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记小学部低数组第6周研讨课
最美人间四月天,四月是充满诗意的季节,四月是盛放的季节,在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的美好日子里,4月2日下午低数组的的研讨课如期进行,徐艳珍老师、陈丽君老师、张霞老师给大家呈现了三节精彩绝伦的数学新授课。
徐艳珍老师教学的“克和千克”一课,注重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课前徐老师准备充分,准备了大量的教具、学具,有秤、二分硬币、乒乓球、洗衣液、水果等,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课前还让学生调查记录身边一些物体的质量,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课堂上徐老师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找一找、说一说、称一称”的动手操作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从而初步建立 “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陈丽君老师教学的“轴对称图形”一课,以直观形象做支撑,将图形与操作糅合贯穿在每一个环节。课始,利用两幅墨镜,让学生观察、对比,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然后认真观察,巧思妙断,用对折验证对称,帮助学生建立起轴对称图形的清晰表象——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把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现象的生活经验逐步提升为数学概念。再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对称轴的含义理解深刻。学习过程中学生或操作,或想象,或者先想象再操作,积累了丰富的表象,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是数学,深化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
张霞老师教学的“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一课,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喜爱的情境,合理、科学地呈现主题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信息,把生活情境提炼成数学问题。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紧紧抓住两步问题与一步问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两步计算问题的形成过程,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结构。张老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和方法,明确“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得东西。这三节课都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学生活化”和“数学教学活动化”的教学理念,践行了“体验数学”的理念,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关注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了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