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师启智 拳拳之心
——访校长助理叶和丽
[编者按] 9月22日至23日,“育师启智·全国优秀小学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及研讨活动” 在我校黄华楼礼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教育专家聚集我校,探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次活动不仅展示了我校学生的阳光、大胆、自信,展示了我校的“生本 生成”课堂模式的精彩,更为老师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活动结束后老师们纷纷撰文抒发自己听课后的收获和感受。
这次活动的圆满成功,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校长助理叶和丽功不可没。借此机会,笔者与叶校助进行了访谈。访谈中,叶校助说“学生明天的需要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为了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作为小学部的领导,她的心中时时刻刻装着的就是“育师启智”。
哲人说:“和谐即美”。身处和谐环境中者,会有一种美的感觉。无论是在此次新课程课堂教学及研讨活动中,还是行走在外校中,与会者都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如今,在与叶校助的访谈中,聆听智者的声音,感受思想的力量,笔者眼前一片风和日丽。这就是和谐的美,这就是美的力量。
现摘录部分谈话,以飨读者。
1、问:开展本次“育师启智·全国优秀小学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及研讨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您是怎样想到要在外校开展这样一次大型活动?
答:小学部自上学期开始,对新课标的学习已经全面铺开,我们为每位老师订阅了各科2011版新课标以及对新课标的各种解读的书籍,各教研组分别进行了新课标的学习交流会。那么新课标精神怎样在我们的课堂上得到更好地落实?怎样和我们的“生本”理念进行对接?我们的“生本 生成”课堂模式如何完善?这些是我们本学期 需要落实的重点。
当我们知道由北师大培训中心承办的一个“育师启智·全国性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及研讨”活动的指导思想正好符合我们的想法时,我们决定引进这次活动。
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为更好地领会和贯彻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精神,全面了解、准确把握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实质和主要变化,并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决定举办“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及教学示范课引领观摩活动”。
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活动邀请的都是全国著名小学数学教育专家,他们在这次会议上不仅要对修订前后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等进行细致比较、分析和解读;同时还聚焦高效课堂,通过现场示范课,指导我们一线教师清楚地理解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问:是什么机缘,让您能够将这样难得的学习机遇引进外校?
答:去年暑假在北京参加一次名叫“成长中的教育家”高级研修班的培训时,期间有一个小组交流活动,也就是各组分别介绍自己学校的课改情况,我在会上对我校的办学理念以及所进行的“生本”课堂改革和校本课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当时在小组引起反响,也引起当时主办方的关注。后来,他们和我联系说想和我们学校一起承办这次全国性的活动(包括语文和数学),我在开学的校长办公会上提出来,各位领导非常赞同,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项目,一致通过。于是,校办就负责承接了这项活动。
3、问:您希望本次活动将给老师们带来哪些方面的引领或怎样的提升?
答:本次活动全面覆盖高、中、低三个年段以及各种课型,综合彰显了焕然一新的教学理念、丰富多彩的课堂结构、富于实效的教学手段、引人入胜的课堂活动、简洁平实的教学过程。名师前卫的教育教学理念、新颖独到的教学技艺等,将让到会的老师眼界开阔、收获颇多。教学处把这次听课作为教师的一次培训进行记录,我们小学老师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数学组老师全部放弃了休息时间,进行了两天的听课学习。除此之外,我们其它学科的很多老师也自觉参与了这次活动。因为我们平时工作很忙,出去学习的机会不多,对于这次送上门来的机会大家都非常的珍惜。
我们的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也同样受益。两天的时间,八节课,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数学界的专家和精英,孩子们感受到了名师们不同的风格。特别是有些专家在短短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节课的数学知识,有的是终身受用的做事的方法和人生的态度。比如说天津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讲完课后,全班同学挤上去围着老师,索要签名,问问题,主持老师劝都劝不下去。因为徐长青老师通过短短40分钟的一节课,让所有听课的老师感受到他这节课更为深沉的意义:那就是落脚点在数学教育,而不仅仅是数学内容。在徐长青老师的眼中,每位孩子都是有特点的人,而不是有缺点的人。他提醒老师们要允许孩子们慢慢长大,承认孩子们有听不懂学不会和出错的权利。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大家,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问:您认为此次活动中所展示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与我校的“生本 生成”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异同?
答:这次活动中,上课的老师不仅向大家展示了新课标下的新课堂,而且对2011版的新课标进行了详细的个性化的解读。比如来自江苏南通的蔡宏圣老师,对新课标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并且对各个版本的教材提出了质疑,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这就是我们“生本”教育提倡的“教师一定要有课程意识”,而不是把唯一的教材当成圣经,要能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具备改编和整合教材的能力。
我们从上学期已经总结出我们学校的“生本 生成”课堂模式,这个教学模式我认为这是对我们引进“生本”的又一次超越。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像这次石珍的课上完后,在获得大家赞誉的同时,也有些来自“生本”实验学校的老师和我们一起探讨“生本”课堂的模式和状态。我们告诉他,我们是在“生本”课堂的基础上发展成的“生本 生成”课堂,因为我们认为,学生的受教育时期,他们的80%甚至90%的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课堂我们孩子不让“生长”,课堂上看不到孩子们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低效的。所以,我们提倡在学生的“先学”中重在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探究的兴趣,而在课堂上,我们要看到“生成”,一节有效或高效的课堂一定是“生成”大于“展示”的。
这次从各位名家的课堂上无一例外地看到了学生在课堂的这种“生长”。比如来自福建的罗鸣亮老师,选的课题是《整万数的认识》,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他就临时选了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上这节课,对老师和学生都具有挑战性。可喜的是我们三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很好地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而且整节课在简约中透着灵动,全班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被大大地调动和激发起来,直到下课孩子们还处在意犹未尽的状态中。
所以说,我们的“生本 生成”课堂和新课程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我们认为,作为生长在南方,扎根在南方的“生本”教育在形式上显得更为超前和开放。这与我们南方的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作为改革前沿中的前沿——广外外校,更应该走在时代改革的前列,因为“学生明天的需要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