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棒打洪教头》之拍案六叹
——参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创新力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小说想活命,关键在于是否成功塑造了人物的鲜明个性;课堂想获赞,这就要看执教者的学养、胆识与良知了。9月15日,特级教师张学伟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教学创新力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广外外校专场上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引导学生独特地解读文本,让林冲、洪教头、柴进等英雄人物如立眼前,令听课者拍案惊叹:
拍案初叹:审视“舌战”,人物个性初现端倪
洪教头:“休拜,起来。” “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
柴进:“这位非比他人,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柴进:“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 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林冲: “小人却是不敢。” “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 不争我一棒打翻了他,须不好看。”洪教头:“来,来,来!和你使一棒看。”林冲:“大官人,休要笑话。”“师父请教。”
这是《水浒传》原著的一段对话,选入苏教版略有改动,如下:
“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
“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哦,你可别小瞧了他。”
“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如何让学习这段对话,张老师非常高明地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两人打起来没有?”学生们云云:“打起来了!没有打呀?”再仔细读读看(学生读),分角色读读看(学生再读),“两人打起来没有?”哦!学生们恍然大悟!已经打起来了——舌战!言为心声,洪教头狂人狂语,林冲一忍再忍。一切文学皆人学!“忍”就是林冲性格宿命,高衙内调戏妻子时,他忍了;被高俅陷害白虎堂时,他忍了,野猪林被害获救时,他忍了;充军草料场,他忍了;直到火烧草料场,已经被逼上绝路,无需再忍时,风雪山神庙前,手刃仇敌,才一显英雄本色,此时后话。而此时的林冲是个犯人,正在充军的路上,所以谨小慎微,林冲何惧洪教头,唯惧柴进耳!柴进何许人也?先祖柴荣是赵匡胤的大哥,赵匡胤黄袍加身夺了他大哥的天下,自觉有愧,乃赐铁卷丹书,免死金牌于柴家,视柴家为皇亲国戚。柴进道:“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得要推辞,小可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林冲见柴进说开就里, 方才放心,谨慎迎战。由此“舌战”,洪教头的狂,林冲的忍,已在学生的放声诵读中表露无疑。
拍案二叹:“拔草寻蛇”恁的胜了“把火烧天”
语言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谓之经典!真地打起来了,就寥寥数笔,剪一段《水浒传》的原文如下:
洪教头看了,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两个教头在明月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只见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叫一 声:“少歇。”柴进道:“教头如何不使本事?”林冲道:“小人输了。”柴进道:“未见二位较量,怎便是输了?”林冲道:“小人只多这具枷,因此,权当输了。” 柴进道:“是小可一时失了计较。”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 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
这是《水浒传》原著的一段对话,选入苏教版略有改动,如下:
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两个教头就在月光下一来一往,交起手来。
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
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
洪教头急不可耐,手段毒辣,使一招“把火烧天”,即劈头就打!林冲应一招“拨草寻蛇”,充其量只能打到脚。一个打头,一个打脚,两位教头攻击的善恶手段已见分晓。张老师能引导学生从这些招式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真是神来之笔!不打则已,要打一招制敌,张老师有适时引导学习体会林冲性格中的“稳”与“狠”,一个形象丰满的林冲就立在课堂上了。就此并未打住,而是继续向经典名著的更深处引入,一篇浓缩全文,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拍案三叹:学生读得很high,全国中上等!
课堂机智是老师修为与涵养自然流露,“×××同学,您认为自己的朗读水平在班里的处于什么水平”“中下?就这水平还算中下,我走过全国这么多的地方,您这朗读水平已经排在全国的中上等水平了!待会儿我请您做小老师,指导全班同学朗读。” “您已经读得很好了,但是与我的朗读水平相比,还差那么一点点哦,谁能超过我?”“您读得更好了,但与我的朗读水平相比,仍然是差那么一点点,您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吗?” “不对,不是声音不够响亮,不是音色不美,是什么原因呢?您来试试!” “嗯!这位同学读得很入味,您知道什么原因吗?对!洪教头这么急!您要把语速提上去,才能有效地表达出急于把林冲打到,来,大家试试这种急迫心情,语速提上来,读!”给力地鼓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学生们忘我地读着,比划着“把火烧天”、比划着“拨草寻蛇”、读得很high!
拍案四叹:正视“真生本”解读文本的荒谬
话语权来自于同“伪真理”斗争中取得的坚定信念,敢于说真话是一种胆识,更是修为到一定程度的权力与良知。张老师讲到,对于文本解读,必须承认学生没有老师专业的事实,不能信马由缰地尊重学生独特的“胡说八道”,随意曲解,误读文本,而老师怀揣深度的、权威的、创新的解读却不敢示人,适时勇敢地亮出“师本”利剑,有利于拨云见月,引导学生在正途上渐行渐远。
当下,多元解读强势泛滥,课堂活跃热闹,对话平面滑行,蹂躏文本的奇谈怪论层出不穷。张老师举了几个例子,例如:讲《愚公移山》一课,有学生讲到愚公还不如搬山,讲到 《穷人》一课,有学生认为桑娜之所以穷,是因为没有搞好计划生育 ,讲到《武松打虎》一课,有学生认为武松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这都哪儿跟哪儿,在“伪生本”的桎梏下,老师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为学生的“求异”思维叫好,简直胡说八道。
文学作品要用文学的路子来教,要尊重文体的特色、文本主旨来教。《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学习这则寓言,就是要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奉劝愚公搬家的解读,简直荒谬之极。《穷人》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正如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把《穷人》之所以“穷”,解读为桑娜夫妇没有搞好计划生育,令人啼笑皆非。《武松打虎》一课,主要是通过对武松言行的描写,体会他英勇无畏、机智勇敢、豪放倔强的性格。进而引起学生阅读这部塑造了武松、林冲、鲁达等众多英雄形象的《水浒传》兴趣,感受小说的经典名著魅力,让学生随意解读为武松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滑稽又不可笑,让人摆头。
拍案五叹:揶揄王崧舟得意的“虚伪”
张老师的课堂魅力换来自与对现实生活的清醒关照。据张老师本人讲,自己不知一次与素有“南王北窦”之称的王崧舟老师进餐,每次都要讲到王崧舟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的精巧的结尾,当时的设计是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一则寓言,临近课堂最后一分钟,王崧舟老师点名让一位女同学朗读自己的作品《小鸟与石柱的对话》(揣测:有可能是王老师巡视时看到了该学生的作品),小鸟对石柱说:“您以前矗立在这里,是代表着无上的荣耀,现在您还竖立在这里,只能代表耻辱”石柱说:“小鸟,您说得对,我现在立在这里,就是要唤醒千千万万同胞,勿忘国耻!下课!”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让人回味!每次说到这个经典课例,王崧舟老师总是颔首微笑,非常满足,一点也不谦虚,好像第一次听说,你说王崧舟这人虚伪不虚伪。(众笑)
拍案六叹:冒天下之大不韪,呼唤回归教师主体
大家提倡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但“首席”不是缺席,不是对话的绝对均势。教师不是水手,而是探求真理的导航,是船长。因势利导,见风使舵,使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压抑教师主体性,实际是儿童中心论,其要害是绝对的价值中立。这实际上是对人类文化传承的轻浮和藐视,导致让每一个个体都重新经历从猿到人的低水平起点。如此荒谬,却风靡一时。
教师的主体性要表现在“引导”——把对话引向深入,而不是在平面上滑行。教师的主体性诱发学生的主体性,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主体性。它是动态的,在双向互动的对话中,它不断调节,层层深入。一方面,教师必须不断“逼迫”和等待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还要有效应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突发的思绪。这是科学,也是艺术,这是智慧,也是灵感。这一切,都以教师主体性的活跃为前提。教师必须对文本的细节成竹在胸,才能进行定向而开放诱导,这是学生独立探索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