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出名15分钟的时代
借助变音器制造出的快语速和电音,Papi酱把原本五分钟才能说完的段子浓缩在了三分钟。在喜欢她在的人眼里,句句都是梗,不喜欢的人觉得不过是个花式读段子的机器,而这些段子也只是网上流传已久的小段子的集合,并不太好笑,偶尔会出现一个有节制、点到为止的小机灵抖得还不错。但因为时间短,信息量大,自带夸张表情包,和一副比淘宝网红脸更有识别度的高颜值,Papi总能带着人看完她的演出。
早年的Papi酱活跃在天涯上。那时最易诞生网红的地方就是论坛,发帖、炒贴、对骂是BBS红人的必经之路。论坛互动有一个后来社交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版主在发起一个帖子之后,就成了和跟帖者一样的人,只是整个帖子中的一环,不像在个人微博里那般众星捧月。BBS是就事论事,微博则是就人论事,至于微信,是一个大IP发号施令的战场,圈来忠于自己的粉就够了,不需要讨论,不需要争辩,不臣服于你的粉丝默默取关即可,彼此不碍着。Papi酱一直在朝着网红的方向跑着,直到半年前,时机、环境和她的“美貌”与“才华”都对了。
去年9、10月,这位“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才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恢复更新现在这个已经吸纳800万粉丝的微博账号。起初的短视频里有对口型唱歌的,卖点是浮夸的表情,可惜这个方式早在十年前就被后舍男生玩坏了,自然很难再讨好如今口味刁钻的网友。
她真正开始圈粉的视频是“台湾腔×东北话”系列和“上海话×英语”系列。台湾腔和上海话都嗲,可现在嗲不是女生的法宝,尤其不适用于网络环境的标准。网络上热捧的女性有两种,一是女王,自带成熟女性的妩媚和攻的气质;另一种是逗逼,善于自黑和黑他人。Papi酱属于后一类,却长得嗲,她自带矛盾冲突,所以有看点。
后来,她开始整合社会上流行的话题,集结成短视频。她喜欢精神分裂的角色扮演,春节时讽刺爱问家长里短的三姑六婆;妇女节时讽刺性别歧视;双十一时拍剁手视频;没什么特殊日子的时候,聊女明星的谎言、女性友人的八卦、拜金和矫情、微信里的无奈和鸡肋,每一个话题都可以戳中网友的痛点和槽点。
有人把Papi酱的受众群归为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白领,尤其是女性,她讽刺的种种的确是这个群体目前正在遭遇的,但并非是普遍的,一旦加以夸张、放大,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攻破这些人的心理防线,释放出认同感。因为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在读的科班出身,Papi酱深谙一个好剧本该如何吸引人,如何让人感同身受。网友对网红的态度无非分三种:喜欢、不喜欢、不屑。对网红们负面评价里最多的言论大概是:他太没底线了,只要豁的出去,谁都能做到。但成功的网红都是实践派。
“网红”这个词本身就挺讽刺。长着美颜自拍脸的“网红”是贬义词,微博下的留言也没几句中听的,郭美美是鼻祖,后来她在新闻里的素颜把靠PS吃饭的网红们描得更黑。但微博里靠段子、靠营销成功的“网红”算是个褒义词,代表着人气和广告费。网络的变化从未如此快过,网红和热搜关键词的当红周期也从未如此短过。套用那个著名的“十五分钟成名定律”,下一个爆款的人或事可能就与你有关,但多是昙花一现,红过。就在我以为Papi酱的讨论会持续几天时,“疫苗之殇”都已经峰回路转好几轮了。
七八年前的凤姐、芙蓉姐姐生来逢时又不逢时。当时没有人像她们那样大胆没底线,她们的出名成本比现在低,好几年都一直在网络红人的榜单里,总有人翻出来说道说道。但在当时,她们的高关注度还只是停留在人气的层面。2010年,在罗玉凤最红的时候,代言了某胃药,出场费30万,堪比当时的二线明星,但这样的代言并不多。
跟凤姐一红红几年的幸运相比,现在的成名过程精简得多,在受人关注的很短的时间内,提高曝光密度和人气的有效转化率是更多网红的进阶课程。如果过不了这一关,网红就只能活跃在自媒体里,很难进入大众媒体的视野,成为一个职业的网红,或者说是明星。Papi酱过了这一关,获得1200万投资,四位投资机构分别是真格基金、罗辑思维、光源资本和星图资本,前两者分别出资500万,后两者各100万。即将到来的广告招标会设席位100个,8000元一张门票的天价比几年前一个微博大V的一条广告费都多。Papi酱的广告位就跟曾经官场饭桌上的鲍鱼一样,专供盲目的金主,愿者上钩。
最近公布的中国网民结构报告中显示,20到29岁的群体最多,初中和高中学历的网民占近70%,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和小学学历人数相当,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并不是说低学历人群比重加大,网络就一定会向着低俗的方向发展,但随着网络人群分布的多元化,至少网络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趣味结构是在改变的。为什么这么多人拉黑朋友圈里开微店的朋友,却阻挡不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朋友圈微店的行列?你不在朋友圈里买面膜,在朋友圈买面膜的人也不会质疑这样的营销是否真实,是否不妥。因为这原本就是两个群体,两种思维方式,各自在彼此的网络环境中是有话语权和拥护者的,就像Papi酱吐槽微信朋友圈的怪人怪事会引起强烈的网络共鸣一样。
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个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的朋友,每个人身边也都有几个网红,或者说是KOL,主业是经营自己,经营个体。二次元亚文化的集散地B站上,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用Papi酱的方式做着短视频,“斗鱼”上的直播网红也动辄日进万元。在斗鱼“户外直播”的频道里,有一位卖烧烤的东北小哥,每晚直播自己的烤串店生意,粉丝数常常居首。这些致富经如今越来越成为流行的成功学,更多的Papi酱正在向我们走来。可是,当人人都成了网红、KOL时,谁又来当他们的粉丝?谁又来为他们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