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选马桶是一个难题
文化的落差,是否由马桶也可"看出"端倪?
Erika Jung,写过《怕飞》的那个美国女作家,曾经挖苦过德国人。她把德国的马桶称做"Leistungsklo",嗯,翻做"成就马桶"吧!怎么说呢?德国一般马桶的底部是平的,这样:也就是说,掉下来的东西,在你回首冲掉之前,是好端端盛在那儿的。Erika Jung说,日耳曼人曾设计出这个形式的马桶,就是为了"完事"之后还要回过头来检查一遍自己的"成就",然后才冲掉,面对明天。
我因此特别注意地看了看台湾的马桶结构,你注意过吗?是这样的:好了,东西一离开身体就沉没得不知去向,完全没有回头看的机会。不信你待会儿去试试看。
这和文化有关吗?
我觉得有。
你翻翻德国的报纸和杂志,打开他们的收音机和电视,一个最常见、最常听到的字眼,是"Vergangenheitsbewaltigung"(好长的字呀!)意思是"克服过去"。历史,对日耳曼人而言,不是需要缅怀,或检讨,或面对……而是必须"克服"的,你可以想像这个民族活得多么辛苦!他们每天都在"克服"过去――两次大战的过去,东德的过去……
在每一个新的一天里,德国人都在不断地审视身后那旧的一日。他随时回头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很严肃、很认真地检讨自己的灵魂。马桶那个大碗,不过是方便他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深刻的检讨。
和日耳曼人相反,中国人是勇往直前的。你看他什么时候对"克服过去"有过兴趣?"文革"吗?卢沟桥事变吗?白色恐怖红色恐怖吗?中国人最常说的是,"唉,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历史,对汉民族而言,不是个需要缅怀、检讨、面对、克服的东西,而是个需要"忘记"的东西。
但是你能苛责他吗?我想,要不是中国人有这个"忘记"的能力,他恐怕也无法迤迤丽丽地走过漫长的五千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的大门之后,原来有对明苦苦相忆的遗民纷纷回来,"一队夷齐下首阳",表现的是"忘记"的能力。一代一代就这么过去,构成我们绵长悠久的历史。
没有"忘记"的生存,是痛苦的生存。要活下去,就不能记得太多。
台湾马桶亦当作如是观。
德国马桶或台湾马桶,盛得住或盛不住东西,我都能用。只有一件事,使我心里毛毛的。德国马桶在你"反省"完之后按一下,冲出来的水柱强劲有力、大声,"轰"的一声,好像海龙喷水,把"过去"冲洗得干干净净。你若站得太近,那水还可能喷得你一头一脸。台湾人却很得意地说,你看,我的马桶静悄悄,冲水时,只是一卷美丽多纹的漩涡,优雅温柔地与"过去"悠然消失,没有一点喧哗。
优雅得使我害怕。
上回在朋友家用他们的厕所时,听朋友说,人家日本人还在水箱里装上音乐器材,按下去,不但听不到任何冲洗"过去"的水声,人们还享受着丁冬悦耳的音乐呢!
你看吧,日本人克服过去和面对身体排泄物的方法一定也是一致的。你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