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征文选登——春天的故事
1993年的春天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成为指导我国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通过学习邓小平南方视察谈话的精神所凝聚起来的共识使我们等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生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正是这样一个大环境,使我国的民办教育进入空前活跃的发展阶段。创建广外外校的设想也正是此时在这春光万里的南粤大地上萌动勃发的。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为了培养高级外语外交人才,我国开始在一些大城市建立外国语学校。文化革命期间,外语学校停办了,高校亦一度停止招生。记得1975年我从广外毕业的时候,我们年级180个毕业生中有将近1/4的同学被直接分配到中央各部委工作——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度可见一斑。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更是将人才的培养提高到了战略的层面。时任广外党委书记的庄明英同志就三番五次地提议复办广州外国语学校,也得到当时广州市教委的充分肯定,只是由于经费问题一直未能实施。
1993年的春天,随着邓小平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宣言书的发表以及国家在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的颁布,使我们看到了发展的机遇。时任广外英语系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刘世平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到用新机制办学的可能性,向英语系提出了与广外附中联合创办广外附设外语学校的建议并得到积极的回应。
于是,英语系联合附中一面向广外党委打申办外语学校的报告,一面组成筹建班子,筹划建校的各项事宜,包括学校的报批和英语特色课程的设置。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没有经费,没有编制,没有校舍,什么都没有,只有一股用新机制办新学校的干劲和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满腔热情。在主流媒体发布的豆腐块大小的招生信息马上引来了众多的报考者,体现了公众对广外的信任以及对我们的期望——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我们通过测试从120多名考生中挑选并录取了40人——他们成了广外外校的第一批学生。广外附中的教室成了广外外校学子暂用的课堂,大学单身教工宿舍经过装修成了广外外校学子暂居的宿舍,附中教学经验丰富的陈国瑞老师成了广外外校的第一个班主任,作为学校英语课程设计者的我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广外外校的第一任英语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广外外校1993级就这样开始了他们在外校的学习与生活,广外外校就这样开始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广外的庄明英书记、黄建华院长,担任外校董事长的谢联发副院长给了新生的外校全力的支持和适时的指导。
新学年开始后,我就任广外英语系主任,并获任命兼任广外外校的首任校长。广外附中校长伍尚志同志担任副校长,刘世平同志担任常务副校长。柳恩铭同志不久也加盟外校,成了第一任教导主任。整个班子齐心协力,根据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对外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做出顶层设计,以实现办学理念与机制的创新,将外校办成名校。我们坚持践行党的教育方针育人:“锻炼健强体魄,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突出外语特色。”我们强调“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特色,朝素质教育迈进。我们要培养的是拥有国际化视野的新一代中国公民,我们将他们称之为“走向世界的现代人”。这为外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获得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同。可以说,广外外校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改革开放给了广外外校创新与发展的空间。
在对学校的发展进行设计时我们就想,按照这样的思路办学,很快我们就能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看到外校学生的身影,在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中看到外校的毕业生,在国家对外交往的高级人才队伍中看到外校的学子。可不是嘛!当外校第一届即1993级学生毕业时,北京外国语大学就在我们的40名高中毕业生中挑选了3人欲作为保送生直升北外学习。第二年外校便被教育部认定为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全国十三所外语学校之一,每年都有众多的学子从外校进入知名高校深造。迄今为止外校已有10届学生完成大学的学业走向工作岗位,为国家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聪明与才智。就在不久前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出访拉美的新闻报道中,我们惊喜看到一位当年外校的学子担任彭丽媛在哥斯达黎加访问的全程翻译工作。20年来,外校人就是这样:领导班子换了三届,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但努力播种梦想,努力帮助孩子们最终实现梦想的初衷不变。
1998年,我很荣幸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使我对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不足的问题有深刻的体会并多次提出解决问题的提案与建议,为推动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尽了一份力(广东主流媒体做过报道)。担任外校校长的经历亦使我对民办教育的现状有深刻的体会,认识到国家需要采取更积极政策和措施来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和有序的发展。2002年6月,当《民办教育促进法(草案)》正式提交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时,我有幸作为列席此次常委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会议。作为教育界的唯一列席代表,本人在赴京前就有关法律的制定进行了调研,并在分组审议《民办教育促进法》时,就本人所了解到的情况做了认真的发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履行了人民代表应尽的义务。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就在这十一年中,广外外校完成了从一个实验班发展到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共12个年级98个班3700余学生和500余教职工并拥有现代化校园的优质名校的华丽转身。期间大学党委的正确领导,无数的干部和教师做出的重要贡献都铭刻在外校的发展史上。广外附中在建校初期的付出以及广外英文学院所担负的外校英语特色课程建设的努力着实可圈可点。
近十年来广外外校的发展更是一年一个台阶:今天的广外外校在全省乃至全国已成为一个品牌。在外校20年校庆的今天,回顾自己作为首任校长11年的经历,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在为外校的创建与发展倾注满腔的热情与心血的同时(全职教授兼任校长实属不易),更是从中获得了境界的升华。我非常珍惜这段经历,感谢在工作中给予我指导和支持的大学领导和省市教育部门的领导,感谢在一起探索外校发展之路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感谢全力以赴辛勤工作的外校全体员工,更是感谢通过自身努力最终实现梦想的外校学子:你们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成就了外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梦”!作为曾经的校长,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同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引领下,广外外校一定能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深化教育改革,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将理想变为现实,把外校办得更好,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