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未尝懈怠

——写在小学部校级优质课之后

文字:叶和丽供稿:图片:时间:2013-07-04点击数:2272

六月份小学部的两场校级优质课展示活动已经画上圆满的句号。这两场活动分别是64号——5号的六场班队会比赛和624号——26号的九节校级优质课展示。参加这次活动的六位班主任和九节校级公开课的老师们,都是通过年级组选拔或者是在教研组公开课上表现比较出色的,他们中间既有曾经“久经沙场”而今“再战沙场”的“老兵”,也有初登讲台一步一个台阶走到最后校级优质课舞台的新兵。




相对于以往外请评委、着力宣传、广而告之的公开课效应,本次的校级优质课是在一种淡定但不淡然的状态下,呈现出如夜来香般清雅平静但不平常的气息。因为临近期末,各种事务无法错开,所以,这次的多数公开课是在晚上“悄悄”进行的。

这次比赛课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摒弃了传统比赛课的“行云流水”“设计严密”“精彩纷呈”“天衣无缝”的示范模版式,而是凸显出学生生命发展之美的“生本  生成”课堂的研讨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班级学生的表现成为检验日常教学是否“生本”的风向标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目前已经成为人人都知道的一个教育教学常识。但常识并不见得人人能够落实。本学期开始,我们已经将班级学生的常规作为一项重要的打分因素列入到课堂教学的评价表中,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习惯养成”在日常教学中的落实情况。本次校级优质课,这一项依然是检验的重点。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构筑了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课堂教学成为了一种师生共同成长的生活方式,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单行道演变成学生生命拔节的成长园。




在这里要重点提到的是袁彩霞老师在五(4)班执教的一节英语活动课。在一节课中,学生通过读、演、创编文本、设计海报多种形式,将语言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输出”,在平行话题和多种语境的交互呈现中凸显了英语的“语用”功能,老师幽默、夸张、率性的肢体语言和学生的活力率真相得益彰,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英语活动课。无论是个子高大的男孩,还是娇小玲珑的女孩,每个孩子的情绪是高涨的,生命是舒展的。由此可见,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也必然是将“学生主体”“动态生成”“和谐共生”等“生本”理念娴熟地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否则,仅凭为了这节课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学生训练成这种状态的。而且,如果一个老师这样做,也是独木难支的,相信只有通过每位老师在每节课堂都能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才会产生这样激情互动、和谐饱满的课堂。

“老”教师超越“比赛课”的教研境界彰显我校“科研”本色

大家都知道:期末的校级优质课是在学期教研组公开课的基础上推荐的,是要评选等级的,最后的成绩是要进入教研组期末考核的,所以说每位教师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代表着自己身后的这个教研团队。虽然这次的校级优质课明确要求上复习评研课,体现对期末复习的研讨成果,但还是有很大的选择空间的,作为比赛课一些更为经典的课题会成为参赛教师的首选。





三年级徐培敏老师这次却是另辟蹊径:本次徐老师上的这节《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评研课从学生日常的错题中研发出来的一个课题,因为徐老师发现许多学生在日常的做题中总是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单位、概念弄混淆,怎样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印象深刻,从此不发生混淆呢?根据学生日常错题的归因,徐老师精心设计了三道习题作为“课前小研究”,然后“不怀好意”地等待着学生的出错。果真,一个小组的同学兴致勃勃地开始在台上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但讲着讲着放慢了语速,“有什么问题?谁有不同意见?”老师及时的点拨让下面的几个“数学尖子”同学首先发现了问题,找出了症结,于是,台上的同学恍然大悟,在下面更多同学的帮助下,上面汇报的同学及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为什么他们刚才会这样做?而现在要这样做?谁来小结一下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到底是什么关系?”老师的恰时追问和巧妙的提点,导引着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走向理性,由零散走向条理,语言由开始的口语化走向数学规范化,这就是数学思想的完美呈现过程!本节课说实话不是一节“很好看”的课,但却是一节很实用的课。虽然有些曲折,有些迂回,过程中有所耽搁,有点费劲,但这节课击中的是学生的“软肋”,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学生的成长——一种由错误作为起点最后走向成功顶点的生成性成长。敢于在期末的校级比赛课上拿出这样研讨课的老师和教研组,说明他们已经真正明白了公开课的内涵——那就是走向探讨彰显科研的校本教研本色。

教师个性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本次比武课上绽放光彩

像徐培敏这样能够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课程研发与建设的老师,目前在小学部已经不是少数,比如学期中我听到高数组张牡玉老师的那节《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一节整合教材、开发教材、运用教材的典型课例。张老师的这节课是根据书中“数学广角”里面的一道例题派生出来的,通过这道例题老师巧妙了捕捉到了思维的训练点:归纳、演绎、正向推理、反向例证,然后将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设计有梯度的练习,引导学生步步为营,层层深入,节节提升,这一节激发学生数学兴趣、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渗透数学思想的成功课例,在数学教研会上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无独有偶,本次的校级公开课,项恒鹏将自己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上的研讨与思考完整呈现了出来,尤其是对学生考场作文技巧的指导让学生觉得非常受用,具体内容项恒鹏老师已经总结成《考场作文的五个“土鳖”理论》一文挂在校园网上,相信老师们早已先睹为快了。这是项恒鹏老师继对小学生作文指导和作文评讲研究后的又一研究成果。还有这次罗绍先老师执教的“阅读评研课”,黎云花老师执教的思品主题探究课都是教师多年来个人研究成果的显现,这一系列成果表明,我们的部分老师已经形成个性化的教研风格,特别是已经在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领域成效初显。

综合艺术学科在“校本课程”的构建中奉献了研究成果

小学部对校本课程的研发进行“两大体系,八大项目”的顶层设计,两大系列是学科课程系列和德育课程系列。学科课程又分为学科延伸拓展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特色团队活动课和专题讲座活动课四大项,德育课程系列包括班会课、每周一讲、国旗下讲话和活动育人系列 目前已经成体例的有:语文“生本”阅读辅助教材12分册、数学“有研在先”的课前小研究教材12分册、英语口语教材高低年级两分册、班队会12分册、生活部“每周一讲”12分册,还有正在编撰的武术教材、科学辅助教材、体特训练教材等。已经投入印刷的有美术国画校本教材、草头格书法教材。美术国画校本课程2006年开始研发,在全体美术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到2010年已经积累成了一到六年级完整的学生课本、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课题研究为一体的小学部国画校本课程体系,此套教材体系经过三年的试用和补充完善,目前已经投入印制,这是完全出自于我们小学美术教师之手取材于我们教学实际的校本教材,即将成为我们广外外校的美术教本和全体学生的课本。

在本次的校级优质课上,美术组的王琳老师非常完美地给我们呈现了一节一年级的国画课。在本节课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众多的美术知识——破墨法、勾线法、浓淡墨勾描法,还进行了美术欣赏——装饰画、国画名作、剪贴画。40分钟的课堂结束,老师们不仅看到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有模有样地打开工具箱将大中小号各式毛笔和调色盘有条不紊地摆放,将桌上洒落的墨点小心翼翼地擦拭,还看到孩子们课堂上完成的一幅幅像模像样的国画作品和对别人作品像模像样的点评。



在这次比武课上,体育组吴继承老师上的一节“体特篮球课”,李沛娜老师执教的数学整理复习课,凌莉芬老师的英语文本再购单元复习课,都是近年来我们在学科校本教研和课程研发方面效果的呈现。

日本佐藤学曾将21世纪初发生在日本小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称之为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他极其深刻地指出:“教育实践是一场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小学部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一路走来的,特别是学校在2008年引进“生本”教育课题后,我们这场“革命”从未停止过,也未敢懈怠过。如今我校已经由最初的课题“生本”实验走向了今天的“生本” 教育之路,我们的课堂也由最初的模仿转型走向今天的校本建构。毋庸置疑,我们的建构还远未成功!目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1、从课堂走向主体到如何破除“主体性神话”:五年的“生本”实验,我们学校已经从原来教师掌控的课堂走向了学生“主体”性的课堂,但我们也很明晰地看到,“生本”实验站在一个课题的角度曾把我们某些实验学校的课堂又拉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 “主体神话”的课堂:把课堂完全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神话学生的主体地位,迷信学生的“天纵之才”,课堂上老师绝对不能打断学生,哪怕是学生语无伦次地进行偏离课堂目标和主题的滔滔不绝也不能打断,于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一度成了初进贾府的林黛玉,“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其实,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孩子只有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其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作为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作为课堂,动态生成永远是有效课堂的保证。

2、从发言热闹的教室走向用心互相倾听的教室:学生发言积极是“生本”课堂的主要特征。的确,相较以往“师本”比较沉闷的课堂,“生本”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等焕发了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我们也看到在有的“生本”课堂上大家争先恐后、青筋直暴的发言场面中,学生都是强者,都抢着发言,期望用自己的观点驳倒别人。但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用心倾听别人发言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这正是目前我们的学生身上最欠缺的习惯。目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正处在兴盛状态,各位请看,各级各类的全国性比赛课上,已经由原来的顺风顺水的课堂正在向不可预设的人声鼎沸的课堂华丽转身,在此当儿,我只想给我们外校的小学老师们温馨提示一下:只有把学生的倾听能力培养起来,课堂的言语表达才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你们说呢?写到这儿,还没告诉你们这次校级优质课的比赛结果,因为结果已经不重要了。



附:

2012——2013年度下学期校级优质课结果

 

一等奖:

袁彩霞     王琳

 

二等奖:

项恒鹏     徐培敏      黎云花

 

三等奖:

李沛娜   凌莉芬   罗绍先    吴继承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