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岁末的回眸与瞻望

——2012年小学课改述评

文字:叶和丽供稿:图片:时间:2013-01-08点击数:2781

阳历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中国人翘首期盼的阴历新年正姗姗前行。2012年,一个曾因玛雅人的预言而被当今世人反复咀嚼和狂欢的年份,在外校即将到来的20周年的发展坐标上注定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刻度。

“真的太忙了,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怎么又到年末了?”“这学期真的是最忙最忙的。”这是外校的老师们每到学期或年末的尾上,发出的相似或相同的感叹。的确,在外校做教师有着不同寻常的辛苦,因为我们对教育独特的价值追求,所以外校的老师需要超乎寻常的付出。但也有的说那只不过是老师们“好了伤疤忘了痛”的错觉而已,其实每年都是这样在匆忙中度过,但老师们却总认为当下才是最忙的。真是“年年岁岁叹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今天,当我们又一次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新旧交接点上,看见时光的水流退潮,我们的目光能在岁月的沙滩上捕捉到什么呢?当曾经刻骨铭心的事件隐退,我们记忆的底片上又留下多少温暖的记忆和回味的念想呢?在匆忙的赶路中,我们有时往往会忘记欣赏沿路的风景,忘掉我们前行的目的。所以,每到年末,我们总是习惯找段时间停下匆忙的脚步,去回味一下留在过去岁月的影像,同时瞻望一下未来,眺望前方的路又在何方。

还是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九月底的那场“唱响祖国”国庆大合唱的舞台上吧……

将“人”字写进教育的核心——“我长大了”

929下午,因为考虑到一年级会有很多家长赶来参加孩子在外校舞台的首场秀——“唱响祖国”国庆大合唱比赛,学校特意将一年级单独设了专场进行演出。尽管事先我们给所有的家长发了信息,提醒家长按座位就坐,不要拥挤到舞台前拍照以免影响到会场秩序,但当天的场面还是有些失控,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家长全都蜂拥到台前,长枪短炮,手机ipad一律高举过头顶,荧光闪烁,人影绰绰,全然听不见保安的劝阻,老师们感慨,相比之下,刚刚入校不到一个月的孩子们倒更有秩序。但家长们过后还纷纷遗憾:节目时间太短,还没找到我孩子的位置,表演已经结束,唉!遗憾。这是一次人人上台的表演,每位家长都想亲眼目睹自己孩子在台上的风采。

 

时隔三个月,1227日晚上,相似的一幕在黄花楼礼堂再次重演,这次一年级的元旦“我长大了”主题晚会仍然单独设了专场,能容纳近千人的黄华楼礼堂座无虚席,除了400多位孩子,其余座位全被赶来的家长坐得满满的。家长们这次赶来除了欣赏孩子们精彩的节目演出,更是见证自己的孩子在鲜艳的队旗下入队宣誓的时刻,他们亲自走上台,和老师们一起为自己的孩子戴上鲜艳的红领巾,看孩子右手五指并拢高举过头顶,向队旗敬礼时的骄傲。这次每位家长不仅欣赏到了自己孩子在台上的精彩表演,而且还能亲自走上台,和他们的孩子一起参加“亲子”表演。

 

从期初到期末,短短三个月时间,家长们见证了自己孩子在外校舞台上的成长。“如今找一所教出好成绩的学校并不难,但如果一所学校能够在培养孩子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将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孩子作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上,把培养孩子终身的发展能力作为己任的学校,目前还不是太多。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想尽办法把孩子送进外校的原因。”这晚赶来和孩子们一起在舞台上表演《江南style》一(8)班家长如是说。

是的,从9月份的国庆合唱比赛,到10月份的秋游实践体验活动,再到11月份的体育节、运动会,包括各个年级组、教研组举行的一系列“育人启智”的活动,基本都属于全员学生参与,这些活动都彰显着外校人在教育中对“人”字的那份坚守和执着:“锻炼健强体魄,塑造健全人格”,“先做人,后成才”一系列育人理念都无不体现着外校人将 “人”字高扬在教育大旗上的理想和追求。每一次的活动都需要学校的精心设计,需要老师们的细心组织,“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成长,在活动中育人和育智”一直是广外外校“活动育人”的核心所在。

“天地之性人为贵”,当这一点常识在我们越来越功利化的教育中越来越被被忽略和淡忘的时候,作为外校人始终不敢忘。“人”字早已被我们写进广外外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外校孩子张扬的个性,文明的课堂礼仪,大胆开放的心态和自信阳光的气质,都源于我们对这一教育理念的坚守与践行。特别是在9月、10月的全国新课程数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会和12月份的全国课博会上,外校学子的这些特质体现得尤为明显。

 

1013——14日两天,“育师启智  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我校举行,在所展示的八节语文课之中,来自浙江杭州的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执教的《已死的母熊》被大家公认为是这次展示课中最出彩的,而这节课之所以被大家津津乐道,除了老师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技巧,还与这个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有着很大的关系。记得那节课,当老师将《老狼护崽》和《已死的母熊》两文进行对比,讲到当时人们对“已死的母熊”存在怎样的质疑和争议的时候,五(1)班的周元康同学侃侃而谈:谈到这儿让我想起王阳明的心学,其核心是‘致良知’。我觉得对于《已死母熊》的争议,就像王阳明心学中讲的那样,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那是因为他们能将天下万物纳入自己的世界,与物同喜同悲。而《已死的母熊》正是体现了当时已是弘一法师的李叔同的这种混合着儒家、佛家‘心善论’的思想……所谓内心的世界不同,看问题的眼光也就不同,比如:大家喜欢的童话作家郑渊洁就是一例,因为他是非科班出生,于是就对当今的教育制度大加抨击,但我认为大部分人才还是在我们当今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所以,对于郑渊洁的偏激我很不以为然,可能这样说会引起大家,特别是郑渊洁迷的一些心理不适,在这里我先对不起大家了……周元康同学短短的一段课堂发言赢得千余名听课老师的三次掌声。同时我也听了坐在我身后老师的惊呼:天哪!王阳明是谁?我就不知道耶。在这里我并不是在责怪我们做老师的“无知”,我想要阐述的是:任何改革和教育的效果最终会落到孩子们身上,学生自身素质的体现是检验我们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我们在“生本”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寻求的是相信生命,激扬生命的教育真谛,让每个生命以其自然之力促使自己提升,这就是“天纵之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唯有看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才是我们教师最快慰的事情。

 

课改路上且思且行——我们一直在成长

“在原来的学校我一直非常自信,感觉工作起来游刃有余。但来到外校后,才知道要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这是新加入我校教师的感概。的确,无论你在外校工作了多少年,但每一学期开学就意味着我们又一次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尤其是在课改的路上,我们永远都行走在叫做“成长”的阶梯上。

那是一个平常上午的第四节课,我走进了英语教师易梅娟老师的课堂上,“有老师来听课了”,学生的提醒让正在讲台摆弄课件的易老师抬头看到了我,才知道我要来听她的一节随堂课。作为随堂听课,本来抱着一颗常态心的我在这节课上却收获了意外的惊喜:课件非常精致,教学的环节顺畅,围绕单元主题的几个并行再构文本交互呈现,课堂容量较大,效果较好。我曾经怀疑是不是易老师把第二天准备上的公开课今天在这一个班试讲,当我把自己的这种疑惑向教学处周英老师求证时,她告诉我:这就是我们的随堂课,是集体备课的结果。接着周英老师详细向我介绍了英语组集体备课“五步走”的做法:第一步:解读单元主题;第二步:确立单课话题;第三步:确定单元和单课目标;第四步:再构单元和单课文本;第五步:架构单元教学过程框架。而在实际的语篇教学过程大家也有了一定的模式:首先是整体感知内容,语言输入;接着是整体获取信息,语言学习整体;最后是提炼信息,语言输出。一年下来,六个年级30多位老师共呈现了12个单元的公开课并在课后进行了及时的研讨,让老师们对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了更明确方向和途径。接着教研组长梁秋梅老师还就朗文教材3A中具体的一个单元向我详细阐述低英组的“话题式文本再构”的单元集体备课:就拿三年级本学期的Chapter3 Our School Events 为例,在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全体老师首先明确本章节的主题就是our school events.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学情以及教材原来的结构,构建了五个递进式话题。话题一:Know about English School’s school events.话题二:When is the school event?话题三:What can you do at differentschool events ?话题四:Invitation.话题五:Ricky and Kitty’s Parents’ Day.基于这五个递进式的话题,备课组的五位老师按照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文本再构推出了五节单元整体推进的课。这五节课在目标定位上步步提高,教学内容上层层递进,情感目标上逐渐升华,话题与话题之间的过渡流畅自然。完成了五个话题的教学内容之后,学生对本章节的知识以及最后的语用文本的输出都掌握得非常好。

 

这就是在集体备课制度下产生的巨大能量和效益。这样的效益在其他教研组同样产生着。低语组的老师们本学期就经历了这样的行走方式:在成功创建一年级“生本”高效识字模式和二年级“以读引读”“以读引说”模式的基础上,三年级在本学期开始探索单元模块教学,因为三年级作为过渡年级,需要通过单元整体教学为高年级阅读长篇打下基础。一开始,作为前锋的两位年轻老师自告奋勇站出来要求先行一步探索出“单元通读”的最优模式,当天两位老师讲完课后,大家立刻聚集在办公室,讨论三年级“单元通读课”的实质,一致认为把学习字词、把握主要内容、能根据单元导读提炼主题和学习方法,能根据课前提示和课后问题初读课文作为单元通读的几大任务就行了。不要将后面品读课的内容放在了单元通读课中,这样就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学习内容的互相交错。我担心教学效果因老师们还处在探索阶段而受到影响,当时就提出:如果老师们暂时还没有完全领悟“单元”教学的要义,可以暂时停止,等大家完全领悟后再进行实施。没想到“半路忽然杀出个程咬金”——年级主任杨文霞老师自告奋勇地说:“我想把自己的公开提到前面来上,我感觉我已经领悟到了单元通读课的要义了,我先上给大家看看”。于是,在下一周,备课组的全体老师一起见证了杨文霞老师的这节课,果然效果不同,于是大家对单元通读课又有了信心。过后,杨文霞老师还趁热打铁写了教学反思,感觉教学是一门令人遗憾的艺术,并提出了几条改进建议。之后,老师们在先行者的不断生成的改进建议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直到最后,教研组长贾金女老师笑了,她说:把全体备课组的9节课所有的优势集中起来,摈弃不足之处,不又形成了三年级单元通读课的最优模式了吗?

你别说,在改革的探索中还真的别忽视模式,因为模式在事物生成之初是行走的拐杖和标准,有了模式你才能够少走弯路,只有经历建模才能超越模式,达到“无模之模”的最高境界。

相对低语组的“创模之路”来说,高语组早在多年前就进行了单元模块教学的尝试,只不过这次大家在原来尝试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了单元模块教学的七种课型,并以几种课型为例,老师们以备课组为单位,每人尝试一种课型,一个备课组组成一个完整的单元。

这样的建模、创模之路一直伴随着我们各个教研组的课改历程。曾记得在“生本”课改之初,广外外校数学组在借鉴其它“生本”学校的“课前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创新,他们认为要在课堂上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就应该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于是,他们探索出了“我的创意出题”,还真别小看了这一个小小栏目的增加,它其实是外校教育教学一贯“以生为本”理念的体现。在生本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的“创意出题环节”往往成为学生个人才华展示和群体智慧碰撞的生发点。

 

数学组的老师们在研究出“课前小研究”的六种范式之后,仍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他们继续在“研究”上进行研究。“谁说‘小研究’只能放在课前?”这是低数组组长吴宏发出的诘问。本学期他们继续探索的脚步,进行了“课中小研究”和“课后小研究”的尝试。如果说“课前小研究”是对学生提前介入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指导,重在个体的学习,那么“课中小研究”探索的则是课堂的合作与生成,“课后小研究”要“研究”的则是学生的兴趣如何保持,“高效”的课堂如何由课上向课下以及学生的生活领域进行延伸的问题。

十年课改,最大的收获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最大的改变是对我们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颠覆与重建。在课改路上,外校人且思且行,前方的路到底有多远,我们不去考虑,我们知道,且行且思,一路向前一直成长就是我们的方向。

 

教育质量检测标准何时出台——先摸着石头过河

2010年,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中国下一个十年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然而,我们要追问的是:究竟什么才是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有理清,我们的教育还会在“应试”和“素质”的博弈中经历“曲曲环环路”,一线的教师还会纠结在“功利教育”与“终极价值”的夹缝中痛苦地迷失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长袁贵仁也曾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分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符合实际、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体系。”记得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幸福”:因为我们小学离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远一些,所以,我们就可以离教育教学的真谛更近一点。

十年课改中,素质教育之所以起起伏伏,命运坎坷,因为以分数为主导的评价的紧箍咒始终戴在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头上,纵然心中激荡着满怀的豪情,奈何理想总是摔碎在现实板结的土地上。

日前,由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办的“第10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来自美国、德国、新西兰、英国及香港、台湾和高效的课程教学论的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一起,探讨和交流了学业检测与评价的研究。毋容置疑,关于学业检测与评价这一块,单在我国的研究方面还是处在薄弱地位,更不用说付诸于实施了。

 

本学期小学部试着想从学生的学业水平、习惯养成、特长爱好、实践活动四大方面制定《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手册》,将评价学生的标准从单一的分数中跳出来,试图站在一个更高更大的发展平台上制定评价学生的标准,从而以评价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我们知道这条路上依然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因为评价系统需要科学作支撑,这一点仅凭我们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但只要我们一直保持前行的姿态,相信我们最终能“踏平坎坷成大道”,近20年的实践证明:从宏大理念到具体行动,外校人始终有能力跨越中间的巨大断层,行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