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不想说的话题——高考

文字:朱传久供稿:图片:时间:2015-06-23点击数:1762

 

 

出生于60年代的人们对中国的高考,别有一番复杂情绪,爱恨交加!大体是爱过去,恨现实。一方面自己是高考制度的受益者,通过“独木桥”般的高考鲤鱼跳龙门,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又大骂目前高考制度,诟病它的种种弊端。这种矛盾心理其实每个过来人都有,只不过表达程度不同而已。

最近微信圈有一篇特别火的一篇文章“中国最幸运的一群人”:1962——1972出生的人 ,引起了诸如我等正值这个时代人的强烈共鸣:避开了上山下乡,参加了高考;上得起大学,大学校风“纯洁”;工作躲开了“拼爹”,找对象难碰“拜金女”……每每想此暗自庆幸,庆幸之余,又不免为下一代担心,迷惘于当今教育时局

 

 

教育的迷惘

身处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们不知是祸还是福?特别是身处在中国日前的教育体制下成长的孩子们不知是悲剧或是喜剧?我抵制不住内心翻涌上来的拙想,可能是学识才浅,难以洞察以下现象: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是如此之优越,为什么那么多孩子漂洋过海求学,这种趋势已从读研留学下沉到小学留学;“国际学生等于中国学生”且这种趋势成了许多家庭不约而同执着追求,“学生大逃亡”无论怎么理解,对我们而言都会是一种不祥的感觉

如果说中国教育理念如此前沿,为什么中国至今找不出一种教育思想,领先于世界潮流,而受到普遍赞赏以至使学子们受益无穷。现实中我们所见到的:今天“素质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明天“全人教育、生本教育、本真教育、挫折教育”……来自于众多“教育专家、权威、官僚”灵光一现,标新立异的心血来潮,此专家和彼专家台上轮番轰炸,再加上某些学校不明事理、盲目跟风、缺乏远识的功利管理者推波助澜,悲惨的一线教师们彻底晕菜,经验与成功呈逆增长,出现 “越原始越有效” 教学奇异现象

如果说中国教育如此先进,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排名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而现实是中国经济GDP已经是世界第二位了。学生分数的提高往往是与情商、能力、非智力因素弱化伴随的;高等教育除了几所名校外,成了学生成长的重灾区,大学美好时光往往在娱乐中虚度,悲摧的是当代大学生含金量持续走低,面临毕业即失业窘境

中国目前的教育一是浮夸成风、表里不一;二是迷失方向。一方面在自欺欺人大讲特讲素质教育,试图以素质教育引领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对此中国很少有几所学校表面上敢逆潮流而动,公开承认“应试教育”;但另一方面中国基础教育的最核心的评价标准——“唯分数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尽管有的专家硬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本来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说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正常的人(包括宣传者本人)也知道是骗人的把戏,应试、分数才是硬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当前的三个“高考加工厂”尽管比较赤裸裸,但到有它率真的一面

 

 

“三所牛校”

安徽六安的毛坦厂中学、河北衡水中学、湖北黄冈中学,是中国当前最典型的三个“高考加工厂”。这三所中学有三个共性:一是赤裸裸而不作任何掩饰的“应试至上主义”。学生的全部生活是一场又一场的考试,题海战术,月月排名;二是时间精细化。这些超级高考牛校学校的作息时间被精确分配到每分钟。三是校园是“”?很难说清。

毛坦厂中学校外烧香,校内励志;衡水中学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学校实行无死角管理”:吃零食、照镜子抠脸男女生频繁交往、发呆都会被扣分从起床到睡觉成绩、德行、卫生包括洗澡时间全部纳入量化考核每天除了休息、睡觉时间外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变成学习超人。黄冈中学变态试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做题比追女生还难老师为了激励学生上进,在每间教室里摆两双鞋子一双皮鞋,一双草鞋。老师说:“你们要努力呀,考上了大学就穿皮鞋,考不上大学就穿草鞋黄冈状元都是这样逼出来的。

三所牛校的横空出世,引发全国上下一片惊疑,二种态度泾渭分明,其一、变态论。在现代教育发展到21世界的今天,在如今学生拥有众多选择和出路的年代,尽然还有这种非常原始、非常变态、非常功利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行为,它们的出现使我们的教育倒退了几十年,考生在集中营式的学校中身体与身心遭受双重摧残,唯分数论的结果是,即使考取了大学,仅会应试的学生也不会有好的出路;其二、市场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作用,存在就是合理的。三所牛校在遭到全国一片叫骂同时,很多人纳闷:既然那么变态,那般残酷,那么的没人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长趋之若鹜、那么多学生心甘情愿?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为什么还为此乐此不疲、给予学校那么宽的生存空间?这归根结底是市场问题,对考生及家庭而言,上大学仍是改变考生的命运从而改变家庭命运的重要机遇;对学校而言,高升学率是一面旗帜,是一把能给学校带来无尽荣耀与财富的金钥匙,除此之外,一切都是苍白的;对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而言,本地学校升学率高就是政绩,就是形象;至于靠高考产业链生存的商家,更是发财致富一种难得的商机,整个毛坦厂中学的学生养活了这个被称为“高考镇”的地方

以我的教育影响力与知名度,不敢妄加评判孰是孰非。私自想法到有几条: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三所学校是不正常的,是非常态的。这种非常规的高考加工厂,固然当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随着高考制度的变革,最终会烟消云散,因为它至少违背了二大规律,一是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二是青少年成长规律;其次,这三所学校所引发的是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冲突、教育理念与教育利益的冲突,说到底是教育理想主义与教育功利主义的对立。三所牛校的出现,正是受中国当前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也是教育深层次矛盾的呈现,应该是中国非常态的特色之一;再次,正因为是非常态,所以它是不可持续的,这类学校一般出现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欠发达经济必然导致一是视野与思想的短视;二是出路的窄。随着三农的发展,城镇化的建设,特别是中国高考模式与风向的转变,纵然高考依然存在,但这种另类的加工厂般的高考将不复存在,新常态的高考必将出现

 

 

致终将远行的孩子们

 

 

“曲终人散,人去楼空”,是广外外校7栋4、5楼每年都要经历的场景与画面,中国特色的二天风暴后,这里成了高三毕业季老师们忆苦思甜的场所:兴奋与懊悔同在,自豪与落魄齐飞……

最近几天,外校的高三学子们在周游世界,丈量祖国美好河山。她(他)们试图把三年来的学习压力抛向九天,真正享受青春美好岁月。高三是美好的,正如励志口号说的那样:没有高三,拿什么回忆我们青春岁月?“高三情结,高考体验”是一个人一生的心灵慰藉,即使那些已经出国、已经保送的同学仍觉如此。中国人都有一种这样的感悟(老外是永远无法理解的):孩子不经历高考好似中学时光缺少了什么,家长没有对孩子高考的陪伴好似亏欠了什么。

高三是痛苦的,学子们不仅有数不清的考试,做不完的试卷,更要学会平衡人际关系。每科老师都会目光坚毅、不容商量地强调自己的试题是最重要的、必须完成的。可怜学子们一不敢得罪老师,得罪高三老师“后果很严重,”二在时间有限、能力有限,怎么办?对此,高考过后我常常有自责感、内疚感,但如时光倒流,我依然还是理直气壮!

高三是师生间磨合与智斗的过程,很多同学在哲学“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方法论的启迪下,在各科老师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他(她)们在用自己“矛盾特殊性”的方式平衡各科老师。我等政治老师教会了学生哲学,反被学生用“次要矛盾”来对付我们,有时当我们被“玩弄”之后,暗自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老师被拍在沙滩上”,借用一句老扈的名句“外校学生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在外校,我有过五届高考,历经形形色色富有个性的学生,本届也不例外。最近有一个习惯,站在11栋窗口,我时常注视从5601实验里发出的灯光。在外校很多年,我很少到此也从未留意过此处的灯光,今年不同,因为这里是我和传媒班同学共同战斗过的地方,最近几天,看到曾经的灯火熄灭了,心中不免有一丝失落,人总有一种感受,过去的东西往往是最值得留恋的。

2015届孩子们(以文科班89为例)相处非常愉快,一是他(她)非常率真、纯洁,心地善良,师生和谐相处,课堂因愉悦的师生关系充满活力与欢笑;二是课堂内、外因他(她)们的才气、灵气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上海财经大学的陈卓颖与复旦大学的岑绰琳直到半年前我才分清谁是谁,可能她们太“学霸”了。卓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据说从小卓颖爸妈就是按中国古代才女模式培养的;绰琳有一种大家风范,其独到的思维能力和极强的自学能力,任何老师在她面前都须小心谨慎;率真而有明星风范的曦彤,其主持风格日渐大气、成熟,大有赶超师姐温雅之势;九班“暖男”范思腾,人见人爱,其凝聚力、亲和力无出其右;纯真的雨晴,活泼的张然,内秀的家健,动人的张雪……九班是外校的又一个才女班。

最难忘的“九班十二钗”(二位男生姑且男扮女装吧),我们共同度过了高三最后岁月。我为我终于分清了张智琪,张嘉琪而高兴,二位同学为此经常批评我;炳恒在高一我们有一次比较大的冲突,到高三终于亦师亦友了;和詹永杰(詹总)谈话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最后两个月的谈话超过了三年总和,能和詹总说上一句话真是不容易;经倚是我政治课代,到最后我才发觉,让她做课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颖梅、博雅、芷情、曼林以她们的勤奋与朴实而使她们深受众人喜爱,与她们相处特别踏实、自然;牧蓉、雨彤、晓莹尽管话语不多,但往往一鸣惊人,属内秀型实干派。与十二位同学朝夕相处的日子,是我们最为充实和开心的日子,她(他)首创的“政史地三剑客”,着实让我等(老孟、茂盛)虚荣了一把!

说起八班,学生们一直在为我和老孟普通话排名而纠结。如如和可可,老师们非常喜爱的一对姐妹花,一个八班,一个九班,世华与李颖家的双胞胎,尽管我十分努力地分辩,但有时难免出错,好在两个可爱的孩子经常耐心教导我如何区分,现在有点感觉了。高君怡,一个个性十足的女孩,是我从教这么多年来印象最为深刻学生之一,她内秀与外向兼存,学习时专注内敛,课间以模仿老师们的上课动作与表情为兴趣。每当课间,全班同学会定期观看她的模仿秀,尤其模仿老孟惟妙惟肖,当然我也是“受害者”之一。她可能受老爸老高的影响,常常语出惊人,对社会的洞察力和评价力常常使我自叹不如,为此我常常严肃地告诫她:必须用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用于高考,否则……

玮宜在八班是大姐大式的人物,其组织能力和号召力非同一般,更令人惊奇的是小小年纪居然懂得烹饪,烧得一手好菜;子木是特立独行的才女,在平日课堂上偷偷练就的漫画,居然在专业考试上大放异彩,常用漫画家眼光打量老师的她,说不定哪一天“外校、老师、同学”都会成为她作品的素材,此生前途不可限量;我期待着能听到外校启杰那浑厚的男中音从广东粤语频道中传出……

 

 

又是一年毕业季,对同学们而言,高考结束的同时,新生活即将开始。此时此刻,你们最不想回的是校园,最不想谈的是高考,你们有理由“胜利大逃亡”,我们也是一样。但我坚信:当你们远离外校,在外求学、奔波后,你们定会想念外校、回忆这段外校青春岁月,因为这是你们成长的地方,是梦产生的地方,是心灵的故乡!

                                                                              2015619日写于外校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