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征文选登——二十岁的外校 二十岁的我
编者按:张付瑞,我校2011届毕业生,以白云区理科第一名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专业。2011年,荣获该校优秀新生银奖;2011—2012学年,荣获上海硅研所严东升奖学金二等奖;2012—2013学年,荣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国国家奖学金。
二十岁,对于一个青年来说,摆脱了稚气,走出了逆反,正是活力迸发,放眼世界,挑战常规、挑战权威,超越极限、超越自我的年龄。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突然想到,自己今年也是二十,不禁嘴角笑了笑,原来我们这一级大多和外校同龄,也许冥冥之中真的有一种缘分将我们和母校连在一起。真的很怀念外校的日子,不论是无忧无虑的小学,开始懂事的初中,还是苦中作乐的高考。
怀念外校的各处风景,就像当年毕业典礼上徐华宁老师说的,“曾经的许许多多,一切都不会过去,永远不会过去的,是记忆中的那些风景……那没有鸡蛋的鸡蛋花,那没有凤凰的凤凰树,还有那没有天鹅的天鹅湖”;怀念在外校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活动的兴奋和欢乐,记得在中秋灯会上全身湿透也要抱着水球向对手跑去“自爆”那个疯狂的自己;记得英语技能大赛上和班里另外九条汉子一起跳“少女时代”舞蹈那个风骚的自己;当然,更怀念自己在外校一路成长的心路历程,因为找到方向的喜悦和希望,因为失败而默默流泪的那些晚上,因为努力后最终成功的幸福……
这些许许多多我所怀念的就是属于我的外校时光,我相信,每位外校人都有着自己难忘的外校时光,对于我来说,外校时光就是一段令我刻骨铭心的岁月。在此,我希望用曾经那些熟悉的话语串起我的外校记忆与在校同学们分享,以表达对外校的祝福与感谢。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充分说明了首先学会做人的道理。外校的这一办学理念是我印象中最深的,因为我外校生活的历程大致就是如此。初三以前的我并没有考虑太多学习方面的事情,现在看来,收获最多的是最基本的一些原则性问题:诚信、尽孝、从善、勤劳……这些看似很小儿科的道德准则貌似空洞,其实真正做好却很难很难。可以说,外校允许有学习成绩差的肄业生,但不允许有道德分数不及格的毕业生。
“培养健全人格”
那些年的我们都在青春期,许多同学都有着放肆的叛逆和不理智的抵触。而“不巧”的是,初中的我遇到了一个严厉无比的班主任——刘春梅老师。火花不断地在同学和老师间迸发,消失,再迸发……记得有一次,我们宿舍在半夜互相挤床铺睡觉,六张床竟然有两张空了出来,结果被宿舍主管老师抓个正着,第二天宿舍楼通报批评,作为宿舍长的我当然免不了痛罚……责任的概念也许从那时开始在我心中扎根。
外校对学生的管理制度还是相对严厉的,但是对于犯错,同学们总可以得到机会去反省与改正。健全人格的养成正是一次次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改正所带来的,外校并不是用强有力的制度防止同学犯错,而是允许过失与错误,并给予反思改过的机会,为我们点亮一盏明灯,让我们自己照亮自己的心路。
“轻负荷,高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发智力,形成能力;从而保证学生有充分而自由的自我发展空间,来应对世界和未来的严峻挑战。”
很喜欢北京地铁站的一句广告词:“青春是一种刺,用自己的棱角磨平世界的圆滑。”外校在中国填鸭式教育的大环境下,就是一种刺,“活动育人”“生本教学”等等的理念在一些固执的所谓教育家眼中不过是花哨的把戏,因为他们心中的理想“产品”不过是脑中塞满定理和公式的答题机器。而二十年来,外校的目标一直未变,就是钟楼上的十个大字:“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醒目地抵抗着传统教育体制。
在我看来,外校给我们最多的是自由,了解世界的自由途径,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展现自我的自由舞台……也正是因为这最最重要的东西,让我们放飞了心灵,放飞了希望,这是外校与众不同的最突出表现。
中国的教育貌似总不愿承认一个事实,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应试教育,所以外校以独特的活动激发了更多同学的潜能。也许你有很好的领导才能,学生会欢迎你;如果你有很好的文艺天赋,各种舞台等待你;如果你有很好的经商头脑,中秋等会期盼你;如果你的才能足够强,那么你可以在兴趣爱好上开疆拓土,成立社团,将自己的特长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份难得可贵的自由,在校时觉得那么理所当然,然而现在只有怀念和祝愿。
“做好自己;超越自己;成就自己。”
这最后的几句大家可能并不很熟悉,然而却是影响我最深的几句。到了高中,每个班都会有自己的班训,这里面有不少久久难忘,有不少刻骨铭心,而上面这三句是我高中所在班级的班训,一年一句,希望与大家分享:高一的做好自己,高二的超越自己,再到收获的高三,成就自己。高中三年,不仅仅是因为她离我最近,更是因为她给了我最多。
其实在这三句中,最难做到的并非“成就自己”,而恰恰是前两句。何为做好自己?“好”,本质上是自己给自己定的要求与标准,这意味着,必须清晰地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自己的目标,在做好所有规划后开始一步一步走好做好。这就像是刚进高一时许多老师喜欢打的比喻:学习就像是买课本。小学时,老师会帮着备齐课本、学具,我们只需伸手便得;到了初中,老师只会告诉我们上课用什么课本,用什么参考书,而书本需要自己去书店搜寻,紧跟老师的教导学会会找到方向;而高中阶段,我们需要根据科目的不同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书籍,老师只是黑夜里的路灯,迷茫的时候给你启示,脚下的路得靠自己走。做好自己,首先意味着自我了解和自我独立,其次才是满足对“好”的要求,就像奥巴马在弗吉尼亚州一所学校开学日演讲的那样“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是有用之材,而发现自己的才能是什么,就是你们要对自己担起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首先都应从做好自己开始。
超越自己,让我首先想到两个字:成功。成功,其实并不是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应当是自我评价的一个标准:当我们在自己愿意全身心投身其中的领域全力以赴,攻克自己的不足,超越自身的极限,那之后的喜悦与幸福就是成功的定义。而外校就是一个让我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成功的地方。想到五年级的我初来乍到,第一次英语考试只有19分的自己;想到初一时主持诗歌朗诵会,紧张地念错开场白的自己;想到高一时被第一名落下73分的自己;想到高三保送失败痛哭的自己……那些许许多多能让我回首时嘴角不禁上扬的自己,总能让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总能鼓舞我不断前行。
然而,最后的成就自己,在我看来其实是前两者后随之而来的结果。对我来说,这句话得意思其实并不是强调最后的成功,而是强调面对结果的淡然和洒脱。这种心情只有一路拼搏一路走过的同学才会有体会,因为整个过程中,我们已经一次次成长,一次次成功。结果并不能决定一切,那些在外校的拼搏的日子给予我们的才是最最重要的。
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一路拼搏,一路超越,最后用平常心面对随之而来的结果,便是我在高中所得的体会,也是我一直坚持的箴言。
类似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其实这些话语并不仅仅影响着当时的我们,它们一直深埋心中,给予我们能量。如今,外校毕业生遍布世界,创造着不同的精彩,演绎着不同的人生,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是广外外校培养出的走向世界的现代人!
最后说:外校,由衷地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