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之行
——关于教师、学生的定位与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
5月18至5月23日,中小学一行十人,赴南京参加“全国中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5天的学习,收获颇丰。
一、教师的职业定位——我们可以给世界带来有益的变化
学生很苦、教师很累、教育很危险。这是我们从无数的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得出的基本事实。教师可以做什么呢?
能让孩子们坐在我的课堂里40分钟都不厌烦。
能启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能引导他们问问题。
能让学生诚心诚意地道歉。
能让学生树立尊重之心。
能让学生学会对他们的行为负责。
能让教室成为我的学生都感到安全的地方。
能让教过的学生都享有自由与公正。
能让学生懂得,如果他们能够利用天赋,努力学习,听从心灵的召唤,他们就会拥有成功的人生。
……
能给世界带来有益的变化。
是的,从这些“能做的事”里面,我们能感觉得到,教师职业的定位——我们能给这世界带来有益的变化。尽管,我们的收入不是很高,而我们又生活在一个用挣钱的多少来对人作出评价的时代,我们仍然能够从所教学生的不同成功中体会到这一职业给自己带来的尊严感。
曾经,我写过一篇文章——《教师与公务员,哪一个更幸福?》在网上引起广泛的争论。那些争论的焦点,依然在物质的享受层面。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做过统计,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多少金钱才能满足人的欲望。但我却知道,相对于欲望,一切都显得稀少了的道理。当然,物质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生存的基础。但自己的幸福与尊严,却是需要自己去定义的。作为一个社会里的职业人,如何定义自己的职业,如何定义自己的职业追求,关乎自己人生的价值定义与价值演绎,但我从这些“能做的事”里,却分明感觉到,当初的选择,是没有错的。
老师的行为,会深刻地影响学生,因为,在长长的二十多年的求学生活中,学生的社会化大多是在学校里度过的。除了同龄人影响、家庭影响,最为重要的成长影响因素,就是教师影响。
《美式课堂》的作者诺特博士说:我得到一个恐怖的结论,发觉我是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我可以用个人的方法去营造学习的环境,能用每天的心情去决定学习的气氛。身为教师,我掌握着无比的权利,使学生过得悲惨或快乐,我可以作为折磨人的工具或激发灵感的媒介。我能侮辱人或使人开心,也能伤人或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的反应决定了危机是扩大或是缩小,是教化或兽化学生。
想到自己手中的权力,影响着孩子的权利,无论如何,内心里怎么都难以轻松得起来。因为,当一个教师很自豪地说自己当了十几、几十年的教师,曾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的时候,我心里就在疑问:那些成千上万的孩子,是被扼杀了还是被成就了?
中国的教育传统,是重知识的传授的。学生只作为接收知识的容器。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接受,还在于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新知识的创造,还在于人生积极价值的创造与选择,而后者,更多地要信赖于人的情商。中国人总是刻意地去回避一些事实——比如说勤奋与灵感,人们总是愿意彰显勤奋的力量,而忽略灵感的力量一样。
让“情商教育”成为教育的基石,是否会成为影响中国教育的新的起点?我想,这是南京之行,会让我更深入持久地去思考的问题。
王开东老师讲座只言片语:
当下教育的三大误区:简单的技术主义;狭隘的赏识教育;忽视了程序正义的实质正义。
当下教育的四条出路:给学生方向感;关注弱势学生;培养有个性的学生;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
只要对所有学生都出于善意,没有私心,尊重所有学生,在规范面前人人平等,就完全可以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对待。
表扬要具体,批评要有建设性。
爱学生,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欣赏学生,帮助学生,发展学生。
老师虽无权干预学生的愿望、兴趣、爱好,但有权干预学生的不当行为。所谓不当行为,就是影响和危害公众的行为。
尊重学生,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作为心灵,教师未必比学生高尚;作为人,教师未必比学生高贵;作为读、写、听、说的语言主体,教师也未必比学生高明。”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常常要问自己:我们究竟把学生引向何方?是着眼于当下,还是有更深远的追求和考虑。
教育的本质是“道”。“道”是理念,是思想,是对工具的运用。
技术主义并非没有借鉴价值。但是,技术主义必须仅仅是作为方法,而非原则和目的,否则就是有害的。
教育,到底是管孩子,治孩子,还是教育孩子,发展孩子?是着眼于孩子当下的太平无事,还是着眼于孩子长远的德性养成?
个人的价值或价值观是经验的产物,不同的经验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价值的形成与发展完全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有效的价值形成过程可分为三阶段——选择、珍视、行动
狭隘的赏识会把表扬廉价化,会导致赏识的疲劳;会导致我们教育手段的不断简化。赏识的简单化,常常会阻断我们对爱、信任、尊重等重要词语的理解。
大多数班主任把赏识当成一种策略和手段,甚至当成一种投资,一旦不能受到预期效果,马上就撕下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血和肮脏的东西。
真正的赏识,不是教育的手段,而是发自内心对孩子的信任。
尼古拉·布尔巴基说:“只有一个人受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只要一个人心灵受创,所有的教育繁荣都是荒唐的。”
教育的好坏:一是对优秀学生而言,它是推动还是阻碍;二是对弱势学生而言,它是拓宽了还是狭窄了他们的人生。
班主任有真性情,洒脱不羁,随心所欲,呈现一种自然生命的姿态。那么,他的教学,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而是一种生命的唤醒和启迪,它给予学生的必然是生命的浸染、熏陶、舒展,传递的则必然是自由天性的裸露,个体生命的承担,独立人格的追寻。
你的工作将填满你的一大块人生。唯一获得真正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唯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事。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超越,越过一个又一个界限,为了心中那一个隐隐约约的概念,不停地前行。然而, 在我们生命的某个阶段,我们每个个体终将被锁定在某个位置上,我们的脚步随之慢下来,并最终停止,不再寻找。我们在重复着昨天的生活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相过——这样做是否浪费了我们的生命?
一步一景,校园处处皆文化
二、学生的定位——学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学生也是教育者。
传统观念里,学生是被教育者,是知识的容器,是被塑造的对象。
随着人本主义观点的深入人心,必然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所为教师,学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这些观点,正逐渐成为教育者的共识。这是我们南京之行另一大深刻的体悟。
教育如何服务学生?通过课程、通过活动,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与活动的参与中,去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并发展自己。正如王开东老师在讲座中所谈到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成就学生。
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者,这是郭文红老师在讲座中反复提到的观点。因为她坚信,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讲座中,郭老师谈到她的两个重要活动的建立构——“学生百家讲坛”和“班级日志”。每一周的实践课,都由一名学生主讲。学生讲自己擅长的内容,内容不做过多的限制。这40分钟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结果让她大吃一惊,每个孩子从课堂内容到课件制作,都体现出了较强的专业性和启发性。
在观察中,老师感受到,学生所讲的内容,涉及范围之广,对学生的影响之深,很多都是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做到的。“学生百家讲坛”不仅学生打造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更是一个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静下心来勾通、交流并深入想一些问题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讲什么,就讲什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长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主讲过程中、在与其他同学的沟通对话中,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发展了自己。
在“班级日记”这一平台上,充分运用学生的视角来观察班级的方方面面,班级日记,有记录,有反思,有学生间的互动,形成彼此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运用班级日记,引导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引导班级内积极的舆论氛围,为班集体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充分相信学生,也是我做学生工作的重要原则。这些年在团委的日子,几乎每个月要有两项大型传统活动要开展,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圆满完成活动开展的任务的。只有充分调动全体团委、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使活动顺利展开,才能使活动年年都有创新。
是的,学生是教育者,这种观念应该深入教师的内心,至于班级活动平台的建构,我想,那只是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了。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的各种资源,一定会比只让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应该会好得多。
三、班级文化的建构,做有心的教师。
班级文化建构,这看来相当玄的一个命题,很多教师,却在2004就开始探索与实践了。本次主讲的教师,是来自常州市北环中学的一名普通班主任吕丽老师。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吕丽老师从她最初的实践开始,探索出一条班级方化建设的思路。她已经在全国各地讲演了一百多场,影响深远。听她的讲座,也为她的执着、用心而感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班主任工作也可以这样来做。
她在讲座的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梦想:让班级中每个孩子都能展示他们的勇气、才能、毅力和热情,具备北环学生特有的气质。在我心中坚定不移地是做个好教师,正是这份梦想,让我飞得更高!让人看到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不平凡的价值定位。
接着,吕老师讲了她建构班级文化的过程。从最初的主题确定,打造“绿色文化”。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秉持乐观向上的情怀,倡导用兼容的心态去直面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形形色色的芸芸众生。她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班徽、班歌、班训、班级精神、班级环境、班级管理等相关内容,三年的智慧付出,收获的却是让40多个被认为是不可救药的学校已不做过多要求的学生的自我觉醒与发展。谁都无法想到这样的一群学生,最后能综合排名进入年级第一的位置。这就是文化的感召力,她用文化建构班级精神,从而起到了很好的唤醒作用。
是的,她在成就了那一届被抛弃的四十多个孩子的时候,也收获了职业的尊严与成就。
她充分发掘学生的特长,考取扬长的教育策略。在班级环境的布置上,也充分利用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布置与创造的过程中,收获了创造的快乐、收获了自我的认同,从而激发出更加向上的动力。
吕老师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联手家长资源来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在她的主持下,班级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经历了宣传、报名、竞选稿初选、竞选演讲、学生投票等环节而产生。将那些有时间、也有能力、更愿意为班级学生的发展付出的家长,吸纳到整个班级文化建构的活动中来。
每周,至少有一名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到班上听课一天,这一天结束,由家长委员会的成员给大家做总结。
每个月,家长委员会的成员,都会为班级上一节主题班会课。从“走进不报怨的世界”、到“听妈妈讲那生命诞生的故事”,从一家三口主持班会,到小组成员走进“家庭”的活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来自家庭、来自教师的浓浓的关爱。
在那个舞台上,一个有些智力障碍的孩子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画作。三个轻度智力障碍动作协调性很差的孩子也在团队的帮助下第一次获得竞争的胜利。
她用自己的爱心与智慧,打造着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核,调动的是学生的主动发展意识。这充分体现了教育是为了发展人这一教育的基本理念。
四、后记
五天,每天早上六点多钟起床,赶往听讲座的会场,赶往参观的学校。我们一行十人,尽管疲惫但却充满着期待。因为,那些教育的同行们,不断地向我们展示着他们对这份职业的定义与追求,这定义与追求,即有“道”的探求,也有“术”的尝试。无论是探求还是尝试,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原来,教育还可以这样有趣、有味、有尊严。
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相对清贫的生活,选择了一份淡定而从容的生活、选择了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己的生活。选择了教育,同时,也选择了一个更广阔的生活舞台、有着无限想像力的舞台、有着不断创造力的舞台——只要我们愿意,这个舞台可以实现能我们够追求的全部的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