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典型案例,用恰当策略,打造“高效乐学”课堂
——记高中地理组教研活动
近期,高中部各科组在开展“高效乐学”课的研讨。“高效乐学”课不是一种课型,而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效果。这堂课是高质量的,是知识盛宴,学生有获得感,有愉悦感。一场盛宴成功与否,一选对食材,要新鲜健康有丰富的营养,要对应顾客的需求;二烹饪方法恰当,炒、煎、蒸、炖、煮、烤、焖、炸,多种方式运用。结果是色香味俱全,口感佳。
如何打造高效乐学课堂?类似烹饪,关键做好两点,一是教什么,二怎么教。
高一、高二年级涉及如何处理教材,课文内容哪些可取哪些要舍,还要补充哪些内容。高三复习已没有所谓的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所选试题是否符合高频考点,材料是否典型,直接影响复习效果。内容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运用哪些策略达成教学目标。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3月13日,地理科组3位老师各上了一节研讨课,围绕“高效乐学”课堂范式的建构进行探讨。
科组老师集体听课
阎冬老师设计的高三复习微专题“植物与地理环境”,是近几年全国卷的高频考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1)学生学会用“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思路全面答题;2)学生初步形成用“因果”关系和“关键词”“专业术语”答题的习惯;教学策略:生本课堂、小组探究。
课堂中,阎老师选取的案例非常典型,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山流石滩,材料新又独特。“命题探源”设计了三个环节:1.对教师提供的地理材料,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材料“提出设问”;2.学生互评答案,从三个维度做评价:①整体知识框架(套路或总体思路)选择;②因果关系的推理;③关键词及专业术语的选择表述。3.教师思路引领和化难为简的总结。整个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交流,气氛轻松,学生思维活跃。
阎冬老师在高三教学中,构建微专题“植物与地理环境”
吴婷老师在授课中,针对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学生对南亚旱涝灾害的成因这一知识点还存在一些易错点和易忽略点,上课伊始先给学生再回顾和强调南亚旱涝灾害的成因,提醒其注意旱涝季的时间以及夏季风不稳定的这一根本原因。然后,跟学生一起梳理出洪灾成因的一般分析思路,据此,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回答孟加拉国多洪灾的原因。针对孟加拉国洪灾成因中的特殊原因,如“夏季受热带气旋影响,多风暴潮”和“喇叭口海湾,海水顶托作用强”等这些学生难以想到的内容,则主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去帮助学生建立认识和理解。通过引导式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答题思路的构建。
针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吴婷老师提到,《南亚与印度》等世界区域地理的教学,并没有教材可供参考,所有的资料均来自备课组共享以及网络搜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以南亚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某一类问题的答题思路,通过洪灾成因分析、农业和工业的区位条件分析,以及典型例题的训练,基本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
大家对这堂课的评议:1、课堂内容容量大,主干知识讲解全面;2、洪灾成因和工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思路总结到位,学生通过探究和做题,达到了对某一类问题答题模式的训练和强化效果;3、知识点覆盖偏多,农业的内容讲得太过详细,应该选取其中比较重要的区位因素,用典型例题去进行相应的拓展和训练,从更微观的角度去讲透某一个区位因素的分析思路,才能更好地应对目前的高考考查。
娄长征老师突出了真实情景下的案例教学。例如结合课文P20图2.4,让学生分析回答:
(1)常州市的工业分布有何特点?(2)根据图中“风频玫瑰图”分析,常州市工业布局的合理性?在分析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因素时,用了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交通便捷,却没有高楼大厦这一典型案例。
娄长征老师在讲授《城市空间结构》时,所选用的典型案例
阎冬老师在公开课中,选用经典地理阅读材料,让学生读材料自主命题
经过集体研讨,大家认为实现地理课堂的“高效乐学”应紧扣两点:首先是选典型案例,如复习课中的经典试题,新授课中的真实情景;其次是运用恰当策略,如先学后教,学生自主命题等。另外,要加强思维导图的建构,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钥匙。
付伟老师在智慧课堂中,为学生推送的地理阅读材料,学生读材料自主命题
孟春雪老师授课中,为学生所列的思维导图
吴婷老师上南亚复习课所用的一张幻灯片:洪灾的成因思维导图
阎冬老师的公开课
听付伟老师的研讨课
地理科组每两周一次的研讨会
以问题为核心的研讨:围绕一道高三习题,大家展开集体备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