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三人话课改(二)
【编者按】锵锵三人话课改,熠熠生辉指方向。叶和丽、文红梅、贾金女三位老师分别就课程标准亮点、观摩课的优缺点谈起,许多连珠妙语沛然而出。课改,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课堂,一个魅力永久的地方;锵锵三人,智慧碰撞,为课改课堂指引方向。凡人有梦。孜孜不倦。拳拳之心。课改多少事,尽付探索中……

生本生成 扎实稳健
文:就像叶老师说的,我校作为课改前沿中的前沿,需要我们有视野的前瞻性和信息的敏锐性。我想谈谈高语组本学期课改情况:
本学期,高语组制定的研究课题是“构建单元整体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在这个大的研究方向下,我们每个备课组每位老师致力于“单元通读课、文本品读课、拓展阅读课、表达交流课、知识整理练习课 、复习评研课、书法课”七种课型教学模式的探究,编撰和制定广外外校的“生本”系列辅助阅读教材,期待在新一轮课改之初就能扎实有效,形成特色。为此,我们把学生的读书活动开展形成系列化,把读书任务落实到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每位语文老师在全年级轮流开设必读书的阅读讲座。每次教研会由每个备课组轮流承担中心发言任务,每人一个话题,可以是对某一种课型的探究、自己的教后记、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介绍一本教育书籍或是一位名师等等形式进行主题论坛。所谓“主题论坛”就是抛出一个话题,提出一些困惑,主持大家讨论。这些在教学上、教研活动上的新举措,老师们感觉让学生受益,使自己提升。
说到我们的“生本·生成”课堂,本学期的课改也在有效的落实中前行。上周,我们开始的组内公开课,要求大家选择七种课型之一进行,刚刚五年级三位老师上完了“单元通读课、教材品读课、拓展阅读课”三种课型,之前的集体备课很充分,之后的教研组评课也很热烈,虽然新课型的上法都是全新的探索,但教研组的老师们评课时鼓励有加,你们看看他们在评课中怎么说的:
* 这节“以‘交流’和‘汇报’为主体的课堂,组织有序,学生预习充分,表达流畅,生生互动自然,老师该出手时就出手,掌控课堂方向。
* “这是一节教材品读课,既然是‘品读课’就要重在“品”,重在“读”,品茶、品酒、品烟,品读,都是“品”,要细细体味,表达自己品后的感受,再听听他人的感受。这就是个性化阅读,这就是课堂的动态生成。”
* “浙江诶教材品读课我认为别开生面,新意盎然。老师将教材经过剪裁,成为学生的学材,教学目的明确,学生确有收获。课堂节奏明快,有一股内在的生气勃勃的力量,学生学得有信心,有兴趣,反应热烈。师生、生生互动默契,课堂效率高。但感觉不足之处是整节课侧重于学习“语言”,似乎不够“语文”;进于“技”,却止于“道”矣。 ”
* “新鲜事物出炉,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我能为‘单元整体课程’的构建,添砖加瓦。”

叶:你看,老师们的学习精神多么可嘉,期待着后面老师对其他课型精彩的探究展示。那么你们认为在新一轮课改中老师们在教育理念上的改变有哪些?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呢?
文:我认为这学期高语组参与实践课改,理念改变最大的有两点:
1、构建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课堂的重心
特级教师张学伟说的话我还记忆犹新,他大意是说:一个人成年后人品不好,没有人会指责他的语文老师,但是若是一个人成年后表达能力太差,词不达意,人家就会嘲笑说是他的语文老师没教好。特级教师蒋军晶在课后的评课中也谈到语文课归根到底是教学生如何表达,还举了自己的一个实例:他和台湾小语会理事长赵镜中同课异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蒋老师围绕“文中哪句话感动了你?”上了一堂人文性很强的语文课,而赵教授却从“怎样读宣言”入手,提供一些阅读的策略、方法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建构意义,学以致用,最终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自如地表达。所以,我们语文老师的职责是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思想有生长,语言有发展,其他的都是副产品。
2、一节合格语文课评价标准的正确定位
以前我们评价语文课的优劣,会从学生的注意力、参与面、交往状态、思维方式、情绪反应、生成亮点等很多方面考评,其实,如果找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生“言语能力的建构”这一点,我们课堂会简约很多,我们不用再跟着课文走、跟着学生走、跟着教参走,也不用跟着感觉走,只需要跟着“言语能力的建构”这条主线走,只需要评价教师“对文本的独立阅读能力”、“课程内容开发能力”和“教学活动设计能力”这三个方面,这三方面达到了基本就会有一节不差的课。

贾:目前在课改过程中,低语组三个年级有各自承担的实验课题。在试验过程中我们低语组老师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这次李求连老师的课充分展示了多年来老师们的努力与成效。但是也产生了不少困惑:
1、“高效识字”下的两极分化:一年级重点研究高效识字。经过几年的实验,已摸索出一套较科学的识字模式。在教学中比较困惑的是,一年级集中识记近2000个汉字,对学困生而言,难度较大。
2、阅读教学的起点难度:二年级重点研究单篇的阅读教学。在品读文本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并做到对文本进行相关的拓展。由于二年级刚刚从识字教学转入阅读教学,所以,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和整合、内化课外资料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3、单元整体教学面临的困惑: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扎实有效地完成课本教学任务,用省下的时间读更多的整本书,写更多有意思的文章,因此,三年级重点研究单元整体教学。怎样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的指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叶:面对这些困惑,你们低语组有没有研究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贾:我们低语组目前针对这些问题也探索出了一些方法,是这样做的:
一年级:使用“生本”教材,通过多种识字游戏,利用学生资源和文本再构形式进行集中高效的识字,在“高效识字,高质量写字”的基础上,推进绘本阅读和加大对经典的积累、背诵。
针对一年级两极分化问题,我们用优生资源,用小组的力量,带动学困生,使学困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做到识字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二年级:在一年级大量识字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以读引读”、“以读引说”,进而向“以读引言”和“以读引写”过渡。
老师们都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量的增加,老师的指引,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整合、内化课外资料方面,将不再是问题。
三年级:推进整体单元设计下的整体教学,即通过单元通读课——教材品读课——拓展阅读课——表达交流课——知识整理练习课——复习评研课等六种课型,做到集语文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为一体,熔学生的听说读写习惯养成为一炉,打造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单元整体课程设置体系。在教材教学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进整本书的阅读,并增加语文综合实践的机会。
在研究整体教学时,既要多学习高语组的经验,又要结合三年级自身的实际,摸索出合适的整体教学课堂模式。
另外,由于二、三年级使用人教版教材,要做好与一年级生本教材的对接。对接过程中一要注意要减负,对已经学过的生字尽量不再花时间去去学,可进行复习巩固,以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二要查漏补缺,对于原一年级人教版已学的知识,如:要写的生字,要掌握的音序查字法等等,就要补。
文:说到困惑,我们高语组构建单元整体课程设置体系,七种课型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外校这种育人环境下独特的产物,虽然大家课改的热情很高,但难免有些担心和困惑:
“单元”的理念凸显了,压缩了课堂,简约了教学,过去强调的“双基”该如何落实?
强调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会不会又走过去只抓语文“工具性”的老路?语文的人文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该怎样去教?在教学中,语言文字还需要“理解”吗?如果需要,那该“理解”些什么?“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每天随堂练字10分钟”是2011年版课标“硬规定”的最大亮点,语文课堂如何协调写字教学与六种课型的关系?如何安排训练时间?

叶:面对老师们的困惑,我想说的是:单元模块推进要扎实要稳健更要慎行。
我们首先要让老师们明白单元模块推进的目的:“单元整体教学”是基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一目标提出来的,在三——六年级推行。它所遵循的是“注重整体”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以“统整式”的语文学习策略为原则,是对创建高效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的一种渴望和探索。
一定要先弄明白再行动:近段时间我听了三年级的几节单元通读课,我想老师们首先要明白的是年段的特点和要求。通过一年级“集中高效识字”和二年级“以读引读,以读引说”的铺垫,到了三年级,要为学生阅读长篇和整本书提供条件。我们要进行的单元整合就是进行整体的优化,也就是合并同类项,教会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跳出一篇文章的小圈子,为学生的长篇阅读和读整本书作准备。如果这个目的还没有弄清楚,肯定会走偏方向。
防止走马观花,做夹生饭:也就是刚才文老师提出的害怕丢失“双基”的问题,如果丢失了对所有文本的细读品悟过程,而变成了不求甚解,那么,我们的改革就会误入歧途。还要防止各个课型的相互粘连,循环往复,这样反倒降低了效率,变成了内耗。所以,各种课型,各个板块的职责要分明,做到一种课型一得或几得,不越界,不粘连。一定要记住:虽然每种课型承载的任务不一样,但学生的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在阅读能力上要训练学生的通读、细读和拓展读能力。
建议:如果有的老师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或者暂时还不具备这种整合和融会贯通的条件,暂时不要在全体老师中推行。让能先行者先行一步,比如这次我听了三年级杨文霞老师的“单元通读课”之后,我认为杨老师完全领悟到了“单元通读”的含义,那就是刚才贾老师所提的“怎样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的指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我认为杨文霞老师这节课做到了。
冲破重围 占领高地
贾:这次观摩课上,我们学生身上展现的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文明自信的课堂礼仪受到执教老师和与会老师的一直好评。
文:但我们也有短板:比如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要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叶:是的,这次观摩课就是一次向外界展示我们外校课堂、老师、学生的一个窗口。我们应该扬长避短,更好地进行自我提升。
贾:那么,我校语文教学要坚持和改进的是什么?
叶:我认为,下一步我们语文教学要继续坚持的方向:
1、扎实的基础:要继续加强学生的这些基础习惯的培养,如:正确的书写基础,像说话一样的朗读习惯(我们学校朗读拖腔比较明显),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规范而清晰的语言表达(说话)习惯等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一定要抓落实。
2、厚实的积累:我们除了在规定的整块时间有计划有系统地推进学生的经典积累,还要见缝插针地进行积淀,比如我们课堂用古诗或者名人名言调控课堂的做法就很好,要坚持下去。
3、广泛的阅读:语文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阅读是给人生打底的工程,多年来,我们外校的老师坚持大阅读这一方向不动摇,背后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一点我们要坚持下去。
文:这些我们一直在坚持做的,将来还要继续做下去。并且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叶:那么,我们还要加强的有:
1、夯实基础,丰富内涵:过去我们认为“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僵化的知识讲解和过多的文字训练消耗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灵性,记得著名的数学家张美宙说过:“要让基础有灵性”。新课标将教学目标的“双基”改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就是为了拓展基础的内涵和基础的培养训练渠道。作为语文教学来说,基本的学习习惯、饱满的精神状态、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读书习惯等都是“基础”中最重要的,即使是对“知识”和“能力”这个基础,我们的理解也要更为丰富一些,培养方式也可以多样化一些,比如蒋军晶老师执教的《已死的母熊》,通过八个不同版本的文本呈现,让学生在了解祖国文字和中国文化的渊源中已经将这篇古文熟读成诵,这就是教学的智慧。再比如李秋莲老师执教的《荔乡》在高效识字、涵泳文本的过程中,更关注了学生习惯的养成和心灵的成长。
2、与时俱进,兼收并蓄:比如我们“生本 生成”课堂的创建就是在广泛吸收“主体教育”、“新基础教育”及“生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创建而成的。十年课改的重要推动者朱慕菊女士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强迫的,特别是文化改革。课程改革事实上也是一种文化运动,它只能是引导,不可能强制任何人。”作为任何一种模式更不能照搬。但我们充分相信一线老师的选择和建构能力。只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讯息和平台,再给他们以专业的引领,相信他们会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现实的情况做出他们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冲破重围,占领高地:毋庸置疑,我们的改革走到今天,仍然受着各种各样的束缚和阻力,当我们的教育屡屡被命题方式、被中考高考制度所约束的时候,我就想起1997年邓小平在南海画的那个“圈”。广外外校虽然不能脱离外部教育的大环境,但我们很感谢学校给我们各个领域得以伸展教育理想的那些“圈”,我们希望我们的外校能成为外部教育大环境中的那个“圈”,我们的小学部能成为教育框架下的那个特定的“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