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有《雷雨》的日子(上)
——2011级高二(1)班课堂学习实录
第一回 走近戏剧,走进《雷雨》
2015年10月26日(星期一)第六节 多云
(一) 走近戏剧
1. 识字
大幕拉开:戏(小篆)—戏(颜体)—戏(米体)—戏(毛体)—戏(黑体)
2.学联
读中国传统戏台对联,了解戏剧特点。
(1)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2)
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
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3)
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
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演员,观众,舞台艺术
(4)
应作如是观,古人今人若流水;
谁能为此曲,大珠小珠落玉盘 。
(5)
尧舜净,汤武生,桓文丑旦,古今来几多角色?
日月灯,云霞彩,风雷鼓板,宇宙间一大戏台。
——角色,音乐,美术
(6)
顷刻间千秋事业;
方丈地万里江山。
(7)
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场便见;
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成空。。
——情节高度集中
(8)
作廿四史观,镜中人呼之欲出;
当三百篇读,弦外意悠然可思。
(9)
历代壮奇观,睹胜败兴衰,千古英雄收眼底
高台欣共赏,听管弦丝竹,数声雅调拓胸襟
(10)
尧舜生,汤武净,七雄五霸丑角耳,汉祖唐宗,也算一时名角,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掮旗打伞跑龙套;
四书白,五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杜甫李白,能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都是求钱乞食耍猴儿。(纪晓岚题)
——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3、归纳填空(戏剧百科)
A、定义
戏剧是借助 文学、音乐 、美术 、舞蹈 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 综合性舞台艺术。
B、分类
按反映的矛盾性质和表现手法,可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
按语言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
按结构规模和容量大小,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按题材的时代和编演年代,可分为现代剧、历史剧、传统剧。
C、要素
戏剧的情节讲究高度集中。一般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西方戏剧称其为“三一律”。
戏剧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要求一是富有动作性,能推动剧情发展;二是要个性化 ;三是要有丰富的潜台词 ;四是上口易懂。
另外,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二)走进《雷雨》
1、互动填空:《雷雨》,中国现代戏剧的( )之作
A、奠基 开山
剧作家曹禺从1929年开始酝酿人物、构思剧本,到1933年最终完成了《雷雨》的创作,次年发表。前后用了五年时间。四幕话剧《雷雨》是著名戏剧家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但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B、经典 扛鼎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雷雨》的出现昭示着中国有了第一部可与外国经典戏剧比肩的作品。
C、天才
1933年曹禺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当时年仅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降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雷雨》及后来创作的《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融合了中外戏剧的表现手法,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他的戏剧文学创作标志着中国话剧的成熟。
D、幸运
《雷雨》的发现就遭遇过一段曲折。1933年8月,曹禺完成《雷雨》的初稿,将稿子交给正在筹备《文学季刊》的靳以,靳以是曹禺南开中学的同学、交换过兰谱的结拜兄弟,他深知曹禺的才华,他先后向文学家郑振铎和《文学季刊》分工负责审读剧本的编委、戏剧名家李健吾,不料两人均不认可。
恰在此时,《文学季刊》有篇稿子临时抽掉。靳以告诉巴金,以前周末常到我们这儿坐坐的文学青年万家宝写了一个剧本。巴金一听很感兴趣。靳以马上把《雷雨》的手稿交给了当时名气很大的小学家巴金。
巴金当晚一口气读完了《雷雨》,“而且为它掉了泪。”第二天就将这个剧本推荐给郑振铎,并且作主将这个剧本在 《文学季刊》顺利地发表。
名剧《雷雨》的诞生巴金起了关键作用,他以艺术家的敏感和高度的艺术鉴赏力,立即发现了《雷雨》的价值。同时,曹禺挚友靳以的三次力荐功不可没,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两位都是发现《雷雨》价值的功臣,是发现曹禺这一杰出人才的伯乐。这段故事当时被人们称为“文坛三人佳话”。
2、剧情介绍
第二回 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2015年10月27日(星期二)第三节 小雨
(一)成立学习小组
1、明确小组学习规则(学习小组与评判小组)
2、分组(学习小组为就近分组,评判小组为临时抽签决定)
3、组内分工(选出负责人、汇报人,评判组决定点评方式)
第一组
组长:陈飞
组员:王志军 邓晓莹 王施然 邢睿
第二组
组长:苏晓晴
组员:王丽文 常凯晴 马天舒 刘敏懿 陈颖姿
第三组
组长:阎格
组员:周冰 陈伟豪 曹聪颖 罗琬莹 邓乐怡
第四版
组长:李雨桐
组员:袁嘉洋 欧阳忆慈 李思翰 黄子烜 林丹丹
第五组
组长:刘开
组员:陈楚森 罗铭浩 朱承轩 史宇男 伞睿
第六组
组长:阮泳琳
组员:苏彦 曾泰峰 乔义博 钟纤纤 钱逸瑜
评判组
组长:蒋雨侬
组员:王彩遥 曾俊翔 袁添锦 钟燊培 钟思成
(二) 明确学习任务
1、一次演讲
周朴园对梅侍萍,有情还是无情?
青春版《雷雨》删去鲁大海,有理还是无理?
2、一场演出
选择并演出《雷雨》片断(课本节选内容以外部分亦可)
3、一张海报
为本组雷雨的演出制作一张海报
(三) 合作学习探究
各组头脑风暴,确定观点,撰写演讲稿
各组选择剧本片断,角色分配,排练
各组确定海报构图及广告语创意,指定专人绘制
(三)经典学习借鉴
课外观看老师提供的话剧版、电影版、明星版《雷雨》视频
第三回 唇枪舌剑,短兵相接
2015年10月28日(星期三)第一节 多云
(一)演讲析情说理
【第一组】发言人:陈飞
对于“周朴园对梅侍萍有情还是无情”这个问题,我们小组认为是无情。
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仿佛可以看出朴园对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实他记得那些只是因为他的愧疚,保留那些习惯,是让自己觉得自己高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自我麻痹的行为。
1.从《雷雨》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气盛,而梅侍萍又是他身边少有的读过书的女人,或许萌发出了一种好感,但这种感情不够真实。
2.他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应该接受了许多西方思想:开明、自由。如果他爱梅侍萍,那他在家人赶她走的时候他可以反抗,可是他什么都没有说,他接受了。所以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虚情假意。
3.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避而不愿见。 他口口声声表白不忘旧情,以期逃避侍萍的谴责; 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害怕欺辱侍萍的卑劣行径张扬出去,有损门第,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暴露出他爱的是金钱、名利。
我们可以看到在《雷雨》中鲁大海这一人物塑造得并不成功。
1.李健吾曾解释说:“作者或许想把鲁大海写成一个新式的英雄,但是因为生活的关系,往往停留在表皮,打不进人物的内心存在。的确如此,当曹禺写成《雷雨》剧作时,也不过是一个尚未走上社会的24岁的学生,他与社会是一种相对疏离的状态,基本没有经历社会底层的磨砺,他不可能了解一个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工人。这样,鲁大海虽然体现了历史现实中工人阶级的反抗性和这一阶级不成熟的一面,但是作者显然忽视了他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2.青春版《雷雨》减去“罢工”这条与矛盾冲突主线关系不那么密切的线索以缩短篇幅,但更重要、更具本质性的意义就更容易展现给观众。却在于试图变一个思路、换一种眼光来解读《雷雨》。
3.编剧曹禺也曾对青春版的编剧说道“我在《雷雨》里写一个鲁大海就是为了要进步一点,要革命一点,其实我哪里知道什么工人啊!所以在整个戏里这个人物最嫩,最不成熟,删掉他很好,很大胆,我赞同。删掉鲁大海,罢工这条线就没有了,罢工这个内容跟整个戏是不大谐调的,其他的冲突都和这个没什么大关系,把这条线抽掉,对剧本没有伤筋动骨的影响。反而我觉得有味道点了。”连原编剧都承认了,还有什么好反驳的!
【第二组】发言人:刘敏懿
我们组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周朴园对梅侍萍是有情的,不过是一份复杂的情。
首先,我们从原著中或是课本的选段中可以清楚发现,三十年来,周朴园一直保持着的众多习惯都是与梅侍萍有关的,甚至在他最私密的个人书房里还依然放着她当年临走前留下的照片。
第二,从作者在剧本中对演员表情动作的要求(舞台说明)看,如“苦痛”“汗涔涔”等都表现出作者在塑造这两个角色时,是按照二人在三十年后依旧有情的设定创造的。
第三,关于上一组认为当年周朴园赶梅侍萍母子二人出门时,二人已恩断义绝的观点,我们不敢苟同。旧时的大家族是如此黑暗,在对待有损门楣之事的时民所用的手段总是非常阴狠。三十年前,侍萍在被周府扫地出门时,或许周朴园是不希望她继续受折磨,而趁机让情人离开周府这个“炼狱”也未可知。综上,我组认为周对梅依旧有情。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组坚决认为删去鲁大海是无理的。
首先,大海是《雷雨》中工人阶级的代表,是与代表资产阶级的周朴园交锋的重要人物,少了这一角色,便无法揭露周朴园当年在资本积累时所做的阴险毒辣之事,也少了亲生子指骂亲父的精彩情节。
第二,对于上一组表示鲁大海是一个不成功、“无血无肉”的角色,我们组也不敢苟同。
我们认为,周家与鲁家之间是存在角色对应的。如周朴园对应的是鲁贵,繁漪对应的是梅侍萍,周冲对应的是四凤,周萍对应的自然就是鲁大海了。试问,若在这一体系中少了鲁大海,是不是就会造成整部作品的不完整呢?
第三,对于上一组通过查资料所得的“作者创作时仅24岁,并不能了解决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故塑造出的鲁大海形象不丰满之语,我们亦表示值得商榷。作者当时虽仅为一个求学中的大学生,但二十上下的年纪,不正和剧中鲁大海的年纪相仿吗?加之,其也是一个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如何就不能体会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了?所以,恰恰相反,我组认为作者非但在创作“大海”这一角色时没有失败,反而成功用自己与剧中人相仿的生活经历创造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重要角色。
以上,就是我们第二小组通过讨论得出的结论。
谢谢大家的聆听。
【第三组】发言人:周冰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可以代表我们组发言。经过我们组的激烈讨论,即使大多数同学表示陈飞组的观点,但还是有两位同学认为她们的观点值得商榷。最后我们相信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所以选择遵从两位同学的观点。
我们组认为周朴园对梅侍萍仍然有情。理由如下。
首先,陈飞组认为周朴园对梅侍萍已经无情,原因是周沉迷于金钱、权力,对梅侍萍的感情只是愧疚。那么试问,既然如此,那他何必将侍萍以前用过的东西放在家里,勾起他对试图逃避的过去的加快?诅大家翻开课本71页,周朴园不仅留着家具,而且还记得梅侍萍的生日和习惯,从中流露出的是周朴园对侍萍的念念不忘。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没有感情,是不会在乎她的过去和现在的,应该是冷漠才对,而周朴园的反常行为恰恰说明了他对侍萍仍有情。只是在当时土建社会和旧观念的束缚下,这颗爱心逐渐变为愧疚之心。但是这样的愧疚仍建立在庞大的感情基础上。课本68、69页,他频繁地问起侍萍今在何处,想要翻修侍萍的墓,这都说明他对侍萍仍有感情。
其次,我们组的同学一致同意,可以删去鲁大海这个角色。因为纵观全文,主要描述的是周朴园和梅侍萍的故事,而鲁大海只是这个故事的支线,对主体故事并无多大影响,删去他不仅可以使剧情更加集中,便于观众理解,而且也可以强化主线,使观众更能体会周朴园和梅侍萍的爱恨情仇。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
【第四组】发言人 李雨桐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一次机会让我代表我们小组上台发言。
对于问题一,我们小组经过商讨之后一致认为周朴园对梅侍萍是有情的。理由如下。
首先是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周朴园望向照片”、使用以前的家具、对在三十年前在无锡的美好回忆,无一不体现出了周朴园是对梅侍萍念念不忘的。
再以作者的写作目的来分析,曹禺创作这一剧本的目的是表现一种反封建、提倡自由的思想。从而我们能推断出周朴园年轻时也曾挣脱封建家族的约束,追求过自由恋爱,但最终又回到封建家族之中,放下了自己的爱情。
虽然无情,但在周朴园知道梅侍萍出现后性情大变,甚至想要赶走她,我们可以总结出,周朴园对她有情:三十年前是爱慕之情,三十年后是愧疚之情。
对于问题二,我们坚信鲁大海在剧中是不能删除的。
鲁大海是文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代表的是工人阶级,而周朴园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若删去则没有两个阶级之间的冲突。有一句话说的好,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缺少了这两人的冲突整个剧就略显平庸。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组】发言人:刘开
大家好,我们组认为周朴园对梅侍萍是无情的。
其一,周面对作为仆人的侍萍并未认出,说明他怀念的只是当年温柔美丽的侍萍,冷静地询问表明他对当年的罪恶早已淡忘;
其二,周极力美化侍萍的身份是想掩饰自己的丑行,抬高自己的名声;
其三,周当知道侍萍还活着时,第一反应是躲过去;
其四,周所做的纪念侍萍的事只是为了安慰自己的良心以及做给别人看,并不是真怀念;
其五,周用支票打发侍萍,认为其只是来敲诈他,更显卑鄙无耻。
总之周千方百计想躲开活着的侍萍,生怕自己的丑行被揭露,体现了出身封建大家庭的周朴园虚伪、自私、冷酷、老谋深算的性格。
另外,我们组认为删去鲁大海是无理的。因为剧本意在揭露资本家的丑恶面孔,而鲁大海正好代表了下层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与主线相辅相承。请大家注意:
一是周面对鲁大海摆出一副对待工人的傲慢态度,在他眼前只有利益冲突而无父子之情,反映了他的冷酷无情;
二是周与鲁大海对峙时,大海慷慨激昂、义愤填膺,而周冷静无比,稳操胜券,深刻体现其老奸巨滑;
三是大海是周的第二个儿子,但当初残忍地把他赶出周家并由侍萍辛苦带大,体现了劳动妇女的坚韧善良,讽刺了周的自私冷漠。
以上就是本组观点。谢谢!
【第六组】发言人:阮泳琳
对于周朴园对梅侍萍是否有情,我们组的观点是有情,但只有愧疚之情。
首先,虽然相隔三十多年,但周朴园还记得梅侍萍关窗的功作以及她的习惯和生日,但这并不是爱情。周朴园在梅侍萍生下第二个孩子后,为了迎取名门小姐而将梅侍萍从周家的大门赶出去,可见他对梅侍萍没有爱情,周朴园的冷血无情借此跃然纸上。
其次,由剧本我们可以发现,周朴园对一切事物的解决办法就是用钱。当她得知,鲁四凤的妈妈就是梅侍萍时,他马上有巨大的态度变化。由原来的慈祥面孔,瞬间变成严厉冰冷的表情,说明他不想见到梅侍萍,怕她将当年的丑事曝光,用钱来打发她。更有一个关键性的表现即周萍想要打鲁大海时,他并没有制止。由此可看出,鲁大海作为周朴园的亲骨肉却没有受到周仆园的维护,说明周朴园对梅侍萍并非真爱。
至于青春版删去鲁大海的片段,我们认为是不合理的。一是鲁大海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周朴园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对立激化了戏剧中的矛盾与冲突,而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二是鲁大海的出现衬托了其他的人物,使剧中周朴园和周萍的形象更加丰满;还加快了剧情的发展,将其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