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做离学生最“近”的那个人

文字:吴小玲供稿:小学高数组图片:肖晓敏时间:2013-09-29点击数:1130



今年四月在杭州的“千课万人”活动中听了徐长青老师的《重叠问题》之后,就一直对徐老师睿智的课堂念念不忘。今天听了他的《烙饼问题》,让我更加明白:只有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那个在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建设上离他(她)最近的人,课堂才能真正成为老师和学生共同的乐园。

一、            情感最近

徐长青老师是北派名师的杰出代表,课前他就用天津人相声式的表达方式和学生交流。从质疑学生不是四年级而是三年级开始,引导学生学会用四年级学生的思考方式深入思考问题,让看似严肃的学习要求以学生主动接受的方式呈现,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开课艺术。

刚入四年级的孩子虽然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开始萌芽,但还是带有明显的低段学生的特点:喜欢具体的数学活动。徐老师非常了解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了手势加对口令的活动形式:徐老师用手一画圈,学生就说:“锅来了!”负责烙饼的学生就举起小手说:“饼来了!”徐老师一说:“呲啦!”学生就回答:“3分钟。”徐老师又一:“呲啦!”学生接着回答:“6分钟。”通过这一简单活泼的对口令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实验的过程。

老师的语言带着一种魅力,他走进了孩子的心里,给孩子带来了愉悦的课堂体验。当同学们告诉徐老师交替烙饼比较方便的时候,徐老师幽默的给出了:“方便是面!你应该说出方便在哪里。”的引导;当在对烙5张饼需要几分钟存在异议的时候,徐老师让学生“呱唧呱唧”议论议论……这些语言让学生感觉徐老师是和他们一起在玩数学,亲近感一下子就拉近了不少。

二、            知识储备最近

《烙饼问题》可深可浅,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上成“找规律”,即让学生发现饼的张数和烙的时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探讨烙50张饼、100张饼,甚至更多的饼需要烙的时间。正如徐长青老师所说,这样的探究是没有意义的。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优化”!

为此,徐老师在教学设计上,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结合了教材的重点,设计了非常合理的,离学生知识储备最近的教学活动。

首先,为了引入“优化”这一数学思想,徐老师从介绍数学家华罗庚的“一题多解”、“多中选优”思想开始,利用了一个请学生帮忙发作业纸的活动来理解这一思想,学生的理解一下就到位了;为了直观揭示烙饼的张数与烙饼时间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了手势加对口令的活动之后,为了突破3张饼的烙饼时间,徐老师还充分利用作业本的正反面让学生在黑板上直观演示,又轻而易举的突破了难点;为了防止学生机械地利用规律来应用生活,徐老师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有的时候数学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生活会有很多种情况,让学生学得实而不死。

三、            似近非近

每次听完徐长青老师的数学课,都感觉课的内容虽说简单,但老师站的高度却一点都不简单。这次的《烙饼问题》同样如此!

板书的展现最能直观的体现这一点。在学生有了计算2张饼、4张饼、6张饼的直观经验后,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经验+经验=新经验”,向学生渗透一种数学学习的方法,甚至可以说是知识学习的方法;在对16张饼的烙饼时间都掌握了以后,徐老师有在省略号后板书了“以此类推”,又体现了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方法解决类似问题的数学思想;在课的结束,徐老师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规律的应用方面,而是引入了“资源数”和“应用数”这两个宏观概念,让学生了解了“优化”这一数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总之,徐长青老师的课,清新流畅,生动形象,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多的是思想理念,让学生站在一个高度去审视数学问题。高,实在是高!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