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三人话课改(一)

【编者按】“育师启智·全国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已经在我校拉下帷幕,但此次活动掀起的浪潮依然没有褪尽,老师们或用文字抒怀自己的收获,或就自己的困惑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各抒己见中,课改的实质及本质得以凸显;在碰撞交互中,外校小学部扎实、稳健、超前、深入的课改精神在校园进一步弥漫和传扬。下面是叶和丽校长助理和两位语文教研组长(低语组教研组长贾金女、高语组教研组长文红梅)就这次活动引发的语文课改话题。
亮点纷呈 历久弥新
贾金女(以下简称贾):这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又掀起了对课程改革问题的探讨热潮。大家探讨之余在思考一个问题:十年课改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叶和丽(以下简称叶):十年课改所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我们看到,当前的教坛呈现出的是一片明艳与祥和,与课改之初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比,现在更显得“波澜不惊”“风轻云淡”。因为当初的“价值、概念之争”“方法、方向之争”早已尘埃落定。俗话说“观念一小步,现实一大步”。接下来我们课改的重点和方向:一是如何通过改进一系列评价体系来改进我们的教学,二是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来促进教学,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策略如何去完善。
文红梅(以下简称文):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将2011版语文新课标和2001版课标(试验稿)进行了比较学习,发现2011版语文新课标有诸多亮点。而且这次的观摩课也体现了新课标的一些“亮点”。
叶:2011版语文新课标和2001版课标(试验稿)相比有以下几大“亮点”:
1、适当减负了:如,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会写其中2500个。)这次我校推出的李秋莲老师的这节高效识字课就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多认少写”这一点。
2、更重视写字和传统书法:针对电脑普及,学生书写能力下降情况,课标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老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新课标》21页“具体建议”)。对三到九年级学生提出“兼修毛笔”的要求。这次来自北京的特级教师武琼在一节二年级的课上,向与会老师很好地展示了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和要求。
3、阅读的范围及朗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摈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新课标》22页“具体建议”)本次所有的语文课,都非常鲜明地凸显了这一要求,我们看到老师们在课堂上是如何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个性阅读”、“像说话一样自然读书”的,有的课堂几乎是从头读到尾,让学生通过朗读涵泳语言,培养语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4、写作的要求更具体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第一次为“练笔”正名:“加强平时的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新课标》23页“具体建议”)无论是北京优秀教师陈延军老师的读写结合,还是南京特级教师宋运来的自成体系的“童漫作文”系列训练,都彰显了对学生习作这块的重视和研究成果。
贾:说到亮点,我也来谈谈看法。我认为在这次语文观摩课活动中,课标新亮点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亮点1: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到以学定教。
在本次语文观摩活动中,让人惊喜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已死的熊》一课时,蒋军晶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句子进行翻译,老师再根据学情相机进行指导;魏星老师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需讨论的词句,顺势进行引领、帮助,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识字课上,李求连老师在优生带读环节中,让学生找出难字,然后进行难字的教学,从而使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无疑,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正如魏星老师所说的,吃透教材,了解学情,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进最远的终点。这样的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正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要学生能懂的就不再去讲,只要学生能领悟的就不再分析,尊重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亮点2: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地进行字理教学。
新课标强调,讲解字理是小学识字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有效方法。讲解字理的重要目的,是使学习者对汉字的表意性质有所体会,而认识汉字的表意性,是把握汉字科学的最重要的前提。吴琳老师在指导写《去年的树》中的“伐”“融”等生字时,依照汉字的构成规律讲解了汉字的字理,使表意汉字焕发出了应有的光彩。此举,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但需注意的是,字理教学能够适应的仅仅是一部份汉字,且在初期积累阶段,学生识字还不多,是很难讲解字理的。讲解字理一般要在学生识字达到一定的量时才适合进行。
亮点3:抓住年段目标,优化了词句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张学伟老师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学科。而语言文字的习得离不开对词句的理解、积累。
可喜的是,在本次语文观摩活动中,名师们吃准年段目标,优化了词句的教学。给听课的老师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武琼老师在教学二年级课文《我是什么》时,紧抓第一学段(1—2年级)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朝霞”“晚霞”说话,从而达成“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年段目标。
吴琳老师在执教四年级的《去年的树》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从“天天”一词体会到树和鸟儿的快乐。(注:《课标》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已死的熊》是五年级的课文,蒋军晶老师根据第三学段(5——6年级)的目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比如“遂终身不复猎”中的“复”是“再”的意思。为强化这一理解,他还让学生推想出“复习”“复明”“复活”中的“复”都是再一次的意思,从而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样的优化词句的理解、积累的训练比比皆是,如“戏于水”中“于”的运用,“以枪击中母熊”中的“以”的理解,都是采用推测的学习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文:这次参加新课程课堂教学及研讨活动,七位特级教师用我们外校自己的学生上观摩课,的确是让外校老师和学生受益匪浅。刚才贾老师谈了他们课堂上的亮点,我也很有同感,在向这些优秀教师学习的同时,我也有一些个人的想法,不知感觉对不对: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的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理念在几位特级教师后来的评课中都有提到,可是,感觉有几节课“品悟语言文字”的环节很凸显,远比“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时间长,语文课是为了使用语言而学习语言,而不是为了研究语言而学习语言。可感觉“运用”、“使用”的味道不浓啊。
贾:此次语文观摩活动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名师的从容淡定、驾轻就熟,他们极具智慧的点拨功夫,他们对教育的热爱、执著等。当然,也有许多困惑,比如文老师刚才的所讲就很犀利、实在。那么,作为一线老师,大家很关心的问题是:这次的八节观摩课能代表新课标语文教学的走向吗?
叶:这次的八节公开课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好地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新课标在“课程性质”的表述中,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
具体点说他们有这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对新课标的深入领悟及贯通能力。每位教师对新课标都有很深入的领会,都有非常个性化的解读。如无锡特级教师魏星,如果单从上课的表现力来说比较朴实和家常,但作为苏教版教材的编委,对课标的解读,对语文教学的建构已经自称体系。像这样的老师还有南京的宋运来也属于这种情况,在“童漫作文”之路上已经自成体系,成果斐然。
二是对文本教材的深究细读及独到的解悟能力。比如张学伟老师的对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五快”解读,对《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林冲性格的立体式聚焦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因为,细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要达到的条件,只有经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后,才会“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当然,对于新课标上提出的“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度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新课标“具体建议”P22页)。比如这次张学伟老师在《天游峰扫路人》一文非要引导学生将文中出现的“宿鸟”与老人的退而不休连在一起,就显得有些牵强和过度发挥。
三是对教学的独到设计和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名师之所以为名师,往往自成一格且有自己独到的过人之处。我们可以看到,这次活动的每位老师都是一上来就能紧紧抓住学生。如蒋军晶不仅以课的新颖设计让学生永远猜不着他的底牌,而且对课堂上即时生成性的指导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四是对教育理想的坚持和对教育信念的执着追求。名师们的这种功底从何而来,除了他们比别人付出过更多的汗水和努力,还有就是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执着追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何而来,阅读和学习是不二的法门。如宋运来老师对童漫作文的系统研究,吴琳老师对引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拳拳之心都让我们在座的老师感动。
五是对年段特点的准确定位和对教材的巧妙处理。语文学科基于在母语环境中学习的便利,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在“上不封顶”的亢奋中而忽略了“下要保底”的要求,所以,对年阶段的目标的“达标”比较忽视。这次无论是陈延军老师对于高年级(五年级)阅读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删繁就简,还是武琼老师在低年段(二年级)课堂上的随文识字,当堂练字,我们看他们对年阶段的目标落实非常到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琼老师,作为一名高年段的语文老师发现在各种场合的公开课活动中,上低段课的老师特别少,于是她主动把自己从高段降到低段,来研究低段的教学,让大家心生感慨。

文:都说语文课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想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年龄特点,更有趣味性。有几堂课,我感觉学生的情绪没有被调动起来,整节课孩子脸上的表情变化不大,生成点不多或不亮,没有激起他们言说的欲望。可能也跟教学活动多是讲说有关系。以前看到很多中学生的课堂也会用这种形式,也用给小学生,怕是不大合适。
新课标修订后,我看到很多大家都提到教师要对教材有基于语文思维方式的个性化解读,强调研发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因为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本来都挺期待看到特级教师对文本有更新、更体现对学生言语能力建构的解读,可惜,稍稍有些失望,好像新意并不太多。当然,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比如蒋军晶老师上的《母熊之死》一课。
叶:从这次我们的课堂和其余七节课对比来看,我们发现南北观念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的。南方(如果我们学校可以代表南方的话)的教育教学形式更为开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和彰显,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更为到位。所以,对于这次的观摩课有的是拿来借鉴的,有的可以拿来商榷的,还有的可以拿来反鉴,也就是供批判和批驳的。这些课全都是老师主导或主讲,即使课堂上有些空间给学生,但也是在老师设定的思维框架下的给学生的有限的伸展空间。由于这些上课的老师自身娴熟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扎实动感的教学基本功,所以,在他们的“主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主动性得以很好地发挥。所有班级(包括低段的孩子)一节课一个小时左右一直保持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但这是在特定环境下出现的特有状态。相比他们的七节课,我们学校提供的这节课应该是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是最大的,真正体现我们“生本·生成”课堂上学生的生命成长状态。
我也同意刚才小文说的蒋军晶老师的这节课,我看这节课同样也得到大家的一一致认可。这节课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得以很好的落实,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很好的统一。其余的课堂基本都还是基本把学生局限在课堂和课本的范围之内,就像早在2006年,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对语文课描述的那样:“日常课总体上仍是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仍是以训练为主,简单、机械的训练逼着学生的思维,个性化阅读处在边缘;课堂仍比较封闭,学生的视野还是被限制在文本里和教室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