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引领,互学共进
——记小学部名师展示课
12月11日,在小学部图书馆8楼的多媒体教室,小学部叶和丽、周英、文红梅、杨少华、海晏、王琳六位老师,为大家上了一学期一次的名师展示课。全体小学老师听取了他们精彩的授课,来自广外附小等广外教育集团的兄弟学校老师们也参与了这次活动。

这六位名师在上学期都成立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每人都有一个具有辨识度的名称,
在这六节名师展示课上,他们很好地彰显了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让我们一起走近这6位名师,走进他们的思想与课堂。
名师海晏的“海燕”语文教学理念的寓意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有梦的人。在追梦的路上,会有预料不到的暴风雨,也会有身处沼泽泥泞的无奈与困惑。让我们一起做搏击风浪的海燕,在闪电的鞭击与暴风雨的怒吼中,勇于开创新的世界,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遇见更优秀的自己,应对风起云涌的挑战。
海晏老师本次展示的是独具特色的班本课程——“君子篇”主题小古文教学,她参照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引入学习的三则小古文短小精悍、易于理解,不会给孩子的识字、诵记带来精神负担。课堂开头由“君”引入,系统教学“尹、口、君”由形义构成的系统,便于学生掌握这种层次组合的构字规律,之后从三则小古文的关键字引出心字底的字,“举一形而统众形”,让孩子们继续领会“部首系统化”的识字方法,从而逐渐习得汉字的造字规律,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孩子们在小古文里一点点去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触摸到民族精神的源头,为童年打下底色,为内心注入民族之气。更难得的是,在学习小古文和生字时,老师会结合孩子们目前的境遇、心态进行教学,课堂中的聊天、交流以及帮助识字的小诗,都来源于生活。很好地诠释了生活是语文,语文即生活。
名师周英提倡“笃实”教育主张,“笃实”,取“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之意,表崇实之教育观,去虚言,务实事,从细节入手,踏实工作。致力于培育学生坚实之品格,亦希望学生知识与品格日日增新,光辉焕发。
本次周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一节主题为“I change, I grow up”的拓展文本阅读课,本课借用主人公Emma的变化与成长为语言内容的主线,指导学生阅读并思考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然后在组内分享各自的成长故事,从而让学生产生“I change, I grow up”的情感共鸣。本课的话题聚焦“变化与成长”,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来设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堂上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语言激发思想的火花。 大家分享同学与自己的成长经历,不论是输入文本,还是学生输出的语量之大都相当的惊人,伴随语量的是高质量的语言内容,在动态课堂生成中孩子们感受自己和同伴的变化和成长。周老师以语言为智慧的魔杖,带领学生体验到了英语课堂的美好。
名师王琳提出了“绚彩美术”的教学主张,其寓意是:美术是门视觉艺术,在孩子的眼里,这个世界是绚丽多彩的。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学美术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呵护孩子们纯洁“绚彩”的童心,启发他们美丽“绚彩”的想象,培养他们对“多彩”世界的观察和 对“绚彩”空间的表现能力。希望我用我的爱心与方法,让孩子们的童年更加绚彩夺目。
这次展示课,王琳老师为一年级学生上了《我心中的太阳》表现课型的美术课。从备课、教具的准备和精彩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上来看,王老师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紧扣住点、线、面的表现手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画出他们“心中的太阳”。绘画解谜、太阳的自我介绍、太阳家族成员出场等课堂环节设计有趣,加上生动的微课小视频牢牢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学生的课前小练习和课堂作业的对比反映出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都获得了显著的进步。

名师叶和丽提倡“成教育”。所谓“成”教育,是在我们学校“实施全人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总体办学目标和“先做人,后成才”理念下进行的策略性思考:“成”在方法上体现“成全”“养成”“促成”之意,因为,我们教育者所做的最后“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完成”,也就是“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所谓“成”教育,还是我们在学校总体办学理念下进行的师生共同发展的思考:“成”在学生发展中体现的是“成长”“成人”“成才”的显性目标,在教师发展中体现的是“点石成金”教育技能和在成就学生同时也成就自己的事业追求。
在她这节《杜子春》文化专题课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极具引领作用的教育理念,更看到了学生的成长。叶校长的这节文化专题课的目的在于关注文化现象,了解“杜子春”在不同文字版本的形象及蕴含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学、文化及思想阅读的窗口,引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在阅读中,她引导学生对文章能做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讨论和研究中,提高思辨能力,学会综合概括,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这节课让老师们更多的意识到:在信息时代,训练学生速读、精读、跳读、猜读等各种阅读方法,培养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筛选信息,并进行创新性加工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老师们也意识到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在阅读活动中凸显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重综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

名师文红梅提出的“点睛语文”理念在她的这节教材品读课《珍珠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点睛语文”的寓意是: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素养和学习品质涉及到很多方面,好的语文老师总能抽丝剥茧,拨云见日,让学生体悟一个文本、一次活动、一节课的精髓。每上一节课,老师就要研发所教内容里最能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课程,一课一得,每节课都是一道精致的美食,才会有未来的盛宴。语文老师要有研发这节课“得什么”、“怎么得”的能力,即是画龙点睛的能力。
在课堂上,文老师的带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读写结合,她引导学生对语言材料先有所感悟,然后在小组学习中高效阅读、提取信息、积累语言,继而进行运用性的训练,学以致用,升华认知。她以文本核心词“美好境界”为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究“美好境界”的写法,再走近作者,感悟美好境界之内涵,内化美好,创造美好,成为美好。这节课她还设置了两次小组学习的过程,强调互动互助、巧用学法、整合信息,达到了学生在学习中正在发生学习的效果。
名师杨少华的“大榕树语文”理念自成风格,“大榕树语文”的寓意是:与我们的文化母体联为一体,“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这熟悉的课文既是在描写大榕树,也是我理解的“语文教学”,语文与我们的文化母体“息息相关”,与其他学科也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语文的“繁杂”与“简约”,“厚重”与“轻盈”都是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我希望“语文”教学的这棵“大榕树”上,“每一个叶片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杨老师授课的这节诗词品读课《长征》,一如既往的激情满怀,最佩服的是他处理教材的独具慧眼,他紧紧围绕《长征》的“难”和“不怕”,抓住诗中的词,从语言到写作手法再到红军精神,一线串珠,一脉相承,抓手实在不虚空,感悟自然水到渠成,实在叫绝。还有最后“每个人的长征”链接学生生活,即使遇到了人生路上的千难万难,依然要“大无畏、乐观、浪漫”等,使经典文章上出了现代意义。再者杨老师的课堂幽默风趣,此趟长征,亦庄亦谐,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名师们的课堂理念新颖,设计精巧,引导得法,学生参与全面积极,每节课既有趣味,更有教育智慧,每位名师的教学风格凸显,听课老师们收益匪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期待他们今后更好地发挥名师在学校工作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