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美国教育考察报告及思考

文字:杨金龙供稿:中学艺术组图片:时间:2014-01-08点击数:2767

    

    一、美国教育考察报告

    广东省初中名教师培养对象第一批(包括我在内)共19人,于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12月1日开始了为期20天的教育培训考察。

第一周主要是集中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进行培训。培训期间,一是了解学习了美国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体制、教育法案、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育人目标、项目式等教学。二是通过对话交流,探讨、了解了美国的基础教育体制、学校管理机制、校长及其教师的专业发展管理培训、学生管理、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美国基础教育的特色和教学方法,中美基础教育的特色比较等。

第二周、第三周,我们一行19人分别进入了纽约、波士顿、华盛顿的大学与中小学,零距离感悟美国大学、中小学学校的教育、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其间共参访了大学4所(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西点军校、普林斯顿大学)、小学4所(PS 58 The Carroll School、East Side Elementary School 、West Side Elementary School、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t Johnstown),初高中5所(哥伦比亚数理科技高中、东区中学、、史岱文森高中、大约翰城高中(Greater Johnstown High School)、、西德威尔友谊中学)的教育与教学;参访跟岗学习的这些学校中,有私立学校,也有公立学校;有普通学校,也有贵族学校。期间我们还考察了这些学校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并进入课堂旁听、观摩了他们的阅读写作、历史、科学、电脑设计与制作、体育、音乐等一系列课堂教学;非常明显的是:不同的学校在教育体制、学校管理机制、校长及其教师的专业发展管理培训、学生管理、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通过21天的培训、学习、考察、了解、探讨,感悟颇多;不仅使我们开阔了眼界长了见识,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研修任务,还获得了有关美国教育教学经验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动力。                                                                                                            

 

 

(一)美国教育体制概况

1.学制介绍:一般来说,美国的基础教育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孩子一般5岁去幼儿园,6岁上小学1年级,小学1-6年毕业后(通常幼儿园与小学连在一起),各个学区稍微有所不同,有的学区实行初等中学6-8年,高中9-12年制,有的学区实行初等高中7-9年,高中10-12年制。大学本科一般为4年。

2.学校性质分类:美国的学校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基础教育的公立学校提供免费义务教育(这个阶段的教育是完全免费的,学生不必付任何的学费以及教材费。贫困地区的学校甚至早餐、午餐以及本、笔等都是免费的)。私立学校是收费教育,通常私立学校的教师素质、教学质量、教学环境、教学服务、教学器材等要优于公立学校。

3.基础教育学校招生:公立学校一般按学区划片招生,但也有少数择校生,择校生要缴择校费;私立学校招生,高收费,完全靠教育质量、学校信誉度招收来自各地的学生,其中包括有三分之一的国际学生。学生就读哪一类学校,由学生、学长申请,学校录取。

4.学校管理机制:美国的教育是分权制,权力和权利的分量比重取决于教育资金的提供数量。美国法律规定,国民教育的责任在州政府,而不是联邦政府。所以,联邦政府没有规定全国统一的教育体制,没有全国性的国立大学,也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教育部,制定该州的教育大纲,各地方镇(相当于我们的县区)或学校根据教育大纲自主设置课程。联邦政府、每个州及地社会、地方镇的议会决定有多少税收可以用到教育上;联邦政府、州政府、社区和地方镇三者之间谁出钱最多,谁才有教育的决策权,通常,社区和地方镇才是投资教育最多的,也因此通常学校教育的决策者是社会和地方镇组成的教育董事会。美国联邦政府对教育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宏观的调控上,教育管理体制独立于政府以外的垂直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基本不管人事工作,学区和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学区和学校的董事委员会是主要的决策机构和协调部门,但又受到董事会的制约。学校主要由学区来监控管理,学区又由地方镇的教育董事会来掌管,董事会一般由当地社区选举产生,董事会负责制定学区教育的基本政策。学校的所有大事,如经费、人事、课程等都由董事会决定,除了教育厅、局、学区,对学校的行政有影响力的团体是学校董事会、家长会和教师工会;学校董事会由一般由12人组成。6名家长代表,2名教师代表,2名社区代表,1名学生代表(高中学生),1名校长。校董事会定期召开会议(一般一月一次)商定学校事务,包括选聘校长、办学目标、经费筹措审定、学校建设与发展等;家长会定期讨论学校行政、教育教学、子女培训、经费筹措等问题,并为家长组织联谊活动;教师工会对学校行政的影响更加直接,教师工会以集体谈判方式与学区签订聘用合同,包括教师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教师也有很大的自主权,教材的选择、上课内容、上课方法、考试方法,基本取决于教师本人;学生毕业证书由学校颁发。由此可见学校的管理权主要集中在基层而非高层。

   

 

    (二)美国学校的教学管理概况

1.办学规模小:通常公立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多于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一般为1200—1800之间,超过2000人的学校几乎没有;私立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多则千人,少则三、四百人。

2.小班额教学:每个教学班不得超过25人,一般约为20人左右,少则7、8人。

3.特殊学生教学:对于一些有阅读、写作障碍的学生,经过严格的评估之后(评估过程约6个月,并且老师与家长、校长要全程参与),进行单独小班教学,每班配备两个老师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在一些新开办的学校,法律还规定每校必须设有单独的残障学生的教室和招收这类学生。

4.走班制授课:学校班级的组成,不像我们有固定的行政班,有固定的班主任,固定的任课老师。美国的教学班是以年级、学科为核心的教学班。如:语文教室、数学教室、外语教室、生物教室、美术教室等等,每个学科教室就是一个学科教学班。而学科教室就是该学科老师的办公室。臂如说语文教师的办公室,就是语文学科的教室。教师是定班制,即一直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上课,学生是走班制,即按课表走动到不同学科的教室上课,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由于学生没有固定教室,故学校在走廊边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橱柜,给学生存放书包和学具。课间3—5分钟走班换教室,学生很匆忙,没有空闲时间。

5.课堂教学:因学生没有固定教室,也就没有固定座位,教室里课桌摆放各不相同,小组人数一般2-4人,桌椅是滑轮的方便移动,并且质量非常好;有的教室设置的课桌更是形色各异,极具特色。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教室里没有讲台,只有教师的办公桌放在墙角上。教室里配有多媒体、电脑,还有该学科学生学习所需要用的东西,实验用品、资料、书籍等,教室的地面一般都铺上了地毯,整个教室的装饰都经过教师精心策划,充分体现学科特色,教师个性。课堂气氛宽松,讨论式教学,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可以随便发言,也可以外出解大小便,没有课堂的严肃性和教师的绝对权威。老师提问多,学生思考回答多;但教师一旦发言,学生很自        然地会从讨论中停下来,教学里也显得安静了不少。           

 

          

6.课程设置与要求:在美国,中小学各学段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由州政府提出制定,但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实施,则由学校董事会制定;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的选用完全取决于老师的选择。也因此学校课程的设置,比较灵活,贴近生活。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requirement)与选修课(elective)两大类。学校的咨询老师(counselor)会提前与每一个学生单独商量:下个学期上哪些课。如果是新生,还得跟家长一起商讨。而后,在开学前,将每个学生的课程安排(student schedule)寄到学生家里。想变动的话,可在开学前提出修改。小学的必修课为语言课(母语与第二外语)、数学、科学、艺术,大多数学校的上午课表就是这4门必修课,下午全是选修课;初高中主要设有阅读写作(英语)、数学、科学(物、化、生)、社会学(历史、地理、法律、政治等)、外语、体育、艺术七门核心课程为必修课(每个学区的课程设置都不一样,但通常大部分学校会将阅读写作、数学、科学会做为必修课)。还开设其它辅助课程,如电脑、驾驶、机器操作、时尚产业、金融、商业交流、工程技术、军训、建筑、绘画、乐器、摄影、服装、还有宗教课等,为学生选修课程。学校选修课程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学习一般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特长,这类课程往往是学校与社区家长协商来开设。在必修课程中,美国中小学特别重视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沟通能力。中文课在美国中小学开始受到重视,不少学校在开设中文课,但中文老师相当紧缺。宗教课主要讲授“真、善、美”的一些理念。

7.学分制:美国中小学实行学分制,对必修课和选修课,即有学分要求,还有学习时数要求。学校对修满一定的学分(credits)是有规定的。比如,高中(high school)(相当于中国初三到高三)四年,学生须修满大约22个学分,才可获得毕业文凭(diploma)。各州规定有所差异。如:马里兰州的规定是21个学分:英语语言艺术(English language arts) (4学分)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 (3学分)数学(mathematics )(3学分)科学(science)(3学分)体育(physical education)(0.5学分)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 )(0.5学分)艺术(arts )(1学分)技术教育(technology education)(1学分)外语、美国手语或高级技术(foreign languages, American sign language, or advanced technology)(2学分)其它获准的选修课(approved electives)(3学分) 必修课也是需要选课的。比如,同样的课有不同的难度等级。较难的是荣誉班(honors),再难一些的是天才班(gifted and talent)。最难的是高级课程班(Advanced Placement),是大学水平的课程,如果AP课程成绩好,可抵大学学分。很多名牌大学,如哈佛、普林斯顿、耶鲁、麻省理工等,都很看重申请学生的AP成绩。 学生完成学业,主要看学生拿了多少学分,有的学生在高中读完11年级就修满了学分,12年级基本上让学生自己搞设计,进行课题研究,有的学生在中学选修课可以拿大学课程的学分,进入大学后,可以免修这门课,若中学把“大一”的课程选修完后,还可直接升入“大二”学习,从而节省一年时间,也节省了一年的费用。学分制使学生学习的机制非常灵活,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甚至年级也没有严格区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修不同年级的课程。一个学分,就是一门课,上一年。因为各人的课表不同,学生到自己选的课的教室去上课,没有中国的“班级”的概念。高年级也可能跟低年级在一个教室上课。比如,你是9年级学生,选了摄影课,结果你发现,教室里也有其它高年级的同学。 

 

 

    8.学生考核评估:学生的成绩除了笔试外,还包括课外活动的表现能力,比如:参加社区的活动及其表现;参加社会义务工的次数及其表现等。学生通过所有课程的考试或考核,就可毕业。每一个学期结束,学生可获得成绩,但成绩不是实行分数制,而是分为A、B、C、D、F等四个档次,A代表优秀,B代表平均以上,C代表平均,D代表平均以下,F代表失败。如果学生没通过,必须重修这门课,否则不予毕业。在高中,学生如果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也可以申请重修,以便取得理想档次的成绩,学生可以用最好档次的成绩作为申请大学,但成功申请大学不单需要有较好的成绩,还必须要有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做志愿者义工的经历、有参加各种素质特长技能比赛的经历。 

9.教师工作:美国的教师,需要持教师资格证上岗,通常要具有本科教育文凭,如果还要任教一些特殊学科,还要具有该学科的专业毕业证(比如像音乐类的,你不仅要具有教育类文凭,还要具有音乐专业的文凭才可以任教音乐学科)。教师一般由校长聘任,享受年薪。任职中小学的教师通常都是包班教学,也就是说一个老师要任教好几门学科,教师一般每天要上4—5节课(学生在校上课一天为7节课),因有时跨学科教学,因此,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教师年薪一般为3—5万美元,上班的时间越长,退休工职就越高,因此,大家经常可以看到在一些中小学还有60-70的老人在上班。教师都很敬业,并且每年都要进修业务,学校对教师也要考评:考评包括:一、专业表现(50分)1、辅导计划及课程安排;2、学习环境;3、辅导实施及协助;4、考查;5、职责及道德表现;6、与学生关系;7、与学生家长及社会关系;8、专业提高计划制定;9、专业提高计划实施;10、合作与信誉;11、专业表现与学生成绩的一致性。二、学生成绩(50分):1、学生成绩进步指标(以预期值衡量作为参照);2、25%差生阅读数学进步(以预期值衡量作为参照);3、地区灵活指标;4、学校改进计划(实施、成果);5、专业提高计划成果;6、FCA成绩。考评结果,连续三年考评倒数不予续聘,考评满分为100分,72分为最低分。考评结果也是教师加薪的依据之一。

10.学生的学业:在我们的眼中,美国中小学学生的学业负担压力似乎没有中国那么重,其实不然。关键是看学生自己要选择多大难度系数的课程,想上什么样的学校。普通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取得毕业达标的学分,就可保底毕业。但很多学生为了能够申请比较好的大学,就必须选择一些难度系数比较高的课程或者大学课程,以增强申请大学时的竞争力;因为大学取录学生的普遍情况是,要看学生在中学是否选修了大学课程,否则不予录取。

 

 

 

    二、对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的思考

21天的培训考察、跟岗学习,让我见识了很多,也曾激情澎湃,激动过后,静心而思,我深深体会到美国的基础教育对生命精神的深度关注、生命本质的终身关怀才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1.统一而灵活的课程体系-为创造生命的丰富而设置

美国没有国家统一的课程,联邦政府和教育部只对全国的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建议。各州教育部制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学校的课程设置,全部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必修课与选修课程的相结合、学术课程与经验课程相协调、传统内容与新兴内容相融合,使得学生不仅追求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平衡,也追求到课程学术性一经验性的平衡,还有传统课程与现代课程完美的结合,既面向全体,又突出个性;充分体现课程为了学生发展、服务于学生成长的理念。

而我们的课程体系全部是由国家制定,全国上下基本上一个模子;近些年,我们也曾尝试做过一些课程体系的改革,虽然在开展校本课程、选修课上有一些突破,但大部分的校本课程、选修课沦为一种形式。因为我们的出发点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大部分的校本课程、选修课程是根据老师的专业来定,学生无法选择;说不好听的话,我们是挖一个坑让学生往里跳,学生不跳也得跳;而美国的课程体系首先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出发,因人而已,出发点完全为了让学生的个性、能力、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为创造生命的精彩而教学

大家经常会看到,在中国的教学课堂上,因为课程难度较大,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正襟危坐,认真听讲,专心记录;教师还规定学生要虚心接受,不能左顾右盼,不许随意研讨,更不许随意下位交流;对于基础知识要求记死,牢记,反复训练,并且知识的来源主要是由教师讲授或从教材的现成结论中获得,教师期待的是与教材观点和现成标准相吻合的统一答案,对学生个性的大胆质疑发现,并不期待,甚至会压制(因为老师会觉得你是在扰乱课堂秩序),学生的学习完全是在繁重枯燥、被动无奈的状态下刻苦完成的。而在美国的基础学校教学中,因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对于已有定论的内容,并不强调学生要记死,牢记,反复练习,基学习过程或结论不是由教师讲授,而是由学生自己阅读、研讨、质疑、生成;教师期待的,是学生在教材和定论的基础上生发的个性观点,是具有质疑和探究价值的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生成性结论。因此我们看到他们在课堂纪律非常松散,学生可以任何姿势学习,坐在课桌上,跪在座位上,坐在地毯上,躺在实验平台上,随意下位交流等等情景,司空见惯,无人感到意外;他们是在放松快乐情趣的状态下愉快学习。在自主和有趣的激发下快乐自由地学习,在创新和个性的原则下探索着知识的规律和真理。

 

 

    3.特殊教学班的教学-为创造生命的奇迹而教学

    2002年1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名为“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改革法案,在美国十多年的改革中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在美国特殊教学班的工作内容就是要针对我们所说的差生、后进生,(而在美国,他们称之为阅读写作有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实施有效教学,为此学校单独为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设立了专门学习的教师、教室、课堂,通常一个课堂两个教师。程序是学生个人提出申请,或者学科教师经学生同意后提出意见,教学协调处(教务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派特殊教育部的老师进行辅导、跟踪、评估,确定具体的辅导内容,学习目标,教师进行手把手的教学,因材施教,不厌其烦,循循善诱,不怕重复。当然,并不是所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都需要特别教学班的特别辅导,一般的,多数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通常会在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利用午饭时间,或者是放学后的一段时间来给学生补习功课,而这些辅导完全是教师自愿做的,这是老师们非常愿意做的事情。特殊教学班的任务,就是落实不让每一位学生不掉队的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关心鼓励帮助,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生命的奇迹。 而在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中,也倡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关怀,但是实际在我国目前的基础学校教学中,学生一旦学习上掉队或者无论什么原因而导致考试成绩差,就会被忽视,被冷落,被遗忘,甚至被教师情感抛弃,几乎每一所学校年级或班级的后几名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因被忽略被遗忘而自卑失望甚至绝望,他们在生命最精彩的年华,承受着最痛苦的成长情感遗弃,不少有特长,有志气,有潜能,有个性,有理想的学生,因为某一阶段的某几门功课考试成绩差而在遗忘冷落的教育氛围中逐渐失去自信心,无法实现终生发展的美好梦想。   

 

 

    4.丰富多彩的教室文化-为创造生命的绚丽而打造

    在我们参访过的学校教室里,我们可以看到老师们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极具特色,有回到温馨的家的感觉。教室的布置不仅突现自己学科的特点、还有教师自己个人的风格特色和对学生的关注。一进门,教室里铺着软软的地毯,空调总是调节到最适合人体的度数;室内备着微波炉、饮水器、电动转笔刀等;老师的办公桌就在教室的一角,有电脑、打印机等;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具在教室里摆放,各种小礼物摆放在教室四面的书架上,或是实验平台上,色彩斑斓而不杂乱,教室就像学生自己的温暖的个人书房,随手可取书,随时可以上网查阅资料,随便可以复印和打印自己需要的资料。学生可以随时取用,比如美国地图、世界地图、各国国旗以及地球仪等;与学生身高相匹配的书架,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轻易地拿到字典课外书等书籍;教室墙壁上张贴着每个学生的自我介绍,有照片有对自己性格爱好的陈述等等,照片上他们无一例外地微笑着,自信而成功。还有各种与学科学习有关的资料、学业展示、与启迪开发智慧有关、与审美情趣有关的物品,也被老师做成可爱的图片悬挂在墙壁上,充分展示个性的“墙文化”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从入门开始,你会感觉到强大的各种信息冲击波从上到下向你袭来,教室四面的墙壁上,书架上,平台上,办公桌上,天花板上,排放挂满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班规、作息时间表以及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登记表,老师提供给学生的自选作业题目,课时背景资料。第二类是学生的作品。有他们稚气的图画,充满想象力的作文,还有他们已经完成的作业,每个学生的作品。第三类是励志铭,不只在墙壁上甚至在门楣上都贴满了一些鼓励的警句如:Respect self and others(尊重自己和他人);Don’t say can’t(不要说不能); Never  say  never(永不说不); I  am  proud of you (我为你骄傲);I  give it my best(我尽了最大的努力)。第四类是知识窗。墙上有很多英语单词词组辨析,词根表,科普知识等等。第五类是宣传栏,有些类似我们的黑板报,如宣传禁毒、环保等,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图文并茂。第六类是人性化个性化的东西。如全班学生的合影,学生最喜欢的季节和宠物分类等等,有些老师也会把自己和子女的相片以及旅游照张贴出来。

    一进入教室,我所感受到的强大的信息磁场,把我吸引,并将我震憾。我想美国的学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长期身临其境必然会受到感染熏陶,除了培养自信成功外还不断地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完善人格,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了温暖与关注——这是孩子成长多么需要的呀!而且这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又一策略,你看,即使学生上课开小差东张西望时,也可以照样发现他自己感兴趣的遐想和创造思维领域。

    而进入我们的学校、教室,除了摆放在桌上的书籍,哪里有文化的影子,我们时时刻刻强调的是教室的整洁、整齐,桌椅一条线;我们更多的管理制度是方便管理者的管理,而让学生失去了生命的灵动与思维的遐想。因此学生们才称教室为“监牢”,学校是“监狱”。看到这一幕幕,我的心弦怎能不颤动?            

    

 

    三、本次美国教育考察的遗憾

    本次考察虽然收获颇多,但也稍有遗憾。作为基础学校音乐教学一线教师,希望能有机会听几节音乐教学课堂,但经多次沟通无果,甚为遗憾,也许…….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