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征文选登——幸福,在春天发酵
芒果花开了,木棉花开了,宫粉羊蹄甲开了,勒杜鹃在风中摇曳着它红色的叶子,大叶榕绽出新绿,把黄中带红的芽鳞洒满一地。春天急匆匆地、实实在在地来了。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一个想法在我的心里发酵。作为一个研究性学习老师,作为一个生物老师,我能否带领学生做一些生物学方面的小课题研究?
发酵!带领学生研究发酵!学生在上个学期刚刚学习了细胞呼吸的知识,而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叫做发酵。我正好可以带领学生做食品发酵方面的小研究,带领学生研究米酒、葡萄酒、苹果醋、啤酒、腐乳、酸奶、酸菜等的发酵工艺。
实际上,这个食品发酵的想法已经在我心中发酵很久了。两年前,我在远程课室听一位生物老师给高三学生讲生物选修课,课的内容就是传统发酵技术。当时就想,实践性这么强的内容却只是为了考试讲讲而已,实在可惜了。
今天,我可以借助研究性学习这门课,让学生在做中学、研究着学了。
学生的兴致很高,他们很快就选定了想发酵的食品。有一个小组居然想做植物组织培养(就是传说中的试管植物),有一个小组居然想提取番茄红素,还有一个小组要尝试制作硝化纤维(火药)和烟雾弹!
所有的念头都不能打击,所有的冲动都要鼓励,所有的活动都需要我和他们共同经历,所有的结果——酸的、甜的、辣的、臭的,变质的、发霉的、成功的、失败的、快乐的、沮丧的——都需要我和孩子们共同面对、接受、感受。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魅力!
问题很快就出现了。任何研究的第一步一定是查资料。既然是一些实践型的研究,所查阅的资料应该涉及这些食品发酵的原理和方法。然而我惊奇而无奈地发现我们的孩子似乎对原理不大感兴趣,他们更关心食品发酵工艺本身。就像常年做米酒的老妇,她并不关心在米酒发酵过程中涉及到哪些微生物的哪些活动,她们只知道米要泡透要蒸透要密封否则就不出酒。
但这不是科学,甚至算不上是实验。中国历代出了那么多的工匠、手艺人,可就是出不了科学家,他们的技艺非常精湛,他们的头脑却处于“老妇”的水平。这是不是科学不发达的缘故?一百年前,新文化运动扯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我们不得不承认授受式的教育教给学生的是知识,不是科学,鼓励的是听信,不是民主。灌输式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带有愚弄、诱骗、教唆的特点,这样的教育不会培养出有民主思想的公民,只能培养子民、顺民。
我要求我的学生必须寻找相关的原理,使原理和自己的实践操作联系起来。每个研究小组要做一个PPT给同学们介绍自己的课题,不但要说出怎么做,更要说出为什么这么做。这个处理是多少见效的,部分学生可以做到脑指挥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限的“阅读——实践——反思”的研究型学习者。
有句名言叫做: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现在什么也没有!
没有任何的器材。高压锅、天平、烧杯、试管、烧瓶、锥形瓶、培养皿、酒精灯、玻璃棒都要向化学、生物实验室借。
没有场所,我们借用了一个几乎闲置的生物实验室。
糯米、葡萄、苹果、奶粉、豆腐、番茄自然是自己买。用于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相关的植物激素、用于消毒的酒精、次氯酸钠等自然也是自己买。而学生家里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就成了我们的“食品发酵罐”。
剧情就这样推进,结局一点点晕开。先是有些同学的米酒陆续被带到班上和办公室里接受品尝和评价,然后是酸菜,然后是葡萄酒,然后是苹果醋,然后是酸奶。先是不敢尝,后来就变成了抢。米酒、葡萄酒、苹果醋、酸奶、酸菜、啤酒的“美味”至今还令人回味。
当然也有问题。一个米酒小组的发酵时间过长,竟酿成一瓶苦酒(原来这世上还真有苦酒啊)!
腐乳小组失败了三次,终于在第四次做出了勉强可以入口的“腐乳”。
一个红葡萄酒小组在一个月的发酵后依然不能解释为什么产生了很多白色沉淀。
酸奶小组在成功做出原味酸奶后,又尝试制作草莓酸奶。然而草莓在酸奶中腐烂,而这个结果居然喝了才发现!
番茄红素小组提取的少量番茄红素粘附在烧杯壁上,这个红色的烧杯冠冕堂皇的成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制成胶囊的目标最终没有实现。
两个植物组织培养小组都没有成功,培养基上长满霉菌。在接种的近60个试管中,只有一个培育出了愈伤组织。这已经让我们如获至宝!要知道我们无菌操作的条件和技术都很不过关。
在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四楼的实验室传来砰然一响,烟雾弥漫了半个实验楼。有惊无险,烟雾弹爆出了烟雾。
课题一个个收场,发酵的余香依然弥漫在教室,弥漫在我和我的学生们中间。
有的小组成功了,有的小组失败后成功了,有的小组以失败告终了。然而中学生的课题研究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关键是他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历了知识产生的方法和过程。
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可是什么知识才是有力量的?
我们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我们在中小学学的这些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们科学研究的结晶,并且经过教育者的处理,变成了系统、完成的知识体系。
第二个层次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包括观察的知识、实验的知识、比较的知识、概括的知识等等,科学家们正是运用了这样的知识,发现了第一层的知识。
第三个层次是关于过程的知识,这个知识是策略性的,是对研究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的知识。
策略性知识主过程,方法性知识主细节,我们常说的科学知识是结果,就是我们教科书上的知识点。
什么样的知识有力量?情景中的知识有力量。你置身于一个真实的问题情景,运用了一定的方法,经历了研究的过程,然后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有用的知识。
这些方法和过程的知识具有很好的迁移性,掌握了这些知识,你就可以用它来探索新知,解决新问题。才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比较我们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我们的教学内容繁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学那么多知识,只有靠老师讲解灌输。没有了过程和方法的知识,就成了僵死的知识,不是鲜活的知识。没有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就成了教条的阐释,学习就成了记背和机械训练的功夫。学生下了这番功夫,知识自然可以记得,但是高考结束后,大部分知识就忘记了。看看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高中的知识还记得多少。
美国呢?他的教学内容少,但注重方法和过程,一个在我们看来可以5分钟讲明白的知识硬要让学生运用研究的方法,经历研究的过程,自己把这些知识“生产”出来。所以美国的高中生和中国的相比,知识量是没法比的,但是知识的质量又是我们没法比的。等高中毕业后,我们的学生把80%的知识忘记了,美国的学生却把知识的精髓——方法和过程保留下了。
我们教给学生大量的没有力量的知识,美国教给学生少量有力量的知识。
但是还没有完,我觉得研究性学习不但让学生经历过程与方法,学到有力量的知识,而且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民意识。
在运用方法经历过程的探索过程中,学生需经过两种活动,一是独立探究,二是集体讨论。独立探究使人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集体讨论使人具有尊重别人观点的意识。
独立自主的人,思想自由的人,尊重不同意见的人,是民主体制下公民的必备修养。不具备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尊重别人的意见的人,要么成为管制别人的独裁,要么成为别人管理的奴才。
由此看来,民主不仅仅是一种体制,它要求体制下的人是具有民主思想(独立、自由、尊重)的公民(不是臣民)。渗透方法与过程的科学教育是民主的教育,是塑造民主社会之公民的教育。阐释知识教条的教育是霸道的教育,是知识拥有者以知识霸权者的身份对受教育者的奴化。
所以,当我们提出科教兴国的时候,不仅仅是用科学知识兴国,是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武装人的头脑,是塑造具有民主意识的新国民。
可笑吗?行走在学校教育的边缘,却诉说着教育核心的话题。在别人眼里无足轻重的学科,我却把这事看得任重道远。
于是,一首幸福的歌在我的心中发酵,在上下班的路上情不自禁的哼唱: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亲爱的同学啊携手前进,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