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话题 | 行走与阅读
我手头的这本书,叫《中国景色》,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先生在该杂志每期卷首语的精选合辑,通过归类组合,点线面重构,融为一体,共同建构了单先生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这个形象,并不仅仅是地缘地理意义上的,更是富含了人文关怀的地理,是文化意义上的地理。现在的杂志何其多,读不胜读,各人有所偏爱无可厚非。对成长中求知求真张眼看世界的你们来说,选择性阅读是有高下之分的,我以为《中国国家地理》是个不错的选择,比美容发屋里的时尚杂志更有内在的品质感。2005年杂志社推出的《选美中国》专辑,对我触动就很大:中国这么大,中国这么美,中国这么值得我们去爱。
地理中国,文化中国。这就是地理视觉下的文化感知。
是否还记得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文章讲了三点意思:地球美而渺小、资源极其有限、人类别无去处。然后,总结出了这样的观点: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定要好好珍惜她。我以前没留意过作者,后来才知道课文是从一本书里摘编而成的,这书的名字就叫《只有一个地球》,还有个副题,“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是“绿色经典文库”丛书之一,作者有俩,芭芭拉•沃德和勒内•杜博斯,美国人。这个“小小行星”,自然就是我们地球了。绿色经典作品许多已经广为人知了,《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都是。
地理首先是关乎区域性的,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一草一木,一湖一楼,学校不远处的竹林,再远些的蜿蜒小河,远处大地上参差散落的人居楼影,青黛色的山体的轮廓,飘飘悠悠的云朵,等等。再远呢?一样还有山,还有水,还有远方的人们,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穿着不同的服饰,忙着这样或那样的生计。你这么去想了,你的心胸自然而然就阔大了,有了大气象,有了慈悲心,有了真性情。区域性视野的切换,深刻影响着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从《中国景色》到《只有一个地球》,也是一种区域视野的切换。阅读是我们行走世界的一种方式。
感知文化,阅读随行。地理视觉下的阅读,地理视觉下的文化认知,别有洞天。
地理是怎么一回事,你不妨张口就可以回答,不就是地理课嘛,不就是经度纬度,不就是等高线水位线嘛。这当然是不错的,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为我们铺垫了最为基础化的地理常识,勾勒了这个蓝色星球表层上的地缘概貌,以及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文化地理底色。现代学科分支越是多,交叉关系就越是纷杂,要梳理清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代地理学范围太广了,什么自然地理、历史地理、旅游地理、人文地理、城市地理、环境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地理等等,眼花缭乱。这些专业领域的地理学,不是我们今天要强调的阅读内容,那是专门学问的研究,我们强调的,是阅读本身,试着从地理视觉的角度去感知的阅读行为。
中国古代就有地理志了,虽然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理学。奇怪的是,古人记述地理并不像今天的地理教材这么模式化,有很多的文学叙事成分,像北朝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讲的就是地理水文知识,但叙述却是山水游记笔法,美得不行,中学教材里的《三峡》就是从中选取出来的,你读一读:“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像后来的《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就更是游记的笔触了,古人并不拿它当教材写,而是当成自己的著述作品来对待的,所以才会读来生动异常,才情毕现。更古远一些的《山海经》,与其说它是一部地理著作,不如说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神话志怪,里边女人国、九头鸟、三脚兽,都有。
今天我们读古代诗歌,经常是按诗词的演变来欣赏的,从诗经开始,古体诗、乐府、格律诗、现代诗之类的;有时也从作者的风格构成去阅读,某某派某某主义之类的。其实古人也注意到了地域不同所造成的写作风格差异问题,《世说新语》里就说:“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清通简要。”2009年出过一本书,叫《唐诗地图》,欣赏的落脚点就很有意思,从不同的地域文化去审视唐诗,目录如:国都景致、巴山夜雨、丝雨江南、吴越风光、齐鲁印象、塞外风情等等,让人一看,地域风貌扑面而来。
明清许多文人小品,都记述了不少地理风物,托物言志,发思古怀人之幽情。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余怀的《板桥杂记》,李渔的《闲情偶寄》,沈复的《浮生六记》,都属于这类作品。
现当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小说也好,散文也好,其实都可以从地理视觉去阅读,感受作家笔下的民情风物。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沈从文。他笔下的湘西真是有特色,你们应该都知道甚至读过的,他的小说《边城》,那山那水那人,凄凄动人,清纯良善的翠翠,正是那样的山水孕育出来的。沈从文先生的小说《长河》、散文《湘行散记》,也都是反映湘西民风的优秀作品。还有鲁迅的绍兴,也是很有特色的,是吧,你读《故乡》,读《社戏》,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即便这样的小篇幅文章,乡土气息依然浓烈。再有孙犁,他笔下的荷花淀、芦花荡,也鲜活得很;孙犁先生有本散文集《乡里旧闻》,里中昔时人物、童年旧事,读来很有兴味。然而可惜的是,这些作家们笔下的乡土乡情,经过岁月的抛光,现在大多旧梦难寻,按图索骥是很难看到书中的乡土风情了。这世界变得太快,让人喟叹。旧时月色,只在安静的书本里闪着幽幽的光。四川作家冉云飞就有本书,叫《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作家们也有故乡,在故乡吃喝拉撒,在此之余的笔墨思考,呈现出他所处地域的民风状貌实在是很自然而然的事。当代作家里,我们也可以找出一串这样的例子来,比如莫言的高密乡,徐城北的老北京,贾平凹的西安,叶兆言的南京,韩少功的汨罗、阿来的西藏等。
从地理视觉进行的阅读,还有一类很重要的书籍,就是旅游地理类的作品。这种作品在旅游业旺盛的今天非常高产,从杂志到报纸副刊专页,从地方旅游读本到个人解读式的著述,图文相映、山川风物、行程安排、攻略细则,可说无所不包。风景之美,在每一颗独特心灵的幽深处,不可复制。我印象比较深的,说几本,陈志华《福宝场》、德波顿《旅行的艺术》、顾铮《城市表情》、王明珂《羌乡田野杂记》、熊育群《一路向西》、冉云飞《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等。
从地理视觉出发的阅读,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时空维度里的灵魂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