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桌上的谲诡风云
——记第六届中文模拟联合国
4月15日的傍晚,太阳照常落下,晚读的铃声照例响起。但昏沉的天色笼罩下的广外外校,却透露出了一丝不寻常。一群西装革履,衣冠楚楚的少年,急匆匆地走进了阶梯教室的大门。而就在那扇大门的背后,时间倒流,回到了1978年的戴维营会议。
戴维营会议是一场以第四次中东战争后的阿拉伯世界为背景,针对石油危机和中东安全问题而召开的会议。而今晚,在架空历史后,经过层层筛选后脱颖而出的少年们的身份将发生巨大改变。他们不再是历史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历史的主动书写者;他们不再是埋头苦读的莘莘学子,而是舌战群儒的参会代表。
从赛前紧锣密鼓的准备,到立场文件修修改改的书写,再到私下各国暗流涌动的磋商,大家早已经进入角色。一轮点名后,一场谈判桌上的大战正蓄势待发!
立场文件的宣读使大家对局势有了基本的了解,各代表默默地想着对策,气氛紧绷到了冰点。随后,以色列国的代表率先点燃了气氛的导火索,提出了一个关于叙以关系和戈兰高地归属问题的动议。不仅仅是叙以双方,各国代表也纷纷表态,以示支持或反对。在一轮激烈辩论的自由磋商后,本次会议的第一个动议通过。
在随后的几次动议,各国代表之间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唇枪舌战,碰撞出激烈的火花。美苏之间的暗暗较劲,阿以双方的明争暗斗,各国之间火花四溅,竟让随后的几次动议形成了赞同反对持平的胶着状态。
第一个会期结束,但会下各国之间的磋商较劲却越发激烈。走廊上,教室外,长桌旁,处处可见各国代表或窃窃私语,或激烈辩论的身影。
次日,各国代表们有了前一天的经验与多一天的准备,也是更加从容不迫。在主席团的指导下,文件书写和语言表达也愈发规范得体。在首日的失利后,埃及坚持立场,率先发言,再次提出了关于西奈半岛归属权的动议。一番煞费苦心的磋商后,决议终于攻破层层壁垒,得以通过。随后的动议中,约旦为争取国家利益坚定立场,作为超级大国的美苏争执不下,其中沙特代表更是气场全开,在美苏两国纠缠不清间坚定捍卫独立自主的石油主权,引来阵阵赞叹。
然而,在一旁的主席团怎会允许会议进行得如此“平稳”呢?一条条紧急新闻如同炮弹一般狂轰乱炸,彻底打乱了会议的节奏与各国代表们的预先计划。民众暴动,石油危机,宗教冲突,一个个尖锐而不可忽视的矛盾使大家措手不及。后来矛盾升级,危机出现。一时间各国放下彼此之间的恩怨,共同协商,彼此妥协,在键盘的敲打声与代表们的讨论声中,危机终于得以解决。
最后一个会期,浓浓的硝烟味在会议开始前就已经扑面而来。一开始美国提出石油与美元挂钩在受到英法等国的支持同时,也遭到了苏联与沙特的强烈反对。其中沙特强烈谴责美国将石油危机的过错归咎于欧佩克的行为,苏联更是毫不违言地斥责美国的野心与不怀好意的目的,火药味十足,彼此互不退让。
随后以色列的主权问题更是牵扯到了石油、宗教矛盾、圣城耶路撒冷归属权诸多问题。中东各国多次动议自由磋商,一时间会场气氛紧绷却十分热烈。各国代表穿梭着,游说着,脸上掩盖不住对他国赞同票的渴望。
主席团也不甘寂寞,一边提醒时间,一边投放着各种爆炸性紧急新闻,一次次地企图动摇局势,制造出更大的摩擦。
最终在反复磋商与妥协中,以色列起草的决议草案得以通过。主席团在肯定大家的同时,也犀利地指出了许多大家的不足与问题,值得大家反省思考。
外校的中文模拟联合国不仅仅只是个游戏,它更像是个挑战,一个对综合能力的考验,一扇将同学们带进模联这个新世界的大门。在此过程中,胜败早已沦为烟云。而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纵观全局的利弊权衡,团队合作的协调进步等等这些,才使我们真正成长,向“成为走向世界的现代人”的目标更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