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勒克莱齐奥:孤立、自闭的反面

文字:供稿:上海壹周图片:时间:2013-12-02点击数:1394

 

2008109日,瑞典文学院将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并称赞“他的写作开拓了新的文学领域,充满了诗意历险和感官喜悦,探寻了潜伏在主流文明中及超越主流文明之上的人性。”勒克莱齐奥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950万人民币)的奖金,颁奖仪式将于12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叛逆家族的传奇家史

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布列塔尼区莫尔比昂(Morbihan)省的勒克莱齐奥家族的一名男子却拒绝参军。他的理由很简单:他不愿意剃掉自己的一头长发。于是,只剩一条路可走:逃离法国。他携家登上一艘印度邮轮,打算前往印度。然而当船停靠在毛里求斯的时候,他们就下了船,因为他的妻子正来自那儿,在岛上仍有家人。勒克莱齐奥家族的毛里求斯分支由此而生。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便是这富有传奇色彩的家族后代。他的父亲拉乌尔·勒克莱齐奥出生于毛里求斯,是一名外科医生,他的母亲西蒙娜·勒克莱齐奥是位法国人。最神奇的是,他的父母竟然拥有相同的祖父尤金·勒克莱齐奥爵士。

 

四海为家的漂流人生

1940413日凌晨三点,勒克莱齐奥生于法国尼斯。他的童年是在尼斯边一个山间村庄洛克比利埃尔渡过的。二战期间,因为父亲在尼日利亚为英军担任外科医生,八岁的勒克莱齐奥跟随母亲搬去了那里。1991年出版的半自传性小说《奥尼沙》就来自这段经历。

勒克莱齐奥在尼斯上学,1957年他通过了中学毕业会考(BAC),此后的两年就读于布里斯托尔大学,随后又在伦敦大学和尼斯文学院就读,1964年,他以一篇有关法国诗人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的毕业论文获得了普罗旺斯—艾克斯大学的硕士学位。

1966年,勒克莱齐奥在泰国的一所佛教大学教书服替代兵役,却因参与反对童妓的抗议活动被转调往墨西哥,并先后在墨西哥大学、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和阿尔伯克基的新墨西哥大学任教。19691973年,他前往巴拿马东部与印第安土著生活在一起。1971年的散文集《Haï》便是对这段经历的诗意描述。1983年,他以一篇有关墨西哥早年历史的博士论文获得了佩皮尼昂大学的博士学位。1990年起,他轮流居住于阿尔伯克基、新墨西哥、毛里求斯和尼斯,并辗转于世界各地任教。20072008年,他在韩国首尔的梨花女子大学教授法语。

勒克莱齐奥有过两段婚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与法国、波兰混血儿罗莎莉·皮克马尔结婚,生下一女帕翠西亚;离婚之后,1975年他又与摩洛哥人杰米娅成婚,生下了第二个女儿安娜。

 

从实验文学到新寓言派

1963年获得勒诺多文学奖(Prix Renaudot)的处女作《诉讼笔录》到2008年伽利玛出版的最新小说《饥荒的间奏》(Ritournelle de la faim),勒克莱齐奥在35年的写作生涯中一共出版了26本小说、11本散文集和2部童书,其文风既简洁又浓烈,既是印象派的又是严密控制的,既有怀旧色彩又具有当代性。太阳、大海、光和水是勒克莱齐奥钟爱的意象。他的人物经常是孤独的旅人,试图找寻一种方式以对抗现代生活和科技,或者与都市环境产生冲突。

勒克莱齐奥的写作可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19631975年间,他的小说师承新小说派,极具实验色彩,探索的主题主要有疯癫、语言和写作本身,并启发了后来潜在文学工厂(Oulipo)的代表人物乔治·佩雷克和米歇尔·布托。米歇尔·福柯和吉尔·德勒兹对其也赞誉有加,认为勒克莱齐奥是创新者和反叛分子。然而七十年代初在巴拿马与印第安人一同生活的数年彻底改变了勒克莱齐奥,他抛弃了实验文学,以愈加传统的方式书写更加宽泛的主题——儿童、青春期、旅行、生态、全球化以及文化冲突等,成为“新寓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除了《诉讼笔录》外,他的代表作还包括1970年出版的小说《战争》、1980年获法兰西学院颁发的保尔·莫朗大奖的《沙漠》、1992年出版的《流浪的星星》及获选人文社“21世纪年度最佳法国小说”的《乌拉尼亚》等。

1994年,在法国著名文学杂志《读书》(Lire)举办的一次调查中,勒克莱齐奥以13%的得票率,获选“最伟大的在世法国作家”。不过,勒克莱齐奥对法国文学的生态倒颇有微词,他认为法国文学界有一种把来自于世界其它地方的思想归类为“有异国风味的”(exotic)、从而将之边缘化的不良倾向。他认为西方文化变得太过坚如磐石,过分强调了都市的和技术的层面,以至于阻碍了其它形式的表达,人类未知的那部分以理性主义的名义被遮蔽了。或许正是这个缘故,勒克莱齐奥才如此向往其它文明,其写作也越来越多元化。

 

孤立、自闭的反面

由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过程并不透明,瑞典文学院的老学究们对“短名单”守口如瓶,所以每次诺贝尔文学奖都予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但除了博彩公司的赔率变化(据说这是结果已被提前泄露的证据)外,这届颁奖过程前后却仍有不少蛛丝马迹,使勒克莱齐奥的得奖变得有迹可寻。

9月底,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霍勒斯·恩达尔破天荒地在一次访谈中说道:“美国文学太孤立、太与世隔绝了。他们翻译得不够多,并未真正参与宏大的文学对话。那种无知很有限制性。”此言一出,在美国文学界引起轩然大波。Adam Kirsch在《Slate》上发表了措辞强烈的反驳文章,指出“瑞典人对美国文学一无所知”。

然而当109日奖项揭晓之后,美国文化界的反应却恰好印证了瑞典人没有说错。《洛杉矶时报》在一篇名为《勒克莱齐奥:他是谁?》的文章中写道:“我从来没有读过他的书。哈罗德·奥根布伦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执行总裁也这么说。”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也幸灾乐祸地写道:“勒克莱齐奥得奖,是撒在美国人伤口上的一把盐。”

因此,倘若我们带着这样一种后知之明回顾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前后后,那么勒克莱齐奥的得奖也就再自然不过了,因为他代表的正是霍勒斯·恩达尔口中那“孤立的、与世隔绝的”的美国文学的反面。无论是勒克莱齐奥四海为家的漂泊经历还是他多样化、难以定义、充满多元文化特质的书写,都是独立和自闭的反面。难怪他得奖之后,不但法国总统萨科奇喜形于色,连毛里求斯国内也是一片兴奋之情。《毛里求斯时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写道:“所有的毛里求斯人都应该一起来庆祝这个奖项。这项功绩应该被刻在石头上,放在我们的公共区域,让所有时代的所有人看见。”

 

 

btr注:本文只是匆忙之间参阅各类资料综合而成的八卦/经历为主的介绍文,国内媒体较好的评论文章有——

对勒克莱齐奥很有研究的云也退先生的文章:变化之外只有虚空:勒克雷齐奥作品印象 和 勒克雷齐奥:西绪福斯在旅途中

南方都市报的 勒·克莱齐奥获奖美欧“论战”  (曾园)

中华读书报的 勒克莱齐奥:其人,其作品 (董强)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