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非遗”课题子课题在我校圆满结题
12月10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子课题在我校圆满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课题研究意义重大,受到文化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我校是广东省级中学获得该课题立项的两所学校之一。我校研究的子课题为“广东地方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及成果展示研究”。
结题仪式上,著名舞蹈家陈爱莲、教育部原副总督学郭振有、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非遗校园传承基金执行理事长黄俭、教育部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朱则平、广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艺术科长杨健出席并做了发言。
2011年11月,我校开始积极筹备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子课题的申报工作。12月,课题组向北京总课题组申报了《广东地方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及成果展示研究》子课题,并立项获批。
历时近五年时间的研究考察总结,中小学艺术组教师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外请“民间”专家、组织学校活动、艺术团队展演、交流、考察等手段,开发了具有岭南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课程,如民歌、舞蹈、阳江风筝、木屐、岭南画派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结题会由我校副校长聂德森主持。校长万清华在大会上致欢迎辞,万清华回顾了课题研究历程,并对与会专家的莅临表示感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非遗校园传承基金执行理事长黄俭在发言中对我校五年来在“非遗”道路上的引领表示感谢,他期待我校今后能为非遗研究做出更多贡献。
教科室主任扈永进代表课题组做了结题报告。报告对“非遗”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课题成立背景、研究做法、研究成果等情况做了汇报,扈永进在汇报中指出,“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随着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挽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校园传承为非遗文化的传播、传承及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会上,与会专家还对课题结题给出了相关指导意见。著名舞蹈家陈爱莲从她的舞蹈专业谈起,分享了舞蹈带给人的乐趣与妙处,她希望同学们能学贯中西文化,既要有世界眼光,也不要忘记自己立足的土地。教育部原副总督学郭振有提出,进行“非遗”课题研究,对传承优秀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有重大影响,广外外校经过几年时间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期待我校学生能通过“非遗”项目提升艺术素养,提高审美品位。教育部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朱则平认为,广外外校“非遗”课题的选题从广东地方艺术作为切入点,使学生们领略了广东文化的独到之处,真正成为了“广东人”。广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艺术科长杨健表示,“非遗”传承的根源在学校,他希望我校能继续将“非遗”传承发扬。
结题报告会后,与会嘉宾一同欣赏了我校“非遗”文艺演出。合唱《彩云追月》老调新唱,清新柔美的女声配以B-Box鼓点,既传统又不失现代感;舞蹈《水浸街》、《又见月光光》是岭南舞蹈的风格展现,舞蹈为观众铺开了一幅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的画卷,灵动秀美,韵味独特,引得台下观众赞叹不已。演出结束后,嘉宾们还欣赏了我校学生岭南画作、彩绘木屐、阳江风筝等精彩成果展出。
在谈到将“非遗”引进学校的初衷时,我校课题组负责人龙燕表示,“非遗”传承进校园,不仅给了学生一次近距离接触广东地方文化的机会,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尽可能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学生的兴趣培养提供了多元的探索空间。这种意识,正是基于我校“活动育人”的育人理念而产生的。龙燕老师还表示,尽管“非遗”课题研究已告一段落,但中小学艺术组会继续将“非遗”引进校园、引进课堂,继续传承、保护、发展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艺汇演现场
著名舞蹈家陈爱莲题词
教育部原副总督学郭振有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