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期成果汇报会在我校顺利召开
11月24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广东地区)中期评估检查调研会在我校召开。我校作为广东省六所课题校的核心成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总课题组常务副组长、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基金执行理事长黄俭,广州市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体卫艺学科负责人朱则平,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邹立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总课题组核心成员戴斌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上,我校书记万清华致欢迎词。万清华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及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他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并预祝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随后,我校校长李建民就广东地方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进行了中期展示汇报。李建民首先回顾了非遗课题在我校的开展情况,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过程、研究价值以及研究目标等,并就我校开展的非遗系列活动进行了详细介绍。
自2012年起,我校向教育部“非遗”总课题组申报“广东地方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及成果展示研究”子课题立项获批。正式开题后,课题组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系列研究,如“非遗进校园”、广东地方艺术对外交流展示、校本教材编写等。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校基本形成了“非遗”进校园的教育体系,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与影响力。李建民在汇报中表示,下一阶段,我校将总结两年多来“非遗”的各项工作,进行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结题报告,论文出版整理、“非遗”专著出版等,把“非遗”纳入我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并作为学校文化特色传承保留下去。
听完汇报后,广州市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朱则平做了讲话。朱则平对我校所做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朱则平说,外校对非遗课题的选择富有前瞻性,凸显了学校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担当。朱则平认为,让本土文化走进校园,这本身就是对民族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在艺术的传承研究上,要重视我们的本土文化,把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融合交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在人、根本在学校,而校园传承的关键在于学生。学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及传承人,他希望有更多的孩子熟悉并掌握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让它们走上现代化传承之路。
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邹立波针对课题研究成果做了讲座,重点介绍了课题结题的成果形式、要求以及成果的形成分析。讲座对非遗项目的研究成果做了分解式的指导,明确指出了下阶段课题研究的工作重难点。
来自广东实验中学、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实验小学、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桥头小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课题负责人轮番登台,就该校的课题研究进度进行汇报展示。
最后,总课题组常务副组长黄俭在会议总结中对研讨会的成功召开给予充分肯定,他要求各课题组总结课题研究经验,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扎实开展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
会议结束后,课题组成员观摩了中庭举办的少儿国画绘画、木屐作画、阳江风筝制作等现场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