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说30秒 你的回答更精彩
一年前,徐长青老师在我校黄花楼礼堂做课时的总结余音在耳:同学们,答案已经不重要了,记住今天的学习法宝,碰到难题——“退退退,大踏步的退,退到不失事物的本质。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
怀揣着几分敬仰,带着几分熟识,9月28日早上,我又一次近距离接触了徐老师,一位诙谐幽默、匠心独具、精湛教艺的小学教师,他对小学教师岗位的理解、对学生特有的情怀、对教材独到的见解让我折服:
他对全体老师说:教师的脸千万不要变成“天气预报”!
他对没有举手的孩子们说:你不是不会,而是你的思维还在路上,我等你。
他认为好的课堂:要给学生亲自尝试并产生独特体验的机会。
他认为数学的读:数学课堂不要用语文的读,要引导学生冷静、思维去读,然后学会陈述。
他认为:数学课堂上所谓的活跃(老师话音刚落,学生小手高高举起,学生回答个个精彩)是数学要摒弃的东西,慢说30秒,你的回答会更精彩!
是啊,在短短的40分钟的《烙饼问题》的课堂里,我时刻在感受着大师的魅力!
一、师生谈话,引出课题
师:你们都先准备好了,我忘给你们发一张纸,(举起一摞纸),但每人只发这张纸的一半,怎么办?(师开始撕纸,一张一张的撕,撕到第三张)问:你们着急吗?
生:一摞一块儿撕,节约时间。(师按照生所说撕纸)
师:为什么这么快?
生:把很多张纸集中在一起撕,可以同时撕好。
师:那怎么发纸才快呢?
生:分成四个小组,然后每组依次传下去。
师:在数学中把这些方法归结在一起,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想知道吗?我们让华罗庚爷爷告诉你,出示华罗庚像,旁边是“优化”两字及概念:从整体去考虑,创造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优化”两字及概念: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师:在生活中,优化也是无时不在的,如出行,等会儿徐老师要到长沙去,怎么办?
学生说:可以乘坐高铁。
师:那我从天津到广外外校来,怎么办?
生:飞机(此处如能让学生举生活实例简述会更好)
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1、探究烙饼的用时
师出示主题图,问:小红家的厨房有什么需要优化的吗?引导学生看一会儿图,然后关掉主题图,让学生复述看到的信息。
一生上台演示,假设手就是饼,老师用书当饼铛,演示烙饼的过程。
师生同台表演:
师:锅来了
生:刺啦
其余生:3分钟
师:锅来了
生:刺啦
其余生:3分钟
学生在游戏中很快就学会了2块饼的所用时间,并能进行计算:
2 2 同时 3×2=6分钟
师:感谢***同学参与的活动,帮助我们积累了经验,每次的经验都是下次活动的基础,你们还能知道几张饼的时间?
生:4张,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列出式子。
师:现在产生了几个经验啊,经验+经验=新经验,你能想到烙几张饼啦。
生:8张,16张,6张……
师:难事出来了,小红家共有3个人,需要吃三张饼,怎么办?猜想一下?
生1:12分钟…
生1:9分钟
师热情地请两位同学上台活动,一人是2张饼,一人是一张饼,怎么烙?
于是台上“锅来了、刺啦、三分钟”的活动声充斥课堂,演示结果还是12分钟。
师走到12分钟的那位同学身边,你还是9分钟吗?
生:我还是9分钟,因为2块饼6分钟,4块饼12分钟,3块饼应该是9分钟吗?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有不同意见
师:那你来表演吧
于是台上一共有4名同学在烙饼,于是台上“锅来了、刺啦、三分钟”的活动声又充斥课堂……
师拿出三个数学单行本,请同学到黑板上拿本子来烙饼
生:顺利地烙出,并用时9分钟。
教师在空白的地方板书:浪费
生补充板书:3 3 交替并同时 3×3=9分钟
师:黑板上那么多的经验,你觉得老师会问几张呢?
生:5张
师板书生说:5张饼,15分钟
师:那你觉得经验来自于哪里?
生:2、3张饼
师:实践产生智慧,5张饼的经验是同时+交替,单数张的饼可以用这种方法哦
师:6张饼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吗?
生:板书 6 3 3 交替并同时 18分钟
师:考验一下,7张饼、8张饼、9张饼各要多少分钟?
生:21分钟、24分钟、27分钟…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师:你是语文课代表吗?你会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吗?
生:数学上用“以此类推”来表示
2、挑战烙一张饼的时间
师:那么,倒过来想,1张饼应该用多少分钟?
生:3分钟
师:你鼓励孩子们一起用左右手来演示一下
生:演示后还是6分钟
师:1张饼为什么不是3分钟?
生:因为不是同事烙的
师拿出一个本子,随手打开,一次性烙好,只用3分钟
生:因为不是同时烙的。
师:本子撕开,再烙那叫汉堡,
生:不能撕开,只能用6分钟
师:哦,优化要有一定的合理性,1张饼并不能优化。
师:每锅2张饼,2叫资源数,超过2张饼可以优化。你们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吗?
师:人类的智慧创造了财富,1张饼的两面不能分开,但我们可以改变饼铛,出示电饼铛,用电饼铛只需3分钟。
多媒体出示:改变环境和条件,同样是优化。
师:复印机上复印材料也是一种优化
三、总结深化,感受优化
活动结束了,这节课的知识叫什么?
生:烙饼问题
师做了一个大大的手势,模仿“锅来了”的手势
生齐答:锅来了!
听后有感:
课一结束,我即有和他商讨的冲动:为什么不告诉孩子们烙饼中隐藏的规律,这节课的内容,除了1张饼没有规律外,其他饼都可以按照规律来思考哦。我思索着,等候着……
纵观本课,徐长青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刻而又令人折服的理论和实践道理,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无不令我叹服,他改编了教材,有自己的独特教学思想,没把本课上成“找规律”的课,贵在找“优化”的方法,在多中选优,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他强调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冷静地去读,思考去读,不要语文的读;数学课堂没有思维的发言是教育要摒弃的东西,慢说30秒,你的回答更精彩,一定要让学生有思维的过程;老师要冷静,学生要快乐,才能看得见风景,师要生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向前,师要适时制止并让生去思维;教师要唤醒儿童内心的思维,还原学生为数学的人,而不是生活的人;教育是爱,但是只有爱也不行,教育是爱与责任;兴趣并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唤醒的应该只是学生的求知欲,我们要激发学生挑战和冒险;教师要俯视性提问,仰视性解决问题,向中下等学生提出问题,让中上等学生解决问题;教育不要模式,要的是规律;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还要有“熬水”的艺术,注重教学艺术,落实“双最”,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教学的最佳发展区!
细细想来:经营一个智慧的课堂,让自己的数学教学也变得简单,简单地进入我们的生活,简单得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近,简单得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这不正是我24年来的追求吗?徐长青老师简简单单的教学是建立在对学科的深刻把握之上的,只有走进深处,方能发现事物的规律所在。如果浅尝辄止,只停留在形式上,是永远在不会进入教育的自由王国。
做简单的教学,还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是我今后数学教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