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行漫记
——追忆2015年暑假时光
今年暑假结束了,明年的暑假还会远吗?人生就是由一个个过去和期待组成的。
暑假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名字,又是一个令人嫉妒的名称。
说它令人神往,因为在它的怀抱里人你可以自然醒,不必担心上班迟到,计划与总结;你可以周游世界,不必考虑备课、上课;你可以悠闲的漫步、品茶、聊天,享受漫生活,不必考虑加班与任务、考试与分数;至于那些在此期间内琳琅满目般的放松式学习、游乐型培训更加令人愉悦身心,为此说“暑假是教师最大的福利”好像一点也不过!
说她令人嫉妒,当然是针对非教师职业人群而言的。当我们放假之时,正值他们顶着酷暑上班、下班、生产、销售、下工地、跑客户……之时,并且年复一年,什么感受?以前每每听朋友说,你们教师幸福啊,一年有两个假期,我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他们有点“挖苦”之意,“卖弄之嫌”,现在看来,他们确是发自内心的羡慕,是真心的嫉妒。在全民追寻幸福感的今天,尽管每个行业都会有倦怠感,但教师行业的两个假期确实给人带来自由与幸福。至于恨,当然没有,因为他们的孩子离不开我们教师啊。
自媒体时代,微信信息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难以想象,有人以自恋、网哂隐私为乐,有人以励志、展现文采为荣,更有人以公开自己二十四小时生活与行程为使命……尽管人们常对其方式摇头叹息,但每个人都深陷其中,你就是其中之一。微信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我们彼此相隔万水千山,而你的行程我确了如指掌。微信是自由的,只要你敢哂,我就敢看,只要你敢说,我就敢读。
作为教师,难得的暑假正是利用微信和他人分享暑假精彩生活良好时机,于是此时的外校微信比任何时候都丰富,从美国的西点军校、哈佛大学到澳大利亚海滩;从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到红都瑞金的红井;从北国风光到南国风情,从特色小吃到美味大餐,从家人团圆到故友相聚……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暑假生活,各有各的乐趣,各有各的精彩。
几年未回故里的我,2015年暑假终于自驾踏上回乡的征途,借用一名著,且称“北行漫记”吧!
婺源——中国最美乡村
广乐高速开通了广东通往江西、安徽一段最美旅程,当具有喀斯特地貌——韶关峰林离我远去的时候,我来到了中国瓷都景德镇,到了我的第一站目的地:上饶山区的婺源。
婺源是我一直神往的地方,这里不仅是一个美丽而又不失古典文化气息的地方,更在于这里本来是安徽之地,与徽派文化本属一脉。当地向导说婺源最美的季节应该是三、四月份,正是油菜花开放的季节。我深知,至少在我退休前,这个季节是来不了的。不过,向导的另一席话,使我“幸灾乐祸”了几分,心里平衡了许多:“三、四月份的婺源,人山人海,找一个住的地方很难,到江岭观景台看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是必须的但很是遭罪,不仅车上不去,在观景台甚至无立足之地……”而此时的我竞直开车前往,站在高台之上,尽情俯瞰山下的另一番美色,没人与我争色,恍若我就是“指点江山、封路前行的封疆大吏”!
婺源不仅有油菜花,不仅有徽派建筑,更有蕴含悠久的历史文化。东线、北线、西线三条精品线路构成了不同的文化与自然景观。
走进婺源,印象最深的除了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及相映在层层梯田间、有着深厚的徽派文化底蕴的古朴山村外,就算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美了。李坑的小溪虽然算不上宽阔,但溪水清澈,源源不断;每天村民都在溪边洗洗涮涮、嬉笑聊天,其乐融融……进入村庄,还可以欣赏到那古朴建筑精美的雕刻装饰和深深的铺着青石板的小巷,以及随时可看到或忙碌或悠闲、充满浓浓生活气息的温馨画面。
江湾是江泽民的祖居。自唐以来,江湾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交通要塞,为婺源东大门。这里山水环绕、风光旖旎、文风鼎盛、群贤辈出。
汪口,距今有1100余年历史,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而居的徽州古村落。村周青山环抱,清溪碧河,东水西流沿村落南侧浩荡而去,堪称奇观。明清时期,汪口喧闹繁华,店铺林立,虽经千载沧桑,但留下的历史遗迹诸多。散落在十八条古巷中的众多官第、商宅、民居和书屋等名古屋里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特点和风格。被国内外古建专家誉为“建筑艺术宝库”的俞氏宗祠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汪口被授予“中国民族文化村”,2007年汪口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彩虹桥、延村充满了古代乡镇气息,只不过延村更充满了特有的诡异气息。不知道蒲松龄的《聊斋》是不是在这里写的,但1980年的老版《聊斋》是在这里拍摄的,至今这里都还陈列有拍《聊斋》时候使用的一些道具。
有人这样形容婺源,“一颗镶嵌在最有名的油菜花和徽派建筑之间的珍珠,其乡村之美,在于浑然天成的和谐”。婺源是一个很有历史感的地方,就像一本充满了思想魅力的哲学课本,它需要人们来细细的感受、品味它的气息,任何浮躁的心态,都不会领略它真正的魅力!短短两天,我只能走马观花,我期待与她的再次重逢。
屯溪老街——黄山脚下的徽商重镇
告别了婺源,沿着风景如画的皖南山区,向着黄山进发,只因我已两上黄山,这次目的地是她脚下徽商重镇——屯溪老街。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的屯溪老街,位于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的整个街巷,呈鱼骨架形分布,虽历经天灾人祸,几度兴衰,仍保持着明清年代的街市情趣:茶楼酒肆、书场墨庄,匾额旗招、朱阁重檐。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也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屯溪老街与北京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一同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
徽州文化既是地域文化,又是中华正统文化传承的典范。屯溪老街集中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这里有徽墨、歙砚、徽漆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享誉中外的名茶。屯溪老街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以粉墙黛瓦马头墙和砖雕、石雕、木雕为主要特征的徽派建筑文化,以同德仁药店为代表的新安医学文化,以书画、匾额、楹联为代表的新安书画文化,以老街一楼、老徽馆为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歙砚徽墨为代表的文房四宝文化,以三味茶馆等为代表的徽州茶文化,以及以馆藏器物和工艺品为代表的民间器物文化,构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屯溪老街还是蜚声海内外的徽州传统工艺品的加工、制作、展示、销售中心。
漫步在徽商造就的屯溪老街,一是发觉自己“特有文化”,历史名街造就的丰厚文化底蕴,此时仿佛才气附体;二是觉得自己“特土豪”,这里是古徽州的商业重镇,是徽商的聚居地。徽商名扬天下,身居其中自然财气聚身。三是特敬佩管理者眼光,屯溪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现代建筑鳞次栉比,但屯溪老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深厚的商贸文化薪火相传。
西递、宏村——“画中的村庄”,世界文化遗产
从屯溪老街出发不到一个时辰,就到了国家5A级景区:西递和宏村。
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西递、宏村始建于宋朝年间,被誉为“画中的村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黄山风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是徽商的发源地,也是徽派建筑最古老、最典型的代表。西递出徽商,出富豪;宏村出绅士、出品官,两村各有特色,各有丰采,各有文化。不了解西递、宏村,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徽商;不到此地,就无法真正理解徽派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此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很多电视台都将此地作为介绍徽派文化的理想素材和拍摄基地,当地山水、建筑、百姓的出镜率和知名度都很高!
走进一线天般的小巷,踏着古代的石板,进入徽商与徽官深宅大院,厚重的徽商、徽官文化细化在一窗、一叶之间,凝固在一草、一木之中。听着讲解员充满自豪感的讲解,此时我仿佛顿悟了名扬天下徽商、徽官文化的真谛:其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徽州,读书是经商、为官前的第一选择,是当地的祖训和遗风,为此古徽州地区特别崇尚学习、读书之风,徽商绝不是土豪,徽商、徽官一定是儒商、儒官;古今安徽人崇尚读书、学习,出领袖、出大师、出人才自然有其历史传统。其二、诚信致富,宽厚待人。徽商之所以名誉天下,与童叟无欺的诚信品质密切相关,这里有流芳百世的“三尺巷”故事;这里有发人省醒、传颂古今的匾额、楹联,联想如今无品商人坑蒙拐骗,社会缺乏诚信,我们为之羞愧!其三、古徽商、徽官惟才是举,举贤不避亲,自己升官、发财不忘父老乡亲,他们尽其所能恩泽乡里、造福百姓,这正是如今“带领大家共同富裕”的历史真实写照 !
八公山下、大别山上——忆同学少年
告别了西递和宏村,沿太平湖,过九华山,一路向北,回到了我的故乡:位于江淮之间的寿县、淮南、六安。
位天八公山下的寿县、淮南,是安徽的文化名城和工业重镇,每每提及家乡也颇有点自豪感:寿县是战国古都,西汉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县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是楚文化的积淀地,豆腐的发祥地,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寿县文化底蕴丰富,人才荟萃,楚国名相孙叔敖、清末状元孙家鼐、爱国名将方振武及其孙女陈方安生(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均祖籍于此。
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的淮南市,资源丰富,物产富饶,是中国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西汉时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后刘安在此立都,在八公山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编纂了千古名篇,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淮南子》 。
六安为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又称“皖西”。是“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有人说,旅游就是人们彼此到对方的厌烦地方看风景。此话虽有些不中听,但有一定道理,早已熟悉了本土的名胜古迹的我,不会过多关注家乡的美景,期盼的是在此将要举办的两次非同寻常的同学聚会。
八公山下,寿州城外,大学同学齐相聚;大别山上,红色老区,高中同学喜相逢。
大学同学的聚会是从“八公山豆腐宴”开始的,八公山是豆腐的发源地,寿县是豆腐的故乡,能将豆腐做成几十种味觉、视觉、造型完全不同的美味佳肴,也唯有此地有此功力;高中同学的聚会是从“脑筋急转弯”开始的,见面瞬间准确说出对方的名字是每个人必须的,尽管比较尴尬、紧张但乐在其中。在推杯换盏之际、在半醒半醉之间,我们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学生年代,追忆我们逝去的青春、花季的年华……
和老同学们的再一次握手,对我来说确为幸福之事。幸福在于:很多同学毕业至今竞是我们第一次相见,一为28年,一为32年,从青春年少到年逾花甲弹指一挥间,恍若一夜间,恰似一转眼。人生又有几个28年、32年?可叹的是有的同学毕业后竞成了永决;幸福在于:彼此回忆青春岁月、逸闻趣事、分享快乐、诉说烦忧、相互慰藉;幸福在于:同学之谊、同窗之情为世间最纯真,她让我们彼此忘却功利的身份、利益的纷争、世俗的献媚,她让我们无话不谈、畅所欲言……
近期微信圈里,流传着某些变了味的同学聚会,对此我也从不怀疑其真实性,至于怎么看,这既是心态问题,又是价值取向问题,我不能“代表”,但可以表达:确有个别同学升了官、发了财,想在同学面前展示一番,特别是过去在班上默默无闻的同学。其实这种心情可以理解,谁不想将自己光亮、成功的一面展示给他人呢?有意将自己的“贫穷、失败、苦难”暴露给同学反而是不正常的。绝大多数同学之所以参加聚会,最主要的原因是想一叙同学之情,了结思念之苦。社会是现实的,人也是有差别的,同学当然也不例外,实际上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富有、官阶的同学,往往是无意的,长期职业习惯而至,其实他们内心深处非常在意、珍惜过去的同窗之情。我们要以阳光的心态拜会同学、参加聚会,同学间其实是没有什么可比的,不同职业、不同单位、不同家庭、不同经历,各有各的幸福、各有各的痛苦,同学关系永远是纯洁的、平等的。
我的同学中有官到副市长、秘书长、检察长,富至千万、亿万,但他们所表现出的低调、谦逊、随和、大度使同学们倍感亲切与骄傲,“同学间只有同学,没有身份、利益”,这本是同窗好友的应有之义,“只要你过的比我好”是我们每一位同学对对方的真诚祝愿!
家乡——地平线上消失的村庄
站在家乡的田垅上,望着眼前高低起伏的秧苗田,这里是我生长的村庄。曾经二百多人的村民不见了,曾经的房屋、树木不见了,曾经的大人喊叫、小孩哭闹、鸡鸭鹅猪喧哗声静默了,耳际旁是此起彼落的青娃声。水稻田里升发的蒸气代替了袅袅炊烟,远处是已经逝去亲人们的坟头……
此时我的心情一阵苍凉,五味杂陈,不知是喜还是悲,是祝愿还是悲戚?
我们的村庄(“下家”)是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其命运是与中国部分农村命运甚是相似。自从80年代“打工潮”在农村涌动以后,“下家”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一是因为地处偏僻,村里人多地少,普遍贫穷;二是因为当地缺少特色,既没有什么企业、也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没山、没水,也没有“农家乐”。先前出去的又分别带走亲戚、朋友,村里只剩下几户人家,家境渐好的又分别搬往交通更为便利的集镇,“下家”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说悲——是因我的村庄不见了。消失的村庄带走了我们童年的记忆和成长的根脉;它带走了我们赖以寄托的故乡情,多少年之后,我们的后代根本不知有这么一个他们的父辈出生、成长的村庄,一切都成了美丽的传说
说喜——是因我们看到了中国新农村的变化和城镇化道路的进程。中国新农村的发展必然要整合土地、统一规划、整体设计,这必然要以牺牲小家服从全局为前提,看到寿县新农村的发展;看到我们周边崛起的“新桥国际机场”;看到我们村庄的后生们一个个变成城市居民,我们由衷赞叹中国农村的巨变,这种变化尽管是牺牲诸如我们村庄等为代价的,但这种代价是值得的,是一个造福于后代美好的代价。
我曾无数次想象:在北京、上海;在广州、海南;在纽约、巴黎……某年某月某天,在某地偶遇我们村的后生,我们定会有一个共同话题:消失但永存于我们记忆的家园—— “下家”往事!
2015年8月18日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