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征文选登——原来未曾忘记
天鹅湖边的大榕树又已浓荫满枝了。
是的,仿佛昨天还吟着“春来发几枝”,转眼就变成“炎炎似火烧”了。广州的四季一向是没有明显界分的,温暖的南方哪来冬雪的浪漫,能让人在周而复始的轮回中冷不丁地打个激灵呢,总之每天就是这么过着,看着那棵树还是那棵树,又好似不是那棵树,套用一句老话:东流逝水、时光荏苒。十年校庆的情景似乎还在眼前,二十年庆贺又已到来,为了这一盛事,“校园知名才子”们纷纷挑灯夜战,码下字字珠玑,一行行文字中,忆昨抚今,浮现出那人、那事、那景……
的确,七千多个昼夜,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也许只是刚起步,可对于一个人来说,一年十二度圆月,能得几多时少年?每个人的心中应该都会有那么些个影子吧,他们也许只是在记忆中会偶尔掠过,淡淡想起,可在过了为赋心事强说愁的年纪后,人生历程中,能够刻骨铭心、日夜萦绕的人或事又能有多少呢?这些淡淡的影子,他们曾是我们岁月中的一部分,我们也曾是他们的过客,为着这些个“走着走着就散了”的曾经,蓦然回首,那一幕一幕,其实是永远存在着的!
依惯例,要说: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曾在外校留下身影的他们,一并献给学校二十周年校庆!
是为记。
——她是我的前辈
宋美龄是我十分欣赏的女性。
她的名字也叫“美玲”,虽此玲非彼龄,但同样都很“美”,记得我初入外校时,工作布置会上,宣布配班姓名,大家自我介绍后,我偷眼打量,一个细高个、大眼睛的美女也正“斜着眼睛把我瞧”呢,相视一笑,心知肚明,算是打了招呼了,搭档你好,从此后,我俩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啦!
美玲明媚欢快,我是故作腼腆:“张老师,我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您有经验,还请多指教。”她虽比我小几岁,但在外校已工作了一年:“嗨,快别这样说,弄得我像老前辈一样,大家互相帮助嘛。”彼时我孤身离家,乡愁正浓,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挣扎适应,她友好的态度让我心生温暖,我们会相处的好吗?叫美玲的女子应该不会差哪去吧,我在心里暗念着。
到底是年龄相仿,兴致相投,大家都不是吹毛求疵的人,很快,我俩就混熟了,美玲尽心尽力地告诉我工作流程,注意事项,没多久,工作按部就班,得心应手。
她是新疆女子,我和她打趣:
“扭个脖子看一下嘛。”
“嗨,我是汉族人,不会啊。”
“那你会什么。”
“会吃!”
哈哈哈……
美玲正值妙龄,从那么远的北疆远赴南方,探春远嫁是“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读来叫人不胜唏嘘,而她其实只为追随初恋男友的脚步,纯粹地不掺一丝杂质。
在外校的生活单纯简一,我们称之为“上班、下班”。的确,那时没什么朋友,没什么积蓄,下了班就回宿舍,外校还属“城乡结合部领域”,远不似如今“平沙国际贸易中心”之类名头叫的响亮,下班之余,我们就凑在一起叽叽喳喳,谈生活谈理想,有一天谈着谈着,美玲突然问我:“想吃水果吗?”“想啊。”“那好,我们摘芒果去,不对,是偷芒果去。”
提起芒果,不得不说起外校著名的“芒果大道”,这条路上,留下了多少人的脚步,前不久,涂兄在《外校拾景》中特为此留下笔墨,精致的文字里饱含感情,谁不说呢,这条路走来千回万回,可十年前偷摘芒果的情景仍是挥之不去的剪影,历历在目。
我和美玲说干就干,拿根衣叉就出门,一出门才发现,朗朗晴空岂容我等放肆!算了,还是待月黑风高夜再动手吧,好不容易盼到天擦黑,攥着衣叉在树下蹦跶了半天也够不着——这些芒果老树高且诱人,得,返回宿舍再取衣叉,两叉相接,高度倒是够了,可那芒果怎么敲也敲不下来,灵机一动,在衣叉上又绑了把小刀,嗨,你别说,小刀一挥,芒果应声而落,没成想,那么高的树上掉下果子,一摔一个稀巴烂!可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止境的,我们立马改良器具,在小刀下又绑了一个袋子,对准了,套好了,小刀上马,袋袋平安。没一会,就摘了一包,我俩见好就收,回到宿舍准备大快朵颐,入口一尝,哎呦妈呀,又酸又涩——来自北方的我们不知道这种青芒果是要经过捂熟处理才能入口的,于是乎,依葫芦画瓢,将芒果用报纸裹好,只待它发酵成熟再说,恰逢国庆七日长假,假后返校突然想起角落的芒果,岂料未曾开封,酒味已至,打开一看,芒果全部腐烂,唯有丢弃!瞧我们容易吗,不说摘芒果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得时刻提防不被抓到,即使工具简陋,可我们依然发扬了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没想到千辛万苦摘来的芒果竟然全部付之垃圾桶,二人相对,扼腕叹息,就差没捶胸顿足了!
对了,忘了说一声,其实芒果道上的芒果因为没有嫁接,核大肉薄,并不美味,如今即使倒贴钱给我,也绝不会再做这种“傻乎乎”的事了,可为什么那时我是如此的津津有味、兴致盎然呢?
少女情怀总是诗啊,这些记忆的碎片一点点串起来,青葱岁月中,我想留下的不管是苦涩抑或甜蜜,都是永久珍藏的记忆吧!
美玲两年后选择了回疆,回去的理由依旧纯粹——追随男友的脚步。虽然依依不舍,可我知道,能回到家总算是幸福的,临别之际,我要送她礼物纪念,美玲说:“我什么都不要,就想结婚时你剪对龙凤送给我!”——我略会剪纸,仅于皮毛,像龙凤呈祥这样高难度地还未曾尝试过,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于是乎,选图画样,小心操作,无奈数番修剪,仍不满意,我想尽力完美,毕竟这是结婚礼物啊!
和美玲别后,偶有联系,知道她又找了新工作,生活安稳平静。有天她突然打电话给我:“龙凤剪纸如果没剪好,不必寄给我了,因为已分手。”放下电话,心中黯然,难道青春和初恋真的只是用来回忆的吗!
此后美玲再度选择了出疆,这次,她的停顿处是厦门,一个风淡云清的小资城市,愿轻拂的海风能吹走忧伤吧!
我们的联系若有若无,过年时的一个短信,QQ上的生日留言……知道她还是单身,但工作节节高升,已经是一家知名连锁酒店的业务经理,经常全国飞来飞去。
去年四月假期,我带女儿前往厦门游玩,再见美玲,果真意气风发,一同接我的还有位男子,咦,这不是那位“初恋”吗,美玲朝我抿嘴一笑:“他上个月才从新疆追来,都怪你还没把剪纸寄来,我差点在奔三前嫁不掉!”
真是十年一觉啊,望着这对曾经的、现在的欢喜冤家,其实彼此间能够有所牵挂,即使兜兜转转又回到起点,何尝不也是种幸福呢,想当初,美玲追随男友的脚步千里奔波,而如今他又紧跟她的身影亦步亦趋,嘿,小子,真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玩笑归玩笑,十月喜讯传来,美玲成婚,仍是真心祝福:妹妹,虽然没有龙凤剪纸,但你一样得到了幸福的归宿,姐打心底为你高兴,还记得不?我说过,叫美玲的女子一定不会差的,依然一直这样认为!
——他是亦慈亦严的廖妈妈
他也是我的搭档,可人家是有头衔的——廖主任——即姓廖名浩的班主任是也!
说起来,我这个人也算好命,曾有算命先生,不,应该叫大师,说我命中多贵人,我想,廖主任也算是一位吧!
记得开学前,我和美玲就嘀嘀咕咕,上天保佑,搭班的班主任是廖浩就好了,我想,一定是我们的祈祷抑或是“呱噪“让上苍菩萨和各路神仙不厌其烦了,瞧我,又说错了,是感动了,我们真的和他搭班了!
为什么大家都要和他搭班呢,据说他是天下第一第一大好人,从来不发脾气,事事亲历亲为,为人儒雅有礼,总之,美好的词汇恨不得都叠加了,“廖主任”得到这样的赞誉起因是他的前任搭班,即后调至小学教导处工作的杨波老师,处处不余遗力大力宣扬的结果。
日盼夜盼,终于见到传说中的廖主任了,初次见面的话都淡忘了,只记得他不停说“没关系”、“好的”、“谢谢”之类,我和美玲相视偷笑,这个人确实儒雅有礼,可我俩也还不算“母老虎”吧,为啥他不停的冒汗,恨不得一个汗珠子摔八瓣?
后来我知道了,廖浩极度怕热,在一年热上八个月的广州,廖浩的汗水可算是贡献了不少。再沿用一句宣言:在峥嵘的岁月里,我们流下了汗水,擦干了泪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收获了丰硕的明天……
明天是否丰硕,明天才能知道,但今天还在行走,昨天确难以忘怀。
廖浩是江西人,据说他和赫赫有名的“杨少”同住庐山脚下,不过是君住庐山南,我住庐山北,庐山虽也是灵秀婉约,我想他俩应该没有“日夜思君不见君”的情怀吧,因为,此二人同为“江西汉子”,此生恐怕除了兄弟情外,若还想发展其他,估计要待来生了。
行文至此,我仿佛又看到廖浩那还算“标致”的娃娃脸,虽不伟岸,也算敦实的身板,为啥落下个“廖妈妈”的称谓呢?
且听我来表一表吧——
每次从生活区送学生去课室,他已经早早的在等待了。小学老师婆婆妈妈的事多,有些父母感慨,带一个孩子都有点头疼,何况要面对四十个这群刚离开家寄宿的娃娃。家长选择学校是看师资和环境,可不谙世事的孩子们才不管这些呢,他们只知道思亲恋家的伤感,不绝于耳的哭诉,唉,想想也是,几岁大的娃娃,就离开父母的怀抱,怎不心生不舍?我们这些女老师哄了这个又哄那个,再一瞧,廖浩也在细声细语地搂着个“小可怜”,给他擦眼泪擦鼻涕呢,小家伙果真安静下来,乐颠颠的当上了他的“小尾巴”。有儿歌为证:广外外校是我家,老师爱我我爱他,老师夸我是好娃娃,我说老师像妈妈。
你瞧这不,“廖妈妈”就叫开了!
廖浩是语文教师,我觉得学语言的大都是“文学青年”吧,不知怎么,我脑海中总是出现一副画面:苍原旷野里,大地银装素裹,极目四眺,一个人渐行渐远,嘴里吟诵着“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这个人是谁呢,到底是徐志摩还是他,他是廖浩吗?实际上他从来没在我面前念过这首诗,可为啥我觉得这就是他呢?
廖浩这个“孩子王”当得不亦乐乎,他好像从没对孩子厌烦过,也没咋见他气急败坏,偶尔“小发雷霆”,但别说,孩子在这位“廖妈妈”的调教下,没多久就走上正轨,一支训练的“连队”就这样产生了,家长纷纷反映,孩子懂道理,爱上学了。俗话说“小苗从小育”,我个人认为,孩子们在启蒙阶段遇到好的引路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廖浩,就是这样一名称职且当之无愧的老师!
我向七舅姥爷保证,在和廖浩搭班近三年里,没有吃过家长的一餐饭,不是没人请,而是他统统拒绝,他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就像每个行当的职业道德,是应该恪尽职守的,可如今的社会,就是坚持操守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本不该出现的“怪事”——食品有毒了,清水变黑了,就连呼吸的空气都快变成了慢性自杀,如果这些人都能在少儿时期,成为了廖浩的学生,是不是不会也不敢做这些脱离了底限的事了呢?
说这些话,并不是要把廖浩塑造成雷锋式的榜样人物,我只是实话实说,他也是一个凡人,也会有很多毛病和缺点,只是做了他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对于请吃饭这件事,廖浩似乎“心怀愧疚”,所以每次开学和放假,他都要自掏腰包,请我和美玲吃饭,对我俩支持他的工作表示感谢之情。吃饭的地点通常定在著名的“吉安大酒店”,我们落座时,一大桌子的菜肴业已摆好,就等我们提筷举箸风扫残云了,可这种场景很难出现——他大概认为是我俩个小女子比较羞涩,不好意思狼吞虎咽吧——其实每次都是他点好的菜,在他来看,这是礼貌且体贴的待客之道,可今天我要郑重地说:“廖浩,如果你能看到这篇文章,再请我吃饭,能不能留个菜让我点自己喜欢吃的呢,我保证不会点那个‘这个应该有’此类会让你荷包缩水的名贵佳肴的!”
自从那条曲径通幽走向“吉安大酒店”的小道被封上后,我再也没有去那吃过饭,转念一想,其实还少吃了好多地沟油呢,所以老子的“福祸相依论”是无处不在体现着啊!还有个原因,是我生子休假。产假返校,有天廖浩突然找到我,给宝宝送了一对刻着“聪明伶俐”字样的银手镯,并告诉我,他即将离开外校另谋职业,不再当教师。
我有点蒙,他并不是外校末位淘汰制下的落马者,恰恰相反,他是个优秀的老师,当年离开江西,来到外校,因为老家学校编制的问题,必须返赣归岗,可在校领导的殷切挽留下,他还是留了下来,做出这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我觉得应该是他认准了自己的道路,可现在为什么又再度萌生离开之念呢?也许确实就像诗里所说:“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这此后,我们再也没有联系过,因为彼此并没有亲密无间的友谊,充其量只是比较和谐的配班。和廖浩再见已是小学部十年部庆,花都酒店中,新朋故交济济一堂,席间表演逗乐,插科打诨,笑声之余,感慨万千。廖浩特意从深圳赶来参加庆典活动,并作为外校曾经的一员被邀请上台代表发言,他回忆往昔,几度哽咽,定是心中对外校饱含深情,是不是也想起了“我把青春献给你”当时的那份激情和意气呢?
早说了吧,学语文的,走到哪里,骨子里都还是个“文艺青年”!
听说廖浩早就弃教从商了,而且做的风声水起,我走到他的席位前,真诚的邀请:
“廖老师,好久不见,今晚留下来,明天我喊上几个老朋友,我们好好聚聚!”
“十分感谢您,可我明天一大早就有要事,所以必须今晚赶回深圳。”
“这么晚了,你怎么回去呢?”
“哦,不怕,我带了司机。”
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儒雅有礼,话中并没有炫耀的意思,于是,我们互相交换
了电话号码,可是我感觉,大概也会像几年前一样,你不会打给我,我也不会打给你。
商海多有廖老总,外校再无廖妈妈。
廖兄,你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汉子,保重!
——他是星星的孩子
都说越是特殊的孩子越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此言不虚,在这里我们就把他称为“小F”吧。
关于他的“奇闻轶事”那可是多了去了,可最难忘的就是初入学时半学期不依不饶的哭闹。别的学生早已步入正轨,可他倒好,每周返校那撕心裂肺的叫嚷真把老师闹腾的够呛。
没办法,只好一边哄一边讲,软硬兼施,啥法子都用尽了,皇天不负有心人啊,小F终于破涕为笑了,可新的问题接踵而来——说不清话自理极差,不会沟通沉浸自我,甚至在课堂上旁若无人外出溜达!
此乃异常到底何为?听说是小F未出生时,其母遭遇车祸,惊吓过度,致使他出生后在语言、行为等能力上明显逊于同龄孩子。可说来也怪,别看小F天天瞎晃悠,考试拉分的却并不是他。别人孩子还在认拼音,他汉字早识了一大堆。
没有心机、不懂自护,纯真的永远就像被明矾澄清过的水。
也许你要说,孩子本来就是最单纯的,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总会在成长中磕磕碰碰,他到底是低能?抑或天才?恐怕谁也说不清,现在社会上这种孩子似乎越来越多,所幸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如果非要给他们划分一个群体,统一的称谓是“星星的孩子”。
小F憨厚但不失可爱,他愿意的时候,不再自言自语,会主动跑来和你说话,看见我挂的工作牌上的名字,不知是误读还是故意,就“妹妹妹妹”的叫个不停。不过对这由他“私自篡改”的美名倒让我忍俊不已,坦然受之。
可就读寄宿制学校,相对小F这样的孩子似乎更适合早出晚归的家庭教育,他终于要转学了。办好了相关手续,妈妈带着他来向我告别,一年来的相处,难舍之情不言而喻,临别之际,小F给我留下一封信。
挥别后展信一看,天啦,一张由他亲绘的从外校到达他家的地图!图上清清楚楚标明了路口和站名,这是邀请我以后到他家去做客呢,我无从考证其准确性,但那繁杂的路径真叫人不敢置信是出于一个一年级孩童之手,而右下角的那句“妹妹,我想你”不由我潸然泪下,难以自己!
小F,你长高了长大了吧,虽然老师至今还没有按照地图的指示去过你家,但我想大声告诉你,妹妹也想你!
——他是“史上最帅保安”
现在网上动辄就出现诸如“史上最××”之类的字眼,历史是什么?是过往的岁月?是对比的借鉴?还是衡量的标杆?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定义吧。
他长的挺好看的,对男人用上“好看”这个字眼似乎有些怪怪的,但想起外校最初的那批保安,确实个个玉树临风、气宇轩昂,而许亚,更是这批帅小伙中的佼佼者!大白话说,那可是要个头有个头,要脸蛋有脸蛋!
据知情者“爆料”,许亚从小可是扎着小辫长大的——皖北一带有种风俗,就是将精贵的男孩男扮女装,因为孩子的娇贵,总怕他长不大,从而用这个古老的方法来养育他。由此可以看出,在那个众人尚求温饱的岁月里,许亚得享如此待遇,用当地的方言来说,一定是个“惯宝宝”!
对了,顺便澄清一下,我可不是花痴,在帅哥们面前,完全是抱着一种欣赏的角度去看待的。呵呵,此处解释如有多余,就当我是画蛇添足吧。
记得有次,我下班后经过教工宿舍老图书馆,现在叫做“素心居”旁,看见许亚蹲在墙角,专心致志的拨弄着什么。定睛一看,嗨哟,他老人家在给一株破土而出的南瓜人工授粉呢!
“嘿嘿,就长了这一棵,正巧看见了给它授个粉,免得结不出果实来”,许亚看见我,有点不好意思的解释着。
从某种角度来说,世间万物的过程都是花开花落,缘起缘灭,百味杂陈中,品味着其中的酸甜苦辣。
不过,就是这个在蜜罐中长大的“惯宝宝”,肩负保卫师生安全的重任,在这个原则性的问题上,做的可是毫不含糊!
我想外校的师生一定会认可这个说法,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校园网上曾有一张照片,磅礴大雨中,一位保安撑着一把巨大的伞,护送家长学生由大门进入教学楼避雨,其间穿过地球广场,雨花飞溅在大伞上,又落在地上,汇聚成更多的雨花……
这不是作秀,也不是表现,这是电视台的张台长无意中拍下的瞬间,而这些瞬间,是随时随处地发生着。在某年的团拜会上,针对“这些最可爱的人”的情景表演,曾对应写下过这样几句顺口溜:
训练场上汗水流淌,
巡逻站岗意志坚强。
保家护校安全为上,
智勇擒敌人人赞赏。
大雨磅礴雷电交加,
宁静的港湾就是你的臂膀,
汗水雨水中温情的歌在唱。
不怕苦累一马当先,
遭遇险情奋身向前。
确保师生平平安安,
寒冬酷暑默默奉献。
的确,在这支队伍里,有许许多多的许亚,相同的制服下不同的面孔,这些面孔似乎很近,又似乎模糊,因为很多人都叫不出他们的名字,权且就让“史上最帅保安”做一代表吧,许亚,你现在生活的还好吧,那株你亲手授粉的南瓜花到底结成了大南瓜吗,如果结了,让它变成南瓜车,带我们成人也进入美好的童话世界吧!
我知道,他想起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慰的是我至今没有忘记他……
——她是外校的编外人员
说起来,她是我的同乡,但我俩到广州才认识。
在外校的编制中,没有她的名字,可在外校的校园里,你却时常能见到她的身影。
想起来了吧,早上在保管室,下午在图书馆,这两个服务性质的部门,你一定得到过她的服务。
大家都喊她胡老师,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胡鸣燕”,乍听到这个名字,是不是面前仿佛浮现出一张漂亮美艳、活泼可爱的容颜?
实际上,她在内地早已退休,到外校只是跟随老伴的身影相依相伴。可说起来,哪个女人没有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的黄金时代?虽然大自然的规律是无可避免,但怎样在不同的时段活出不同的精彩,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完美的做到。
退休生活本来可以很安逸的,可她不愿自己的生活每天就是吃吃睡睡,她说自己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了,平常也忙碌惯了,她的信条是助人为快乐之本,胡老师因年龄已大,不符合外校的招聘条件,怎么办呢?
于是,她早上去保管室,下午到图书馆帮忙,但她这个帮忙,却做到了最尽责、最认真,并不因为是“半义工”而马虎,也从没有因为是“编外人员”迟到早退过。
她说,我不是为了钱,反而要感谢外校给我这个和大家相处的机会;
她说,我只想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人;
她说,别人对我说的小秘密,我一定保守;
她说,我恪守的准则是做不到的不说,说出来的就一定做到;
她还说……
说起来,她并没有整天将这些所谓的“豪言壮语”挂着嘴边,这只是我与她日常的闲聊中记起来的片言只语,可这简简单单的话语,份量确实沉沉甸甸的!
还记得有次部门聚会,席中一同事因有事迟来,大家都说不等了不等了先吃吧,只有她坚持没有动筷,等待大家到齐后才肯品尝。因为她认为,部门难得一次聚餐,大家都到了她再吃,这是她对同事的尊重。这个小细节我观察到了,本来我吃的高兴还大大咧咧的没觉得什么,可再一细细品味,有点感慨,还有点羞愧……
你可别认为,她就是个马列主义的老太太,记得那天吃的是“开学饭”,彼时201314刚过,大家就这个主题讨论纷纷,胡老师甜蜜一笑:“大家都来晒幸福,我也晒晒我的幸福,这一天我和老伴去了白云湖,还租了一辆双人自行车,绕湖骑行了一圈一圈”,众人听罢,拍掌欢呼,是啊,夕阳下白云湖畔二人同车的剪影,这个晒出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是那些所谓拥有了香车宝马,还是华服名包能够比拟的吗?
岁月中不失童真,浊世中坚守真诚。我想这正是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骨子里透出的可贵品质!学校曾评选过二届“外校最感动的人”,胡老师是“编外人员”,自然是连候选人的资格都没有,可不管你有没有感动了外校,但你已经感动了我!
翻开这一页页记忆,不必刻意想起,只因从未忘记。有些人你以为一辈子都见不到了,但在转角处,不经意的重逢,也许更显珍贵吧。纸上得来终觉浅,可不回忆这些,又怎能有领悟和融会呢?各自的性格赋予各自的生命和意义,在只鳞片甲的回想中,愿大家岁月静好,我唯有这四个字的简单祝福,那些离去的、流逝的,我们终将还会在哪相遇,也许时间会告诉你……
2013年5月15日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