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校庆征文选登——外校和我的18年人生

文字:徐纯供稿:图片:时间:2013-10-30点击数:1956

 

 

广外外校建校二十周年庆典的日子就要到了!

二十年,对于一所像外校这样的学校未来的历史而言也许显得短暂,但是它对于人的一生而言,却是屈指可数的宝贵。而我把自己迈入工作岗位后步向成熟的那个十年、十八年留在了广州、交给了外校。十几年舍弃一切、投身民办教育的经历,自感忙碌、充实且好运,一些人和一些事连同那一路风尘将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全新的起步

那是1995年的8月,我把不满周岁的女儿放在家乡,带着些许憧憬来到了广外外校。那时也是一周的教师培训,然后是开学前的准备工作,我的工作是担任九五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和九五(1)班的班主任工作,当时对新环境仍不很熟悉的我,用自己早已熟悉的班主任工作方法认真地作着迎接新生的准备工作,可开学前一天的晚上,做完开学工作检查的刘世平校长却批评了我,原因是我班一位插班生的课桌椅未准备好,而我认为这可以等孩子来了,让他自己搬,理由是这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劳动锻炼。可校长不容辩驳地告诉我:学校的希望就是让孩子们一到学校就有“家”的感觉,让家长安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那一瞬间,我没有被批评的难堪与难过,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莫名的震动与顿悟后的豁然开朗,就在那一瞬间,“品牌意识”与“服务意识”第一次那么真切地出现在我的认识里,我似乎触摸到了开放城市跃动的脉搏,体会到了现代学校崭新的气息……带着这些全新的观念我开始了在外校的执教之旅。民主的师生关系、密切的家校合作,让我重新体验、完成了又一个初中三年的教学工作。

 

 

乘风的翅膀

“现在回想起来,时间过得真快。我从事小学管理工作已经两年了。有时会在忙碌过后想想这两年走过的路,小学从起步艰难中逐渐稳定,到今天的有所发展其实十分不易,但我却感到自己比较幸运。因为这两年来,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都有校领导的鼓励与指导、同事们的理解、支持与努力,甚至还有家长们的体谅与信任一路陪我走过。我很平凡,但是能有这样的经历,我心怀感激。……”

                            ——忆自2001年我的第一次竞聘述职

“……我们可以感觉得到的是:四年来,孩子在不断地长大,但他们成长的不止是年龄,更是各方面的素质;四年来,老师们也在不断成长,但老师们增长的不止是阅历,更是水平和能力;还有我们的小学部,四年来不断在发展,但发展的绝不止是规模和人数,更是它的影响和成绩。而令我自己也感觉惊讶的是,我也在变化,而且岁月带给我的并不是懈怠和满足,而是越来越多新的感动和热情,尤其是最近的一年,最近的这个学期……不断的学习给我带来了不断的思考,我现在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快乐,而我觉得这一切都是这份经历和这个集体带给我的,我心里存着一份感激,所以小学部的同事们,请相信我吧,我现在仍然充满了向上的热情与信心,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为小学部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尽最大的努力。”

                           ——忆自2003年我的第三次竞聘述职 

 

有一首名为《我的骄傲》的歌中这样唱到:“believe me  I  can  fly,I  am  singing  in  the  sky ,我盼望有一天能骄傲地对着天空说,是藉着你的风。……”它不仅唱出了翱翔者,凭借风的力量,在天空自由飞翔的自在与快乐,更唱出了对“风”的谢意与感激。是啊,人的发展何尝又不是这样,只靠个人的奋斗是孤独而艰难的,它必须要有众人的帮助、合适的机会和良好的平台。而外校的管理体系里为教师的个人发展不但提供了科学的理念甚至还提供了技术的平台。这里的管理者,倡导、鼓励冒尖;这里的管理者,推崇“有为者有位,有位者更有为”; 为了践行这些思想,学校推行科组负责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校领导学年述职制等,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寻梦者提供乘风的翅膀、展翅的天空,最关键的是这片空间是完全自由开放的,只要自己有勇气、有能力又有些许向往,就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程序去尝试、去体验、去锻炼。而我就是这么一个受益者,凭借学校铺就的实践之路,凭借许多人的帮助与鼓励,一个平凡的中学语文老师有了丰富的教育人生。

 

 

停不下来的脚步

还记得是在2001年的冬天,在小学部发展趋于稳定之后,当工作生活稍微安逸下来,我就跟着几个同事学起了驾驶,可是当驾照拿到手,驾驶的热情渐渐过去,我又开始了教育硕士课程的考试与学习……,就这样,我的工作与生活始终在追求着新的重心,我想这除了与个人不甘平淡的性格有关以外,更重要的是外校这个外部环境的关系。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看着外校一路发展过来,越来越感觉到它在教育领域甚至是整个社会领域的重要地位,因为它的成功发展,使一所学校不但成为教育的思想市场,还成为当今主流意识形态交汇的市场。因为外校,我们可以有幸与像吕型伟老先生、顾冷沅、袁伟时教授这样的大家面对面地交流,因为外校,不少经济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因孩子的入学而自然地汇集到这里,他们的思想、见识构成了外校意识形态中既有特色又富有活力的一部分。而我的再次求学就得益于一位家长朋友、来源于一次非常偶然的交流。

那是2002年一个周末的下午,在校门口遇到了丈夫班级的一位学生家长,广东省知名企业鲁班公司的老总李先生,当他得知我正做着小学管理时,饶有兴趣地与我谈起了教师管理与企业员工管理的异同,他说他目前正在中大学习MBA课程,最喜欢的就是讨论课,与那些已有丰富实践经验而又颇有见地的成功人士交流会产生许多“idea”,于是“策划”“零风险”“职业生涯管理”……,一个个前卫而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现代管理学思想与概念,激发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很短的时间里,我就找到了中山大学MBA专业的招生简章,并迅速报名、买资料、上辅导班,开始了辗转于广州西北两头的奔波,开始啃起了“business”“economy”“极限”“微积分”……,至今想起我盲目求学的疯狂,仍然暗自好笑,好在与辅导班同学的交流让我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离开中大我又奔向了华师,开始了教育管理专业的考试与学习……现在的我早已毕业,回想起这段求学历程,有艰辛更有收获,而且我深知就是那么一次机缘,在我面前开启了教育生活的另一片天地。再后来,小学老师里又多了好几个“同学”:郑淑娟、程晓峰、黄彦、李艳平……

 

现在的我,已经离开广外外校一年多,广外肇庆外校成了我新的工作与牵挂,但是从未改变的是外校人的情怀与信念: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付出、负责!而我知道,这就是“外校魂”,是这所学校和一批又一批外校人用20年时间践行出来的精神与追求。

在师生共贺外校十周年庆典的祝福辞里我是这样写的:

你、我;

外校、人生;

相互拥有,是一种缘份,更是一种幸福。

外校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孜孜以求的教育人而繁荣,而教育人也因为有了外校这个宽厚博大的同行者而成长。所以,留在心底的除了感激就是祝福,祝福我们的外校蒸蒸日上!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