)论文类成果
1、成果发表:
《“非遗”进校园》——广东地方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及成果展示研究(作者:龙燕
)
获全国中小学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广东民歌教学的有效渗透》——广东地方艺术“非遗”校园传承教育研究(作者:胡丹)
获白云区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提供音乐课堂效率,优化非智力因素》(作者:杨金龙)
获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论文评比一等奖
《中国画(岭南画派)校本教材》出版(作者:小学部美术老师包建、王琳、万红靖、昝瑾霞、杨晨薇 )
小学部校本课程自编教材
2、汇编成册:
目录
一、“非遗”进校园
广东地方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及成果展示研究
中学艺术组龙 燕
二、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小学艺术组 包 建
三、岭南舞蹈在中学校园传承的可实践性之初探
中学艺术组 曾 勇
四、快快乐乐学国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关于低段学生国画学习习惯和方法的研究
小学艺术组 王 琳
五、广东音乐在中小学校园的传承与发扬之路
小学艺术组 何丹丹
六、阳江风筝校园传承的几种结合方式
中学艺术组 刁海涛
七、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广东地方音乐》的研究
中学艺术组 杨金龙
八、广东民歌教学的有效渗透
广东地方艺术“非遗”校园传承及教育研究
中学艺术组 胡丹
九、儿童国画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小学艺术组 昝瑾霞
十、“戏剧”进课堂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潮剧
中学艺术组 逯懿瑶
十一、脚底生花
记非遗进校园活动之现场木屐绘画
中学艺术组 李婷婷
十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传承与实践
案例分析广东民歌《月光光》
小学艺术组 胡亮
十三、《落雨大》案例分析
小学艺术组易耘
十四、发现岭南之美,聆听木屐倾诉
广东地方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及成果展示研究
中学艺术组 谢 晖
十五、“非遗”在小学舞蹈课堂的渗透和传承
小学艺术组陈晓畅
十六、小学国画校本课程教学案例——《多变的线》
小学艺术组 杨晨薇
十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广东民歌
《行花街》教学案例
小学艺术组 马昀
十八、国画生本教学中的临摹与创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研究”教学论文
小学艺术组 万红靖
《岭南画派》教学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研究”教学案例
小学艺术组 万红靖
十九、岭南舞蹈在校园的传承与实践探讨
小学艺术组 刘金玲
二十、关于潮州刺绣的调查报告
中学艺术组 杨亮
九、研究后的思考
“非遗”进校园实践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3、专家未能及时进行指导等。
参考文献:《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
“非遗”进校园取得较大的成绩,与学校领导的重视分不开,学校领导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非遗”课题的研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并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工作是结合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以及成果展示等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多次让师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实践中学习,在成果展示中获取信心。
(二)“非遗”进校园形式多样化
地方艺术进校园普及广泛,我们坚持“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的方针,通过课程开发、社团活动、品牌建设、团队演出、对外交流、专家引进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充实了教育内容,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非遗”研究过程中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难题:
1、课题研究相关的例会、交流等活动,由于课题组老师平时工作繁忙,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时间正常进行。
2、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源、资料和信息比较零散、缺乏整合。
教育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情怀、提高民族自尊与自信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遗”课题研究告一段落,我们会继续将“非遗”引进校园、引进课堂,继续传承、保护、发展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