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让我们一路同行

——写在小学部校级优质课(数学专场)之后

文字:叶和丽供稿:小学部图片:肖晓敏时间:2014-12-01点击数:2410

 

 

“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果我是在校园的任何角落问起这个问题,可能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指向我们地球广场上悬挂的那十个金色大字上: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是的,那是一个终极的目标,是站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宏观立场给出的方向。但,我们的教育教学系统却是由细节和琐碎链接而成的,再宏达的教育体系也是由每一个场景、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搭建的。当我们在每一节课前、课后,每一次活动前、活动后都问一问这个问题,或许那些纠结于我们到底是“生本”好还是“师本”效率高的缠夹就会迎刃而解了。

学校“活动育人”的理念孕育了外校学子独特的精神气质:自信、活泼、本真、大气……这些特质是外显的,而更为独特的内隐气质,如:思维习惯、知识视野、文化底蕴等则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孕育和培养。

当这次小学部的校级优质展示课(数学专场)又一次在老师们思维激荡中落下帷幕的时候,我的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与解答。

 

 

从课堂的精彩读懂精彩的团队

 

本次六节课分布在六个年级,背后站着的是六个备课组团队和高低两个数学教研组团队,比赛涉及的六个主题分别用四种课型呈现出来,这四种课型的背后则是小学部数学组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从教师教学的精心设计到课堂上学生的精彩生成,从课堂细节的完美与缺憾到教师课后的理性与客观的反思,都看出是整个教研团队在行动,每一节课都是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反复打磨的结果,是所有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每一个老师在上完课之后都对自己背后的这个强大的团队表达了最真诚的谢意。

低数组三位老师都表示为了上好这节课,他们多次像初登讲台进行试讲的老师一样,必须面向全组老师进行说课,只有自己的思路清晰了,目标明确了,再谈教学策略才能有的放矢。高数组的三位参赛老师也表示,他们的教学设计在全组教师的见证下多次被推翻重建,他们的教学思路在组内老师的鼓励和建议下一次次地放开、升高。正是经过这样多次的大拆大建,才有了最后课堂上无法预约的精彩。这种集体的催生式教研在成就课堂精彩的同时也成就了教师的成长。每一次公开课上,我们都看到大到课前课件的制作,小到课堂上桌椅的摆放,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充分表明:小学部这个大团队的共生共进共成长的团队文化精神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她从源头伴随着小学部的发展壮大一路走来,也必将会伴着小学部一路走下去,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从多种课型的建构到建构多彩的课程

 

教师不能只做教材的复制者和传声筒,要从“教教材”向“教课程”转变,这是我们对整个小学教师团队的要求。为了培养老师们的课程整合意识和建构能力,我们先从课型入手,用课型来带动课程建设。

小学部数学组最初从“生本”那里借鉴了四种课型:带领学生进行整体感知的“感受课”、学习新知的“新授课”、进行归纳整理的“复习课”、专门针对考试的“评研课”。几年来,数学教研组在四种课型上进行着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形成了基于教材整合理念下的比较成熟的四种课型。近一年来,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继续着自己课型和课程研发的脚步,又增加了三种课型:数学思维拓展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数学组又研发了此课型;练习课——数学的本质具有抽象性和结构性,需要一定数量的实际操作,所以,我们又增加了专门的“练习课”;文化专题课——古今中外数学文化灿烂辉煌,而我们现有的教材中只是零星地穿插了少量补白性的简介,为了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数学文化,从而爱上数学,我们数学组在本学期又研发了“数学文化专题课”。

这些课型的确立促进了教师的课程研发意识和能力。比如这次参赛的六节课,都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删减与重构,最明显的是孙静老师的这节《数字编码》的课。《数字编码》年级教材的内容安排的学时是三课时。而现在新教材改革时把它放在了三年级,且只安排一课时。那怎样在一节中让学生了解数字编码知识呢?教材上提供了两种研究材料——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但现在随着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写信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于是孙老师在备课时舍弃了对邮政编码的研究,而是选择了应用更广泛的、学生更熟悉的身份证号码作为本节课的研究重点,然后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方法和规律,学会了自己编码,当堂练习编自己的学号。在编学号的过程中,老师不给学生提供任何指导和提示,让学生自己尝试,看他们想把什么信息编进学号中。学生有编10位数的,有编6位数的,还有编34位数的。老师将学生编的各种类型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和全班同学一起提取有用的且能区分的信息,最后达成全班共识。这样的体验对学生来说才是深刻的,这样的生成也是最有效最精彩的。可见光依赖教材是不行的,整合教材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课程构建能力之一。

 

 

如今这种多课型的课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特别是复习整理课中的“我的创意出题”环节让以前吃不饱的孩子可以在课堂上大显身手,这些同学的创意出题融合了他们理解后的运用,并作为课堂上的“小先生”帮助那些在课堂上消化比较慢的同学,这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促成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

 

 

从成就学生的成功中成就自己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科技生态园,之所以说是“科技”生态园,是说我们在课堂上首先要尊重生命个体的差异,按照科学的规律办事。而“生态”是讲究平衡的,课堂上无论是知识与学生思维的对接,还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都应该是和谐的,学生在这种充满情趣的和谐的课堂上体验和收获着成长的乐趣。学生是课堂的核心所在,学生的行为习惯是衡量课堂是否有效的风向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等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进行。

 

 

在本次的六节课上,我们看到无论是刚刚入校不到三个月的一年级孩子,还是刚刚重新组班的四年级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所呈现的好习惯都像呼吸那么自然。比如:低年级同学在老师提示下的“小声讨论,大胆质疑”的合作习惯,高年级同学在课中小研究中表现出的对新知识学习的条理化、深入化都让人惊喜和赞叹。这些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就像周光群老师在课后的反思中所说的:我们平时花在课堂习惯培养的精力要远远多于教授知识。正是因为老师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以生为本”理念的坚守,在平日课堂的点滴训练,所以我们才看到今天一年级小朋友在课堂学习上达到的良好状态。

其实,在“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课堂上对老师的教学智慧、应变能力要求是最高的。因为你不知道学生在课堂上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会有什么样的疑问。哈婉莉老师在课后的反思中就谈到这一点,她说:我认为本节课中最大的亮点是学生根据自己对本节课学习的理解编出了自己所需要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很有深度并且很有探究的价值,这是我课前所没想到的。这个方案的提出也是我们数学组几年来教学实践的结果,特别是在上周试讲后,组内老师们都告诉我步子再大些,建议我将自己设计的练习全删掉,全听学生的。现在我要谢谢你们,这些给予我无私帮助的同事们。同时也让我在这次的磨课中获得了成长,我以后更懂得平时在每节课的备课中不要孤立看待一节课的知识点,要善于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将单元、全册的教学内容加以研究,提升每节课备课的深度。特别是教学设计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前要充分预设到学生会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较大,哪些地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都要精心预设。课前预设越充分,调控课堂就越游刃有余。

 

 

其实,在我们全力成就学生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成就我们自己呢?

 

 

从眼中有学生到课堂“有意思”

 

记得当初为了促进我们的课堂由“师本课堂”朝着“生本”课堂的转化,我们设计的课堂评价表中对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情况、思维习惯、情绪表现、生成效果等进行了全面的关注,而对教师只是提出了“角色定位”和“课堂调控”两方面要求,目的是促进老师将注意力全面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设计“为了学生好学”的学案,训练“生本”课堂的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待老师们基本进行课堂的彻底扭转之后,我们提出了“四有”课堂的评价方向,从 “有序”、“有法”、“有趣”、“有效”四方面来关注和评价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也是我们的课堂由最初的模仿借鉴到成熟创新的过程。

本次六节课让我们看到在“四有”课堂的引领下我们的老师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有效的课堂变得越来越“有意思”。比如:一年级周光群老师课堂上直观多变的教具让一年级好动的孩子始终处在注意力被吸引的状态。二年级熊慧老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多种有趣的数学游戏体现了“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三年级孙静老师通过在百度上检索的有关“孙静”的信息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吊起来学生对身份证编码的兴趣和胃口。四年级哈婉莉老师看角猜图形,五年级孙国华老师通过“生死签”的故事导入“可能性”数学问题的设计,还有六年级刘秋莲老师结合刚刚结束的北京APEC会议和网民们热议的“APEC蓝”导入百分数的话题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老师们让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的数学思想,以及直观性、趣味性的教学策略。

一节有效的课并不仅仅只表现在课内,如果能够将学生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就更好。比如刘秋莲老师设计的跨学科联系,让数学与语文联姻;孙国华老师让同学们用数学中的“可能性”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抽奖问题;哈婉莉、熊慧、周光群老师向孩子们呈现的美不胜收的图形世界、数字世界;孙静老师最后用数字编码的形式送给同学们的祝福语等,都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让孩子们将探究的兴趣由课上向着课外向着自己的生活领域作无限的延伸。

 

 

小学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但养成教育不是哪一门专门的学科课程能够实现的,它需要通过各个学科的渗透来完成。“上善若水”“因物赋形”,把知识与生活之间建立起意义的联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意义,这样,知识就会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就会在交流中碰撞,而情感则会在交流中融通,课堂上才能收到“天光云影共徘徊”之妙。

当然,即使是“生本“的课堂,教师的组织与调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否则就不可能实现最有效的教学。

记得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人是一支队伍,有的人因队伍走得快而离开队伍,有的人因队伍走得慢而离开队伍。而我们则需要一个更为强大的团队。为了孩子们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路同行。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