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老是跟“教材”对着干
——高中历史组开展“高考题与高考的复习”的研讨
6月20日16:00—17:10历史组于8323室召开第7次组内会议,会议主题:“我们的高考复习有效性与高考题方向”的研讨。
会议着重围绕今年刚刚结束的“高考”,首先,组内“如何看待2019历史高考题”组内做了自由探讨,总体来说:平稳、难度易于去年、对“史学素养”的考察清晰可见。
接着,高三备课组老师谢双愚老师做了《高考命题老是跟教材对着干》专题发言,从自身复习迎考,到三模命题与高考题比较,从不同的角度解读2019高考题,也预测今年学生答题大致水平。(附,专题解读报告)
会上,科组对近期临近期末,核心工作要落实到:高一高二的期末复习迎考上,高一、高二备课组长金山老师和杭义寿老师作了,年级后期复习情况介绍和说明。同时,科组对后期工作也做了具体安排。
督导王老师参加我们研讨会,对“我们组的科组教研”做自己见解与指导。把督导室对高中作业等常规工作督导检查作说明和历史组常规督导检查的反馈。
……会议进行70多分钟,圆满结束。
附:
高考命题老是跟教材对着干
外校 高三历史备课组
我们经常戏称:高考命题老是跟教材对着干,教材上有的高考不考,高考考的教材上又没有!仔细对照,高考命题的着眼点,都是对教材的查缺补漏、拓展延伸。近几年,我在高 考备考讲座中一直强调“高考命题对教材知识的多维度挑战”。其中,最基本的挑战有四:
一是对教材知识长度的挑战:高考命题经常把课本上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按照时间顺序 进行前展或后延,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时间链条。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 司空见惯的那些知识点,难度就加大了。比如今年一卷的第 24 题,从商朝的 17代30 位王, 到西周的 11 代 12 位王,从830 多年的历史长度去比较王位继承方式的优劣,显然超越了课本的知识视野。
二是对教材知识宽度的挑战:高考命题虽然依托着一个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但是其考 查的具体内容,却是课本上没有的陌生知识。第 25、26、27、28、31、34、35 题,都属于这种类型。如第 25 题,考生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比较熟悉,但是试题材料提供的 “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这一措施课本上却没有。这就需要考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从而提醒大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很多,课本上那些只是其中的 一部分。
三是对教材知识角度的挑战:历史学科的魅力和特点,恰恰是其主观性,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同一个历史事物,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因为教材的史 实判断相对固定,价值判断相对稳定,所以,高考命题往往提供不同角度的材料,考查不同于课本的结论和观点。今年一卷第 29、32、33 题就属于这种类型,如第 29 题,很多考生会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一直就是“民主、科学”。但事实上,1919~1922 年“民主”一词在《新青年》中出现的次数却微乎其微,这不仅突破了考生的定势思维,也进一步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和局限。
四是对教材知识深度的挑战:高考命题往往会从史学方法、史学理论等角度,通过新材料,营造新情境,对考生进行专业深度上的考查。今年的试题,虽然没有出现往年那种史学 方法类试题,但是第 30 题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性质的阐释,涉及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民主革命、革命对象、革命力量、革命性质、中苏革命的差异等问题,是一道理论色彩非常浓厚的试题,而这些理论问题课本上更是没有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点拨和渗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尽管每年的考生会变,送毕业班的老师也会变,但是,不变的是高考的微言大义和方向引领。最后,还是用我经常说的三句话进行最后的总结, 以期与全国各位同仁共勉: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