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校庆征文选登——三个“湖北佬”

文字:供稿:2009级学生 苏布尔图片:时间:2013-10-11点击数:2207

 

   

 苏布尔,2009年“外校之星”,现留学于挪威。

 

    有一句不知道哪里来的“俗语”是这样说的:“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具体意思呢我不太懂,上百度查了查,有的说是夸湖北人精明的,又有的说是骂湖北人的,总之就是观点不一,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我来说就意味:湖北老师是好样的,有能量的,套用湖北话,就叫“有板眼的”。话说回来,我并不是想在此讨论这句俗语的意思,只是想通过这个话题引出我的重点。2013年是外校建校20周年,我记得2003年建校10周年时我才一年级,想着到20周年时我会多大,现在10年转眼间就过去了,但在外校的近十年学习和生活中,我留下了不少美好的童年、少年回忆,幸运的是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每个老师都是各有特长,但其中我想特别聊聊贯穿我这九年外校生活的三位湖北老师。

 

    吴梦琳:我的启蒙老师(湖北佬一)

    先要说的是我将要介绍的三位湖北佬中唯一一位女的老师——吴梦琳老师。吴老师是我一到三年级的班主任,身高嘛,(不知怎么描述,我小时候都觉得老师挺高的,哈哈),头发是直直的长长的,眼睛大大的,皮肤白白的,看到这里你大概会说我怎么老用叠词,而且这人物描写怎么那么大众化,像个小学生的作文似的,不过我说的可是真话,这就是我眼中真实的吴老师的样子。还记得我小学一年级入学第一天时拉着我妈的手到风雨球场前报到,看到前面坐着一排打扮得精精神神、整整齐齐的女老师,我对我妈说:“为什么我们的老师都那么漂亮呢?”吴老师那时头发是盘成一个大大的发髻在脑后,头发上夹了浅绿色和浅黄色的发夹,这些小小的细节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吴老师给我的印象就是精干、火热,这可以从她的教学风格、处事态度看出来。

    对了,吴老师的语文课绝对是我最认真听的课之一,这很大程度都是因为吴老师对她的语文课付出很多,特别的用心。还记得她给我们上过一堂非常生动的课,大体是这样的:上课铃响,吴老师神秘地说她用了一种美国产的神奇化妆品(我们那时小,以为美国的产品就有“超能力”),然后把那种化妆品涂在脸上后把任何污渍往脸上抹都不会留下痕迹,说着就用食指点了一些粉笔灰,然后动作潇洒地往脸上点了一点,在我们很多人都在觉得神奇得不得了时,吴老师却“开古”:我们都是不认真观察的孩子,她是用食指点的粉笔灰,确是用中指点的脸,所以脸上没留下粉笔灰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恍然大悟。吴老师用这种生动方式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仔细观察。

    吴老师对我的影响也挺大的,我日后很多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在一至三年级吴老师带我时养成的,比如一年级我们还特别小的时候,吴老师让我们在读课文时手指要点着读,以保持专注,还有声音要“洪亮”,这个词我印象挺深的。还记得在一次早读,吴老师在班上表演扬我说我读书声音“洪亮”,要其他同学争取声音大过我,当时好胜较真的我竟真把此当成比赛,努力扯着嗓子卖力地读呢!还有就是改错的习惯,做错的地方要用红笔圈出来,描红老师正确的答案,若是写了错别字还要在旁边写几遍……正是吴老师这些对我们在这些看似小的细节上的注重让我养成了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在为人处事方面,吴老师骨子里的“武汉风”就尽显无遗。吴老师是一个做事精益求精的人,她认真地对待工作,对学生很严格。记得一次班上的一位同学犯了错误,吴老师叫他去办公室里去,我们课间休息时透过窗帘间的缝隙偷偷看进办公室里,该同学正扎着马步,手还要伸直,拿着本语文书在背书,我和旁边的同学都在一旁偷笑。

    吴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言传身教,不仅让我们扎实掌握了知识还让我们养成了好的习惯,这些我想不仅让我一个人受益,她的多少届学生都是受益者啊。我很感激吴梦琳老师在我学生生涯的起点帮助我构造起了一个好的开端。

 

    张利全:全是可爱(湖北佬二)

    张利全老师是我四到六年级的数学老师。他身材精瘦、眉毛粗,眼睛容易挤到一块儿,虽然有一道眼睛做屏障,但也阻拦不了那富有喜剧特征的脸。当然张老师自己可觉得这可没有什么好笑的,他一次放假回来第一天上课就骄傲地走了进教室,我们都惊呆了,张老师得意地边说边甩甩脑袋说:“我这次可剪了个最时尚的发型哦。”这可把我们给笑翻了,不过他的新发型确实有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还有,他的标准装束就是在裤子的皮带处系一串钥匙,所以一听到“哐啷哐啷”的声音我们就知道张老师要来了。

    张老师讲话时有浓重的湖北音,记得一次上课做练习题时一位同学没有做出正确的答案“6”时,他就眼睛挣得圆圆的,眉毛挤到一块,说:“这是6撒,这是6撒!”他的这一招牌式的话一直被我们所模仿,一说到张老师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他的这句经典的话语。

    张老师大约是在我四五年级的时候有了孩子,是一对可爱的龙凤胎呢,只要我们跟他一谈起他的孩子,他就一脸慈爱的神情。自从有了孩子以后,张老师的电脑桌面的壁纸换成了他的那对龙凤胎孩子,两个胖胖的小家伙倚在一起真是好可爱的呢,还有一张照片是张老师和他的老婆两个人各抱着一个孩子站在老家的一大片黄黄的油菜花地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老师时不时会拿一条抹布去抹电脑屏幕,就好像在给他家小宝贝擦脸似的,我看了觉得好笑又感觉到他那爱子之心的深切。

    我大概初一还是初二的时候,听同学说张老师不在外校教书了,大约是回湖北老家与孩子一起了吧,我又不禁想起张老师抱着孩子在油菜地里的场景,好一副温馨的场景。祝愿他一切顺利吧!

 

    冯艳:神奇的“冯哥”(湖北佬三)

    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位是带我初一到初三数学科的冯艳老师,他也是我初一时的班主任。刚开始我和同学一样,一看名字,都以为冯老师是个女的,结果看到的是一个帅哥,于是冯老师的这个名字就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然,给我们留下印象的不只有他的名字,还有他的课堂、性格等等,这些都是在之后的三年我们亲身体会到的。

    在初一时,和我坐同一校车的徐慧莹师姐就跟我说一定要珍惜冯老师教我们的时光,我当时点头,也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现在想起,这大概是每一位被冯老师教过的学生都会对师弟师妹说的一句箴言。

    在初一刚开始的那一天晚上的班会课上,冯老师做了一个给我们同学印象极深的举动。他说大家从小学升入初中,初中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之前的成绩不管好坏,现在统统都“归零”了,大家要有重新开启一段学习生活的信心与勇气等等,这一席话已经把我们说到热血沸腾了。接下来冯老师神奇地从旁边拿来一个垃圾铲放在讲台上,然后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我们小升初的成绩单,他表情严肃地说:“这张成绩单我没有看过,不知道你们以前的表现如何,现在我把它烧掉,过去的东西就都随着这张成绩单的烧毁而消失了,现在你们只用想着新的开始。”说着掏出一个打火机,把那张成绩单给“埋葬”了,我那时甚为感动,被鼓动得心里有一种想要在初中时期大有作为的冲劲,不知道其他同学当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学姐交流这个事情时,她笑了起来,说这是冯老师的“惯有伎俩”,屡试不爽,她们当时初一时,冯老师也是用了这一招,只不过不是烧而是撕而已,我更是敬佩冯老师懂得用这样别具匠心的方法激励学生。希望我在这里写的这些不会被将来的学弟学妹看到,以免扫了他们的兴,哈哈。还有冯老师独创的学生“自选座位”还让我们上了一次广州南方电视台呢,“自选座位”很有趣,特别让人怀念的。

    冯老师在数学教学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秘方”,我一直以来都是看到数学题就头疼的那种,对数学是百般的不喜欢。冯老师强调我们在数学学习中要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什么的,所以我有什么问题不懂时就去问他,如果这一种方法我听不明白,他就用另一种方法给我解答,一道难题,只要听他点拨一下,也就变成了容易题,听得我心服口服的。顺带说说冯老师经常讲的典型学习方法吧,就是:听课时看着前面讲大话是必须的,低着脑袋讲小话是不要的。还有改正错题,每日反思,不懂就问,一通百通(我经常被冯老师作为好问的典范哦)。每次考试他都会提醒同学们学习“许三多”:多读题,多打草稿,多角度检查。这些话都很平凡朴实,我们当时都不以为然,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我们反而会觉得这些平凡的东西很有用,很宝贵的,他说得真好!

   作为班主任,冯老师还会跟我们交流一些做人的道理。他经常强调“要做有心人”,我记得他把这句话写在黑板的一角,不许擦掉呢。当时我们同学可能不太理解这些“概念”,但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对冯老师这些教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冯老师绝对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老师(虽然他有时很严厉),他绝对是受学生爱戴、与学生打成一片的亦师亦友的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很难用言语描述,但当过他学生的人就能深深感觉到。初一刚入学时,冯老师便给我们看了他与上一届的学生合唱比赛时的一张照片,他特别说:“大家有没有看到在队列中有一位特别老的同学呢?”我们仔细一看,看到冯老师和他的学生一样穿着校服,于是台下一片爆笑。

    冯老师喜欢吹长笛,还特别爱唱歌,他总是跟我们说:“如果我当初不踏上当老师的路,被培养一下,现在该是个歌星啦。”我对此半信半疑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他那充满磁性的嗓音和对唱歌的热情。一次,他在年级集会的末尾时,被台下的我们年级的同学热烈鼓掌地欢迎他唱了首歌,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首歌是彝人制造的《妈妈》,我看那时冯老师丝毫没有一点感觉我们学生在强迫他的感觉,他唱得自我陶醉得很呢,好多同学都很诧异,那优美的歌声是否是原音播放,六百多学生先是静静的聆听,后来轻声跟唱,一边打着节拍,一边猛鼓掌。

    现在回想起来,“以人为本”是冯老师与学生的相处之道。他在我们初二时荣升年级主任后,组织了别开生面的师生篮球赛,一下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在初三我们快毕业时,那时功课很紧,但是为了搞好初中最后一次元旦晚会,一次冯老师看我们跑来跑去忙碌排练、筹备的样子,就格外“开恩”给我们免了当晚的数学作业,他对我们的理解令人感动,他已经是我们的一份子,属于同一个集体。归纳为一点,就是冯老师时时刻刻都是很真诚地对待我们,尊重我们,让我们愿意去接受他的建议、教导。

    冯老师与我们ES0915同学的情谊很深,大概是因为冯老师虽只做了我们一年的班主任,但他对我们的关心却不但陪伴了我们初中三年,而且现在还一直在我们心中持续。冯老师严肃冷峻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活泼、火热、幽默的心他是个“全球通”,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我们班都很少有人赢过他;中考体育项目短跑、长跑、足球绕杆、立定跳远、掷实心球大家基本都是他手下败将;娱乐项目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跳棋、军棋、五子棋,独创的石子五星旗(连带一个另类的空城计故事),随手随口而来的数学游戏,我们也几乎都战胜不了他;他反应特别快,有时候快到你没有开口他就知道你将要说的话以及你所要听的话,他的热幽默会让全班同学捧腹大笑,笑到肚子痛,他的冷幽默会让你想好久,笑几天。冯老师与我们相处时有很多值得令人回味的小事,这里就不一一写了。总之,我们都是“有心人”,心里永远会记着“冯哥”。

 

    结语:当然,外校还有来自其他省市的老师,他们都各显神通,比如教过我的有肖水英老师、孙静老师、河南的衷颖老师(一次,衷颖老师的姓“衷”被可爱的陈晓冲同学写成了“哀”)、湖南的董宏老师(Miss Dong)、“小马哥”马锡培、课上严格课下幽默的彭文佩老师、现在已为人母的姚秋月老师、化学杨元辉老师、政治徐钰华老师、朗诵声音很美妙的李清老师、耐心渊博的金山老师、耐心朴实的徐均成老师、地理娄长征老师、杨世化老师、音乐才子杨金龙老师、刁哥刁海涛老师、课堂极受欢迎的杨亮老师、同样是来自湖北的孙星云老师还有对我关怀备至的生活老师,比如张琴老师、崔冬峪老师,何琪老师(我可能在列举中会有遗漏,请原谅)……他们与三个“湖北佬”一样,贯穿了我以及其他同学们在外校的多年的学习生活,与他们的故事就是我们学生一步步成长的历程,近十年来感谢有他们的陪伴、指引,我要说一声“感谢外校,感谢有您。”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